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兒井是新疆人發明的嗎?

臥龍小吏

坎兒井是新疆地區極具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

然而其最早是怎麼誕生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說法

(1)中亞傳入說。

(2)中原傳入說。

這種觀點認為坎兒井起源於漢代中原的“井渠法”。

“井渠法”最早見於歷史文獻記載是在西漢年間,是由西漢的水工在開鑿龍首渠時候發明創造的。

據《史記 河渠書》記載,漢武帝元狩年間,有大臣上書言水利:

“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誠得水,可令畝十石。”
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並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餘里間。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

漢武帝聽從大臣的建議,欲從今陝西澄城縣一帶開鑿水渠,引洛河水至今大荔縣,可是這中間要經過商顏山(即今鐵鐮山),工程技術上就遇到了一些困難,由於此山地土質疏鬆,挖掘普通的渠道極易崩壞,因此就需要創造一種新的開渠方法。

最終的解決辦法是:“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並下相通行水。”

坎兒井暗渠豎井系統示意圖

在山上鑿井,井下以渠相通,一系列的井把地下水渠連在一起,讓水在地下穿行。說到這裡大家就應該明白了,新疆的坎兒井在構造上與中原地區的井渠法有很多相似之處,挖掘坎兒井的工具、與坎兒井相關的勞動詞彙均沿襲了漢語中的詞彙。因此就有學者認為,是中原的漢族工匠把挖掘坎兒井的技術帶至新疆,與新疆本地人民共同修建了坎兒井。

(3)本地發明說。

有人認為坎兒井是新疆人民在長期勞動實踐中根據當地的水文地質、地形條件發明的地下水灌溉系統。根據阿里木.尼亞孜的研究,發現於吐魯番地區托克遜縣柯爾加依鄉盤吉爾山的一副巨大巖畫,清晰的繪有完整的坎兒井體系。據考證,此巖畫形成於4000—6000年,這可是比伊朗發現最早的坎兒井早至少一千年!

如果這幅巖畫的時間斷定無誤,就充分說明不僅坎兒井是新疆吐魯番地區人民的發明創造,而且中亞地區的坎兒井說不定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參考文獻:

黃盛璋:《再論新疆坎兒井的來源與傳播》,《西域研究》,1994年,第1期。鍾興麒,儲懷貞:《吐魯番坎兒井》, 《新疆大學出版社》,1993年。王鶴亭:《新疆的坎兒井》,《新疆社會科學》,1983年,第3期。阿里木.尼亞孜:《巖畫——坎兒井考證起源的物證》,《乾旱地區坎兒井灌溉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熊二History

坎兒井是新疆人發明的嗎,這在史料中並無確切的說法,但是它與絲綢之路有很大的關係,駝鈴在浩瀚的吐哈盆地響起,它從長安出發一直延伸到中亞,西亞,是誰看著綠洲中露頭的泉水,想起來怎麼樣讓涓涓細流彙集成溪,來澆灌他們的莊稼,或著讓乾渴的旅客喝到一碗甘泉水。

也許在一個下午,一群商旅在吐魯番的某個絲路驛站停留,他們和驛站的夥計說著各地的奇聞,忽然說到水,這些人來自於西亞的,他們說到伊朗高原上有一種神奇的水利工程,他們甚至於還畫出來草圖,一個個豎井連接著地下暗渠,綿延幾十公里,依地形而下,最後流出地面,澆灌農田。

夥計當做一件新鮮事講給了老闆聽,正在為水源發愁的老闆心頭一亮,他決定建造這樣一個工程,急忙叫小夥計拿來那張草圖,一點點看,心中有了一點鋪,可是他們誰也沒有挖過這樣的暗渠,他思索很久,決定像當時的西漢政府求助。

這樣陝西大荔的一群匠人們出發了,他們利用自己的工具和技術果然挖出來這樣的坎兒井。

但是這裡的地形和他們哪裡的地形氣候又稍有不同,他們和當地人協同勞動,進行了改良,這有些井就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冬天的時候,他們把井蓋蓋住,當然是木棍樹枝個泥土,防止水汽侵蝕井壁,塌陷,夏天去掉井蓋,通風,同時對暗渠進行疏通。

這樣清澈甘甜的坎兒井水靜靜在乾旱的大地流淌,那些經過砂石過濾的水比純淨水還乾淨而且富含礦物質。


朱子月說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 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應該是漢人發明,坎兒井在國內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陝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肅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稱為“地下渠道。”三峽一代在商周時期就開始利用這個方式取滷水製鹽,直到近現代四川自貢地區還用次發製鹽。

史書《史記·五帝本紀》雲:“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漢書·西域傳》記載:宣帝時漢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轉谷。積居廬倉以討之 ,三國人孟康註解 卑鞮侯井 說: 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湧出,在白龍堆東土山下.

當然還有波斯說和本土說,我覺得內地傳入的可能性極大。


勇行萬里路

坎兒井多在新疆吐魯番盆地、新疆乾旱地區。

人們為了解決水源問題,兩千多年前,他們利用沙漠質地滲漏性強的特性,開挖暗渠,將地下水巧妙截流,為綠洲農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水源。

簡單說坎兒井主要是由豎井、地下暗渠、地上明渠、澇壩組成的。

由此可以看出坎兒井非常具有地域特色。


堅強的小鬍子

的確是中亞傳入的,或者更準確的說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坎兒井並不是中國新疆所獨有,在今天的中東和北非地區現在仍然有很多坎兒井在使用。現在使用坎兒井最多的是在北非。而且在輸水管道技術已經很成熟的今天,北非的偏遠地區仍然在修建新的坎兒井。


順勢而為SSRW

在電視裡,看過坎兒井的建造過程。坎兒井是因新疆當地因缺水而建造的解決人畜引人的水利工程。在大西北多有使用。坎兒井開挖量很大,深度也至少在負十米以下。為蓄更多的水,開挖的長度,也很長,在電視畫面裡看到,不會少於20米。是否是新疆人發明的,尚無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