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下半場:美的、格力、海爾三巨頭開啟戰略變革時代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在詩中寫道,在上篇《家電上半場:美的、格力、海爾三巨頭的業績和規模之爭》中我們以家電行業巨頭美的、格力、海爾過往的表現為線,概述了家電行業目前的現狀格局,那家電的下半場,家電的未來,美的、格力、海爾的未來又在哪兒?

據此前《財經》(博客,微博)對奧維雲網副總裁郭梅德的採訪中透露,在家電基本盤上,增長的天花板正在逼近。按照目前空調的滲透率,未來兩年估計就會到天花板。以後的機會可能在全屋的中央空調和以舊換新市場。空調未來的市場格局將類似現在的冰箱市場,整個行業的增速會下降。

家电下半场:美的、格力、海尔三巨头开启战略变革时代

美的、格力、海爾的戰略

面對這樣的數據,美的、格力、海爾的幾位領頭人都沒閒著,該轉型的轉型,該變革的變革。

美的:庫卡收購恰到好處 機器人自動化賦能智慧家庭

先說美的,從2012年來,美的砍掉了所有不相干業務,“先做減法,再做加法,突出主業”,這是方洪波的經營理念。而後美的開啟了收購之路,2016年,以31億元收購東芝白電業務,意圖打開日本市場,同年又收購了德國庫卡、以色列高創,佈局工業機器人領域,開啟工業自動化時代。2018年3月,美的發佈“人機新世代”戰略,將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移植到家用領域,藉助人機共協將智慧家居升級為智慧家庭。

這一戰略不僅是對“雙智戰略”的延展,更體現了美的在工業4.0時代更深層次的佈局。不僅如此,在今天這樣的貿易格局下,美的收購庫卡顯然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可以說,在當前條件下,美的是不可能收購庫卡的,而美的想通過工業機器人賦能智慧家居更無法實現,將直接影響到美的3.0戰略的轉型。如若無法轉型,在家電天花板到來前,無法獲得新增長,美的或將成為“啃老”一族,而這個時間不會太長。

海爾:國際化品牌戰略持續 或將淪入“啃老”時代

再來看海爾,與美的同樣採取多元化戰略,但不同的是,海爾在多元化品類上還畫了個“九宮格”,拿冰箱為例,海爾有高中低三個層次,高端如卡薩帝,中端如海爾,低端如統帥,而美的雖也有層次,但都是美的冰箱。相對而言,海爾的全球化品牌策略有兩大好處:

其一,不同定位可以吸引不同的消費者,降低品牌轉移概率。通俗來說就是,消費者如果不買統帥了,那他買海爾、卡薩帝、斐雪派克,都是海爾的品牌;其二,營造大眾印象,迎合消費者心理。舉個例子,海爾旗下冰箱有卡薩帝、舉個例子,買卡薩帝的大概率會被認定為高端消費者,而買美的的大概率可能會被認定為追求性價比的普通消費者,這是卡薩帝和美的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印象,儘管兩個產品可能一樣。

但是,會存在淹沒原品牌的可能性,因為部分消費者可能並不知道卡薩帝、統帥是海爾的,就像大家不知道飄柔、海飛絲是寶潔是一樣,但就寶潔日化帝國的形成以及海爾目前在冰箱領域的發展來看,國際化品牌策略是經過驗證的。

不過,海爾國際化多品牌戰略從2006年至今已有12年,就中國家電市場的天花板來看,戰略有一定前瞻性,但中國畢竟是最大市場,如若沒有新轉變,恐將面臨持續下滑。

格力:內部管理層面臨變動 業務單一急欲轉型

再來談格力,格力是老牌國企,受限較多,除了深化空調領域取得了較大成功外,在其他領域似乎都無所作為。董明珠,作為格力的一張名片,2016年起,開始進軍新能源汽車,個人力排眾議“all in”投資銀隆,如今卻與魏銀倉(銀隆創始人)“反目”,銀隆內部上演“宮鬥”大戲,到此董小姐的造車夢又增加了一層不確定性。

雖說,董小姐造手機失敗了,造新能源車也無果,造芯片被專家批判幾乎沒有實現可能,但是不能否定她作為格力“靈魂人物”存在,不能否認她對建立格力營銷系統的貢獻。在這個家電寒冬,格力無法複製的營銷體系已經成為其堅強的後盾,在上一篇中我們可以看到格力內部,無論是回款速度還是處理庫存的能力,都遠勝於其他兩家企業,究其原因還得歸功於其營銷體系。

