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黃白痢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手機用戶67793092275

豬場裡面拉稀是非常常見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說病原是話,最普遍就是大腸桿菌了,也就是我們說的白黃痢疾,今天就給大家聊聊仔豬黃白痢的解決辦法;

1、母豬原因很重要,比如母豬開始有炎症,小豬黃痢就會明顯增加;其他的營養差、帶病比如藍耳、附紅體等都會造成小豬黃白痢多發,所以母豬原因要重點考慮;

2、溫度關鍵,出生小豬最怕的就是冷了,所以黃痢也會多發;然後七八小豬最怕裡面暖和外邊冷,溫差大自然也會發病,因為小豬這個時候要出來玩了都會有點拉稀的表現;

3、母豬奶水不足的時候,小豬黃痢,然後十來天時候脂肪奶、斷奶前小豬拉稀,都是由於奶水不足常見的導致拉稀情況,養豬人如果經常總結的這些都知道;

4、其他原因,比如地面潮溼、衛生差自然大腸桿菌就多了,所以會導致小豬拉稀明顯增加,所以排水及衛生大家都要注意了;

仔豬黃白痢中的大腸桿菌是拉稀的主角,甚至都出了疫苗;但是還是由多種原因誘發,所以做好飼養管理減少損失還是很重要的;


妹子養豬

仔豬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通過糞便排出病菌.汙染水源飼料以及母畜的乳頭和皮膚, 當仔豬吃奶、舐舔或飲食時經消化道感染。根據發病日齡和病原菌血清型的差異,豬大腸桿菌病可分為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和仔豬水腫病3種。

  1、發病年齡特點

仔豬對本病易感,主要發生在出生至斷乳。仔豬黃痢初生24小時內仔豬最易感染髮病,一般出生後三天左右發病,最遲不超過7天。在秋末冬初季節也有出生後12小時發病的;仔豬白痢多發生於10-30日齡的仔豬, 以6-12日齡為最多,7日齡以內及30日齡以上的豬很少發病;仔豬水腫病主要發生於斷奶期,以斷奶後1-2周為多見。

  2、診斷

  3、預防

嚴格按標準供給母豬全價飼料,特別在母豬產前和產後的一週內不要給高脂肪飼料;對母豬豬體進行消毒,臨產前一週即將進入產房的母豬豬體經清洗消毒後,再進入經過嚴格消毒後的產床,臨產時,要再次將母豬體和產床消毒,特別是母豬會陰部和乳房部;在接產時用0.1%高錳酸鉀擦拭乳頭和乳房,並擠掉乳頭中的少量乳汁;擦乾新生仔豬的被毛,固定乳頭,使仔豬儘早吃上初乳;注意保持仔豬的環境溫度,舍內既通風良好,又要注意保溫,未斷奶仔豬舍內溫度應為30℃-34℃,剛斷奶仔豬舍內溫度則應為30℃;在仔豬斷奶前儘早補飼;注意補硒和維生素E,增加青綠飼料;在母豬產前4~6周和仔豬分別注射大腸桿菌(K88、K99等)基因工程活菌苗。

 (1)口服鏈黴素:用100萬單位鏈黴素溶於適量水中,按每頭病豬每次灌服15-20萬單位,連用2-3天,每日2次。

 (2)磺胺脒0.75-1.2克,加水適量1次內服,每天2-3次;白頭翁2克、龍膽末l克,研末一次喂服,每日3次,連用3天。

 (3)每頭仔豬肌肉注射黃連素60-100mg,每日2次,連用2天。患病仔豬灌服楊樹花口服液0.5-1mL/頭,連用3天。

 (4)注射痢菌淨注射液:按仔豬每公斤體重用痢菌淨注射液3-5mg,每日2次肌肉注射,連用2-3天;殺痢王擦劑(諾氟沙星為主藥),每頭仔豬1-2ml塗擦腰薦部,每天1-2次,連用2-3天。

 (5)每頭肌注慶大黴素5-10IU,每天1-2次,連用2-3天;用土黴素1克,加紅糖適量,溶於50ml溫水中,每次3毫升,1日喂服2次。

希望我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關注【豬病通】及【豬病通課堂】進行更多交流。


豬病通課堂

仔豬黃白痢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哺乳期常見的腸道傳染性疾病。無論是大型養豬場,還是傳統式家庭養殖,仔豬黃白痢都有發生,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是造成仔豬成活率低,影響養豬業效益的主要疾病之一。

今天給大家詳細講解仔豬黃白痢的發病原因及防治方案

一、發病原因

仔豬黃白痢是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發生於仔豬哺乳期不同日齡的一種傳染病。其發病原因是因為仔豬自身抵抗力差或與外界致病因子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母豬帶菌

大腸桿菌隨同糞便一起被排出體外,汙染母豬的乳頭和體表、圈舍、飼料等,仔豬通過吮吸母豬乳頭、舔啃圈舍、飼料、母豬皮膚等,而食入病原菌,引起感染。這是引發仔豬黃白痢的主要原因。

2、仔豬消化系統不完善

初生仔豬的胃腺發育不完善,分沁胃酸的能力差,對細菌的抑制和殺滅能力弱,致使食入的致病菌在胃腸道大量繁殖,造成消化道機能紊亂,從而引發黃白痢等腹瀉性疾病。

3、環境因素

仔豬的機體調節機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如氣候突變、陰雨潮溼、母乳質量差、補飼飼料突變、飲水衛生差及轉群等應邀因素,均可誘發或加重本病。

