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半的人以前是江西人吗?史记告诉你答案!

江西总的来说有三次人口达迁移

在汉代之前,江西人口并不稠密,至西汉平帝元始二年,总数也不过37万,列全国第十七位,由于战乱等种种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移,并随着江西经济的发展,江西人口迅速上升,到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年),江西人口上升到1400万,超过当时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五省总和,列全国第一,江西出现了地狭人稠的局面。古代人口,90%是农民。缺田少地的农村人口为谋求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不得不踏上迁徙的征途。

据 江西教育学院年逾九旬的章文焕教授研究认为,明清两朝,江西省有过三次人口大迁徙。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发生在明代初期,即所谓“江西填湖广”。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后,不断进兵湖广和云贵,都以江西为基地,军需给养任务繁重。而且税务名目繁多,如户口、起色(本色)、折色、存留、额办、岁办、岁派、杂办等五花八门,还有派夫、派银、派物等差役,百姓难以承受。而为了招揽移民耕垦,朱元璋在两湖地区实行放宽赋税的政策,故许许多多江西农民纷至沓来。

江西第二次农民大迁徙,发生在明代中期,又曰“流民进云贵”,其原因起于豪富占田。有钱有势的大户们巧取豪夺,占田占地,并弄虚作假转嫁差役于农民。嘉靖八年赣南巡抚周用上奏朝廷,列举了豪门向农民转嫁田赋的花样有十余种。官府与豪门勾结,致使农民走投无路,上山为匪者有之,加入农民暴动者有之,而大多数破产农民则背井离乡去寻找生路。湖广平原落户已很困难,不少流民只有远走云贵高原和湘鄂西部山区。据葛剑雄编《中国移民史》,江西在云南民籍军籍移民有70多万,其中军籍25万,流民近30万。拿当时全国人口基数来算,这一数据己很可观。

江西第三次农民大迁徙,发生在明末清初。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以及张献忠称帝、吴三桂反清,战争不断, 致使四川人口大减,田园荒芜。康熙年间,四川巡抚张德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提议迁移湖广民众来川。康熙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各省官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其他省民在川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入籍考试”,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相对轻得多的租税,吸引在江西山区落籍的客家人以及土著赣人展开了以四川为目标的一次新的人口迁徙。

在故乡失去耕地或耕地很少的江西农民来到这些人稀地广的地方,开垦土地,繁衍生息,他们将先进的耕作技术带到这里。明末清初,江西奉新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总结的工农业生产经验也通过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带到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多种形式的军政移民

黔史上最早的一次官方移民发生在汉代,大规模的军事移民是在明初由朱元璋发动的。明王朝建立后,敌对势力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东北的纳哈出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仍继续使用元朝年号,各称雄一隅。朱元璋分析当时的战略态势,认为云南距蒙古极远,决定先重兵取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挥师三十万直指云贵,次年将云南平定。这一军事行动史称“太祖平滇”,又称“调北征南”。朱元璋义子沐英受命率万余官兵留守,其余部队在皇旨“就地屯田养兵,家属随后遂焉”的帝令下,分散于黔中广大地区,军士们在这里筑陇构圩,开荒辟地。据估算,明代先后进入贵州的官兵,总数为213108名。这些军人亦军亦民,为明王朝建立起了西部战略后方,从而也为当今贵州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屯堡文化遗产。

参加平滇战役的官兵,江西籍的占有很大比例,从战后立功受赏者数量可估计。《明太祖实录》中记述,洪武十九年(1386)二月以白金锭赐江西等处军士戌守者千八百人,同年六月又赏江西袁州等卫队从征云南官军钞四万九千锭。据清爱必杰《黔南职方纪略·土司》记载,贵州各府土司中江西籍士官占绝大多数,大都是洪武年间“有功”的军官。可以肯定,军屯中,有不少军士来自江西。

在许许多多当代贵州人的家谱中,关于其祖先从江西随军来黔的记载不计其数。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詹家屯曾氏族谱记:“曾巩后裔曾德一祖居江西南丰,至明朝初年,任征远将军之职,率师来黔,镇居安顺府”。

《贵州黄平王家牌王氏宗谱》记载,王倒犁系王家牌王氏始祖,于明洪武年间随父由江西来到黄平旧州,王倒犁与苗寨女潘“阿扁”结为连理。王朝文老省长就是王家牌族人。

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有“班李不能成亲”的祖训。该村先祖李仁宇将军于明代中期,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受命入黔。李夫人因水土不合染病去世,将军与布依女班氏结缘入住镇山,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随父姓,次子则姓班,而今己传17代。

