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積電的發展歷程看格力的“造芯路”

終於,格力也要進軍芯片領域了。

搞芯片,那絕不是簡單的情懷能搞定,需要踏踏實實搞研發,大大方方花錢,關鍵是要耐得住寂寞,能把競爭對手熬死,活到最後。

臺積電就是一個在集成電路行業活下來而且活得很好的例子,雖然他的主業是代工。在人們普遍的印象中,代工是一個低端的產業,充斥著苦哈哈的工人和赤裸裸的壓榨,在產業鏈上看人臉色,低聲下氣的賺取著可憐的利潤,但代工行業做到巔峰是啥感覺,臺積電給出了答案,2002億美元市值,那也是一種無敵的存在。

從臺積電的發展歷程看格力的“造芯路”

芯片行業具體分為設計、製造、測試封裝,我們每年進口超過2000億美元芯片,是世界集成電路產品的主要買家,但遺憾的是,不管是在設計,還是在製造和封裝測試環節,我們都沒有一家佔據產業鏈主導地位的企業,世界前十芯片代工廠,也就是在製造領域,臺灣地區佔了4家,其中臺積電一家,年營收就達320億美元,市場份額超過一半,是大陸最大代工廠中芯國際的10倍,處於絕對霸主地位。

美國的幾大芯片巨頭中,英特爾自產,高通、博通和NVIDIA大都在臺積電流片,包括我們的華為海思,都是臺積電在代工,臺積電專注於生產由客戶設計的芯片,本身並不碰設計,同時,不生產自有品牌的產品,確保不與客戶直接競爭。

從臺積電的發展歷程看格力的“造芯路”

2017財年,臺積電營業收入2079億,淨利潤高達730億,淨利潤率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35%,遠遠超過華為和格力,實話實說,目前我還沒有看到哪家制造企業能到達如此高度。

如果說格力在家電行業是一臺恐怖的賺錢機器,那麼臺積電在芯片代工領域就是無敵般的存在,但是,幾十年來鉅額的研發投入和資本開支再加上專注於芯片製造服務,才造就了現在的臺積電。

臺積電研發投入高達172億,全部集中在芯片的研發,研發投入佔收比達8%,雖然不及華為的15%,但也仍然遠高於格力的4%。近8年來,臺積電在邏輯芯片的研發投入遠遠超過千億人民幣,這才有了甚至領先於三星intel的製造工藝。與此同時,臺積電17年資本開支691億,且多年來一直保持在600億以上,不斷的投入新工藝新技術,不斷擴大產能,採購最新設備,雖然對短期利潤帶來了壓力,但無疑大大擴展了自己的護城河,極大的抬升了後來者的門檻。

從臺積電的發展經驗來看,邏輯芯片的製造的確是個燒錢的玩意兒,傳統的芯片巨頭們已經牢牢把控了整個產業鏈的各個制高點,掌握了核心科技,要挑戰這些傳統巨頭,坦率來說,難度太大。

從臺積電的發展歷程看格力的“造芯路”

恕我斗膽,給格力管理層提幾點建議:

1、保持專注:臺積電幾十年來專注芯片代工,成就了一方霸業。格力的專注也是我最為看重的品質。數年來,格力深耕空調領域,形成了巨大的品牌優勢,但近年來,格力在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上四處出擊,從手機、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到目前的芯片,感覺管理層還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戰略思路。格力應儘早確定未來的第二支柱產業,集中力量,有所為有所不為。

2、不進入製造測試封裝環節,芯片的技術演進一日千里,如果要追上世界一流的工藝水準,參照臺積電的研發水平,每年的研發費用以百億計,而且作為一個追趕者,投入往往更大。如果進入製造封裝環節,每年的資本開支更是一筆天文數字,沒有全球產業鏈的支撐,即便財務實力強如格力,也沒有能力攤銷天文數字般的研發和資本支出。目前來看,只做芯片設計是比較現實的,比如華為的海思。

3、穩紮穩打,不冒進,戰線不要拉得太長,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但需要考慮股東回報。即便是芯片設計環節也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長期鉅額的研發支出勢必影響短期的資本回報,作為一個長期投資者,我們可以忍受短期利潤的侵蝕,與公司共同成長,但需要格力加強對投資者的溝通,如在財報中將此研發費用單獨計列並公佈研發進度。

4、緊密聯繫業務,不與intel臺積電三星這樣的巨頭正面碰撞,圍繞相關業務進行研發。

作為一個長期投資的小散,我仍然信任董姐姐,希望董姐姐繼續帶領格力再創輝煌,但是在轉型時期,稍有不慎便會被帶入深淵,董姐的性格有偏執的一面,但往往偏執狂才能生存,只是希望格力的管理層更加專注,不冒進,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於資金黑洞類的產業要慎重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