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积电的发展历程看格力的“造芯路”

终于,格力也要进军芯片领域了。

搞芯片,那绝不是简单的情怀能搞定,需要踏踏实实搞研发,大大方方花钱,关键是要耐得住寂寞,能把竞争对手熬死,活到最后。

台积电就是一个在集成电路行业活下来而且活得很好的例子,虽然他的主业是代工。在人们普遍的印象中,代工是一个低端的产业,充斥着苦哈哈的工人和赤裸裸的压榨,在产业链上看人脸色,低声下气的赚取着可怜的利润,但代工行业做到巅峰是啥感觉,台积电给出了答案,2002亿美元市值,那也是一种无敌的存在。

从台积电的发展历程看格力的“造芯路”

芯片行业具体分为设计、制造、测试封装,我们每年进口超过2000亿美元芯片,是世界集成电路产品的主要买家,但遗憾的是,不管是在设计,还是在制造和封装测试环节,我们都没有一家占据产业链主导地位的企业,世界前十芯片代工厂,也就是在制造领域,台湾地区占了4家,其中台积电一家,年营收就达320亿美元,市场份额超过一半,是大陆最大代工厂中芯国际的10倍,处于绝对霸主地位。

美国的几大芯片巨头中,英特尔自产,高通、博通和NVIDIA大都在台积电流片,包括我们的华为海思,都是台积电在代工,台积电专注于生产由客户设计的芯片,本身并不碰设计,同时,不生产自有品牌的产品,确保不与客户直接竞争。

从台积电的发展历程看格力的“造芯路”

2017财年,台积电营业收入2079亿,净利润高达730亿,净利润率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35%,远远超过华为和格力,实话实说,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哪家制造企业能到达如此高度。

如果说格力在家电行业是一台恐怖的赚钱机器,那么台积电在芯片代工领域就是无敌般的存在,但是,几十年来巨额的研发投入和资本开支再加上专注于芯片制造服务,才造就了现在的台积电。

台积电研发投入高达172亿,全部集中在芯片的研发,研发投入占收比达8%,虽然不及华为的15%,但也仍然远高于格力的4%。近8年来,台积电在逻辑芯片的研发投入远远超过千亿人民币,这才有了甚至领先于三星intel的制造工艺。与此同时,台积电17年资本开支691亿,且多年来一直保持在600亿以上,不断的投入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扩大产能,采购最新设备,虽然对短期利润带来了压力,但无疑大大扩展了自己的护城河,极大的抬升了后来者的门槛。

从台积电的发展经验来看,逻辑芯片的制造的确是个烧钱的玩意儿,传统的芯片巨头们已经牢牢把控了整个产业链的各个制高点,掌握了核心科技,要挑战这些传统巨头,坦率来说,难度太大。

从台积电的发展历程看格力的“造芯路”

恕我斗胆,给格力管理层提几点建议:

1、保持专注:台积电几十年来专注芯片代工,成就了一方霸业。格力的专注也是我最为看重的品质。数年来,格力深耕空调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品牌优势,但近年来,格力在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上四处出击,从手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到目前的芯片,感觉管理层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战略思路。格力应尽早确定未来的第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有所为有所不为。

2、不进入制造测试封装环节,芯片的技术演进一日千里,如果要追上世界一流的工艺水准,参照台积电的研发水平,每年的研发费用以百亿计,而且作为一个追赶者,投入往往更大。如果进入制造封装环节,每年的资本开支更是一笔天文数字,没有全球产业链的支撑,即便财务实力强如格力,也没有能力摊销天文数字般的研发和资本支出。目前来看,只做芯片设计是比较现实的,比如华为的海思。

3、稳扎稳打,不冒进,战线不要拉得太长,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需要考虑股东回报。即便是芯片设计环节也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长期巨额的研发支出势必影响短期的资本回报,作为一个长期投资者,我们可以忍受短期利润的侵蚀,与公司共同成长,但需要格力加强对投资者的沟通,如在财报中将此研发费用单独计列并公布研发进度。

4、紧密联系业务,不与intel台积电三星这样的巨头正面碰撞,围绕相关业务进行研发。

作为一个长期投资的小散,我仍然信任董姐姐,希望董姐姐继续带领格力再创辉煌,但是在转型时期,稍有不慎便会被带入深渊,董姐的性格有偏执的一面,但往往偏执狂才能生存,只是希望格力的管理层更加专注,不冒进,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资金黑洞类的产业要慎重决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