4、營養缺乏

母乳質量差、供給不足或補飼較晚等,致使機體蛋白質合成不足,導致仔豬抵抗力低下。另外,仔豬的缺鐵性貧血、仔豬低糖血癥、硒和VE缺乏等營養代謝性疾病也可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而繼發本病。

二、防治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豬舍飼養密度不宜過高,注意保暖通風。

2、母豬產前接種大腸桿菌疫苗可明顯降低仔豬黃白痢的發病和死亡率。


我是小民

最有效的是做好飼養管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group_id": 6463298704462840334, "media_id": 1568898947439618, "vname": "\\u79cb\\u51ac\\u9ad8\\u53d1\\u75be\\u75c5\\u2014\\u2014\\u4ed4\\u732a\\u9ec4\\u767d\\u75e2\\u7684\\u9632\\u6cbb\\u65b9\\u6cd5\\uff0c\\u8be6\\u7ec6\\uff0c\\u6709\\u6548\\uff01\

養豬一點通

一、流行特點

仔豬黃、白痢, 仔豬的一種腸道傳染病,主要由於飼養管理不當,環境不好及母豬的奶汁過濃,過稀引起。本病以排灰白色粥樣糞便為特徵,以10~30日齡的仔豬發病最多,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一窩仔豬中陸續或同時發病,有的仔豬窩發病多,有的發病少或不發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嚴冬、炎熱及陰雨連綿季節發生較多。

每當氣候突然變壞,如下大雪、寒流時,發病數顯著增多。

母豬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不良,如圈舍潮溼陰寒、缺乏墊草、糞便汙穢、溫度不定等。

飼料品質差、配合不當、突然更換飼料、缺乏礦物質和維生素、母豬泌乳過多、過濃或不足等等都可促進本病的發生和增加嚴重性。

二、主要症狀

1)病豬主要發生下痢,糞便為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粥樣、糊狀,有腥臭味。有時糞便中混有氣泡,常混有粘液而呈糊狀。

2)病豬體溫升高,精神尚好,到處跑動,日漸消瘦。

3)被毛粗亂無光,怕冷惡寒戰慄,經5-6天死亡。

4)病程較長而恢復的仔豬生長髮育緩慢,甚至成為僵豬。

5)肛門周圍、尾及後肢常被稀糞沾汙。

6)仔豬精神委頓、食慾廢絕、消瘦、走路不穩、寒戰,喜鑽臥墊料或擠壓成堆。

主要是採取綜合防制措施,積極改善飼養管理及衛生條件,做好經常性的預防工作,包括:

(1)加強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的飼養管理,對於初產母豬,做好預防接種,建議使用大腸桿菌6價苗預防接種;

(3)改進豬舍的環境衛生,特別是冬季,一定注意通風,及時處理豬舍內的糞便防治細菌滋生。

(4)預防性給藥,如白龍散、大蒜甘草液、金銀花大蒜液、矽炭銀、活性炭、調痢生和促菌生、補充硫酸亞鐵或硒、埋線療法等等,以收斂、止瀉、助消化為主藥,必要時,投服痢特靈等抗菌藥物。

下面是十個處方,我從網上找到的,請在獸醫的指導下使用救治。


豬寶寶的公僕

首先我要批評上面答題的,你看清題主問題了嗎?雖說題目是黃白痢,但看描述,個人更傾向於題主豬場裡存在的是球蟲和斷奶後的應激性腹瀉,不是我們熟知的產房仔豬黃白痢。

1、球蟲

球蟲有效藥物首推百球清,若豬場內發病率比較高可在仔豬出生三天給藥保健。

另外要加強豬舍內消毒,除了殺滅球蟲本身,蟲卵的消滅更重要,適當提高產房母豬糞便的清除頻率對球蟲的預防也很重要。

二、斷奶後應激性腹瀉

斷奶後應激性腹瀉原因是由於應激導致抵抗力下降而感染大腸桿菌導致的。

隨著國家對飼料中添加藥物添加劑的把控越來越嚴,飼料廠家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逐漸減少,近幾年斷奶後腹瀉正逐漸加重。

果然悠是執業獸醫邵健的個人自媒體,主要分享內容是養豬行業熱點、發展前景及一線豬場常見案例和問題的分析和總結。歡迎交流關注。


果然悠

1、注意哺乳期豬舍衛生,正確使用消毒液,減少刺激。保持通風乾燥。有能力的建設科學合理的豬舍。科學豬舍方便沖洗,做到糞便分離。關鍵是排水系統的科學佈局。

2、仔豬與公豬分離。母豬乳頭每天消毒,有疫情的高風險期可用黃胺類藥在乳頭處給藥。

3、小豬減尾殘耳法可提高成活率,也可以用於提高免疫力。是一直在推廣的方法。其它的食物添加劑如石灰、草木灰、岩鹽、土等可補充多數營養和微量元素。

4、每週的放養,保證一定的陽光照射,有利小豬自身合成維生素D等生長的關健因子。

5、防蚊滅蠅,減少鼠害,不與雞鴨貓狗混養。對進入豬舍的人員作好常規消毒。

6、中藥選用黃連、土茯苓等做為防治可與飼料給藥。


3573

減少斷奶應激。逐漸斷奶,以代乳粉過渡一下。也就是慢慢減少奶量,不足的用代乳粉補足。有細菌性感染,可以用慶大黴素,乙酰甲喹,硫酸粘菌素等肌肉注射。中藥可用楊樹花,加上一些酵母片幫助消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