不過,目前格力面臨董事會換屆選舉問題,董小姐是否還能連任將成為這場戰爭中的關鍵所在,畢竟領導人決定的是這個企業的發展方向。如果格力一直侷限於空調業,行業天花板將至,無法獲得新動能的格力最後會獲得怎樣的結局,我們仔細思考便知。

格力、美的、海爾的底牌

家電行業是一個處於成熟期的行業,在戰略中屬於“現金牛”,沒有新進入者的威脅,剩下的是成本的博弈和品牌的強化,所以除了尋找新增長點、新動能外,控制成本也是當前的一個關鍵點。

控制成本一方面靠公司精細化運作,另一方面靠技術改進,技術改進則與公司的研發能力有關,以下是三家公司過往的專利成果:

數據來源:INNOJOY2018年11月22日數據

顯而易見,從整體來看,美的的專利數是最多的,這可能與涉及品類的數量有關,從代表硬實力的發明專利來看,海爾最突出,佔比高達50.49%,其次是格力和美的,從專利對比上也可以看出海爾、格力和美的追求創新的道路是不同的,海爾、格力的偏重於技術創新,而美的則側重於對產品的實用性和外觀。

市場的反應也印證了這一點,美的的用戶群體主要是追求性價比、追求實用性的三四五線用戶,用戶畫像更多的可能是小鎮青年之類的。而格力作為一家主打空調的企業,擁有能與美的相比的發明專利,長期的體驗較強,實用性也很突出,其用戶範圍相對廣泛,海爾也是如此,層次分明的品牌策略可全面覆蓋用戶。

券商點評:看好三巨頭長期發展

天風證券家電團隊認為,美的Q3 季度公司收入端增速明顯放緩,公司積極推進產品結構改善,毛利率同比仍有所提升,長期看,美的有望成長為新消費品平臺型公司,公司通過持續的海外收購快速提升全球綜合競爭力。

長江證券家電研究團隊也表示,美的定位逐步由傳統家電龍頭向全球化科技集團轉換,隨著國際化戰略及智能製造佈局穩步推進,長期發展前景可期。

對於格力電器,長江家電認為基於空調行業本身較好的成長空間,以及公司在行業內穩固的龍頭地位,依舊看好公司長期發展。

對於青島海爾,長江家電錶示,海爾卡薩帝表現強勁,品牌勢能持續轉化,且隨著斐雪派克置入,公司高端佔位優勢已較為明顯,高端佔位疊加全球佈局,內外兼修前景可期。

和訊點評:未來發展繫於轉型 轉型成功在於克服缺陷

經和訊網研究發現,三大家電龍頭在中國家電市場天花板逼近之際,都調整了策略,美的在恰當的時機收購了恰當的企業,將工業機器人賦能智慧家居,或將抓得工業4.0時代的先機,但關鍵點在於美的當前的產品格局。前面我們提到美的產品從空冰洗到廚電,再到小家電,廣泛的佈局提供了大基數,但是美的缺乏中高端產品,或者說缺乏中高端印象,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而在未來和智慧化的連接也依然是自上而下的,這是其缺陷所在。

對於格力電器,目前來看,內部管理格局的穩定性和擺脫單一業務(空調業務仍佔96%)是求取新增長的關鍵因素。分而言之,董小姐能否繼任對公司的方向有所影響,對已構築的營銷體系影響不大,營銷體系和研發能力是格力的競爭力所在;另外,格力主營空調這項單一業務,在當前近飽和的市場上是不利的,雖然格力也有涉及其他品類,但比例太小,而且格力目前在市場上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談起格力,就是空調。這是格力的驕傲,但不能因此影響其他品類發展,這點上建議參考海爾,國際化多品牌或者聯合其他知名品牌。

對於海爾,最大的優點很早開始在於精細化運營品牌,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勢能,並在全球範圍內達到了一定影響力。但海爾受限於前些年的互聯網轉型影響,這幾年處處表現不如美的和格力,市場份額被蠶食,知乎上有很多內部員工吐槽其人單合一的業務模式,員工沒有使命感,公司文化一團糟,這可能是為什麼大家普遍認為海爾已經比不上美的和格力的原因了。

總而言之,解決好內部問題是排在首位的,只有內部穩定,才能實現外部的宏偉計劃。

關於本篇文章的更多報道,我們已在【和訊財經APP】上刊登,應用商店搜索“和訊財經”,下載並參與猜指數活動贏取京東卡和萬元現金大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