富源村“改造記”

青海新聞網訊 5月的富源村,風兒輕拂著楊柳枝。村民馬成海正忙著平整土地、栽植、修剪枸杞苗。

“以前,想致富沒路子,外出打工還經常受騙。現在,在自家門口就可以創業,致富的路子越來越寬了。”在黨和國家扶貧政策的激勵下,馬成海返鄉創業,種植了0.53公頃枸杞地。

“電足了,澆灌、烘乾,開關一按就能搞定,村裡還設有電商服務中心,也不用擔心枸杞賣不出去了。”馬成海笑談著現在生活的變化。

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富源村原先叫門源村,村民都是從門源回族自治縣搬遷過來的,是格爾木市重點扶貧村。全村1050人,主要經濟收入以小麥種植和勞務輸出為主。

2016年,國網海西供電公司與富源村結成幫扶對子,建立聯點共建村第一書記常態對接溝通機制。同年8月,與村民馬佔鴻、馬啟軍結成幫扶對子,籌集4萬元創業資金幫助他們發展養殖業。

兩年前還是村裡貧困戶的馬佔鴻從沒想到過自己有一天能向其他脫貧戶講述自己的“創業史”與“致富經”。他站在新建的雞舍前,指著滿院子撒歡的小雞說:“在供電公司的幫扶下,去年我家養了4個品種800只雞和8只羊,收入了10000元。等線路改造後,我家新建的雞舍4平方毫米的導線也改成了10平方毫米的。這麼一弄,就是再添千百隻雞,電都夠用了。”

除此之外,國網海西供電公司還籌集了12萬元資金用於教育救助、村級產業扶持、大病救助、養殖啟動週轉等,為貧困戶解決迫切的生產生活之需,激勵貧困群眾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

第一書記王金海說:“從寶貴的土地上著眼,把撂荒地種起來,把低產田改造成高產田,種好農田增產增收,讓村民富起來,這是最現實可行的選擇。現在村委會也在積極爭取各類涉農項目支持,指導幫助村民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引導村民擴大規模,增加收入。”

由於村辦企業的興起和農牧業現代化的普及,用電負荷不斷攀升。村裡的供電線路10千伏漁十路是個三分段單聯絡線路,2015年線路最大負載率為33.4%。國網海西供電公司以“高原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為村裡新建及改造10千伏線路1.047千米,0.4千伏架空線路2.46千米,同杆架設0.4千伏線路0.346千米;新增1臺200千伏安配電變壓器,改造88戶。

如今的富源村依託資源優勢,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特色化、多元化、綠色化的創新之路,年人均收入由4年前的4300元增長至12000多元,枸杞種植面積達55.6公頃,奶牛養殖上百頭,產值達1695萬元。

四通八達的水泥路,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道路兩旁整潔有序的新絕緣導線替代了以前雜亂的舊線路,150盞太陽能路燈照亮了富源村不斷向前延伸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