毕节撒拉溪路氏,先祖从江西随军入黔,路元升于清雍正中岁贡后,其子孙中出三位进士。

和军屯同时出现的还有商屯、民屯,这些屯堡中,也来了不少江西人。除屯堡人外,到贵州来的赣籍官员也有不少,其中一些官员还建树颇丰,受到百姓的爱戴与纪念。

江 西泰和人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进士。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贵州巡抚江东之“平播”失利,三千官兵无一生还,被免职。朝廷副都御史郭子章受命巡抚贵州,重组军队,于1600年六月破海龙屯,平定了播州宣慰使杨应龙的叛乱。郭子章在省内扩建城池,疏通航道,抚恤灾民,兴办社学,奖拨士类,记述文物,题辞纂书。治黔十年,政绩卓异。为了保证朝廷给贵州学子的优惠政策不让外省人侵占,郭子章还积极清理“冒籍”,主张以蒙童入学开始即建立学生档案,从而保证了贵州人才的培养成长。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郭子章九次上疏,陈情终养得准,晋为兵部尚书。离开贵州后,黔人为其建生祠七所。清代田雯在《黔书》中评价道“黔之名宦,明青螺为之冠”。

江西吉水人邹元标,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进士,暂任刑部观政候职待命时,因冒犯首辅大人张居正被脱去官服,廷杖八十后充军都匀卫。邹元标到都匀后,在“鹤楼书院”旁搭一茅舍栖身,兴教育,办学堂,使黔南讲学之风蔚然,致英才辈出。后人评价,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的三百余年间,都匀人士在科考场上涌现二十二名进士,其中还有状元夏同和。追溯渊源,无不与当年邹元标这个黔南文化传播者有着关系。

古驿道时代的贵州,交通闭塞,有道是“天高皇帝远”,故它又成为逃难者的避难之所,据说明朝建文帝被四叔朱棣夺权后逃到了这里,贵阳金阳新区有个东林寺,说建寺庙的东旭和尚是被奸臣魏忠贤追杀的东林党人。

在贵州黔东南清水江畔,有座名为“远口”的古镇,镇上的吴氏宗祠巍然屹立于江边,经历过数百年的风雨。吴氏宗祠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家庭几经曲折,落籍苗疆的故事。吴氏先祖吴盛,江西吉安人,官至南宋大理寺。奸臣贾似道依仗皇亲国戚的特殊关系,肆意横行。吴盛心怀不满,辞官返赣。为避奸臣加害,又携妻儿西迁,经湖南入苗疆,在远口安家。至今,吴盛的后人己煌煌三十余万。

江西有重教育的传统,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前期,江西学子经科举出仕为宦者之多在全国难出其右,仅建文至 成化年间的38个宰辅中,江西籍的就有12人。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祖籍地吉安府曾有过“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盛况。移居贵州的赣籍后裔通诗书,懂文墨者甚多,还出现过不少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由贵阳青岩镇骑龙村出仕的周起渭,字渔璜,康熙三十二年进士,官历翰林院检讨、侍讲、侍读学士,荐升詹事府詹事,浙江主考,提督直隶学政等职,是《康熙字典》和《贵州通志》编纂者之一。其先祖周朝聘,来自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鱼塘村,入黔后曾任白纳长官司长官。同属周家后人的周钟瑄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赴台湾任知县,深受百姓拥戴,当地土民为他塑像,立生祠。祖籍南昌的赵国澍,清咸丰时任贵阳府青岩团务总理,在“青岩教案”中处斩了王尔马大等四名洋教徒,其子三名考取进士,且赵以炯获丙戌科举第一名,成为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科状元。还有官至布政使,创办“草庭书院”的周瑛;父子两代进士的徐穆、徐如澎;著名教育家艾茂;一门三兄弟进士的陈灿、陈田、陈馨,陈灿在中英会勘滇缅边界时,力拒暴强,保全边境土地一千几百里,系“有大功于国家的人”;追随孙中山,为革命奔走的杨兆麟;丁宝桢的侄女婿,官至巡抚大人,历经太平天国直到国共内战重大事件,享寿91岁的陈夔龙等。

贵州一半的人以前是江西人吗?史记告诉你答案!

  江西移民的标志性建筑——万寿宫

地处贵州东部的镇远县历史悠久,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在这里设元阳县后,历代王朝先后设置县、州、府、道于此,从元代至1958年的近700年间,这里一直为府州所在地,镇远是江西移民经湘入黔的重要门户。氵舞 阳河如缎带一般从城中飘然而过,河边一组高大的建筑背山面水而立。中间的山门门楣上方竖书着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万寿宫。镇上老幼皆知,这是江西人修的!

江西民间祀奉先哲许逊的祠庙万寿宫,始建于东晋。晋代著名道家人物许逊,又称许真君,祖籍河南,生于南昌,曾任蜀郡旌阳(今四川德阳县)令。他居官清廉,为民兴利除害。辞官回归故里后,在新建县西山修身炼丹。许逊精于医道,治病救人,药到病除,故蜚声远近。传说,当洪水危害江南时,他带领弟子惩巫治蛟,并以铁柱锁蛟,被百姓号为“江西福主”,因此在西山建庙,奉为神明。江西境内,万寿宫相继兴建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万寿宫也随着江西移民,到了全国各地,并远及海外。

所有的“万寿宫”皆由江西商人投资兴建,其功能具有会馆性质,故又被称作“江西会馆”。如位于贵阳市太平路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江西会馆(万寿宫),实际上是保护江西籍商人的共同利益,解决同乡生活、生意上的困难、团结旅筑同乡的一个团体。会馆规定,凡要求加入会馆的人先要“上会”,即向会馆捐赠钱财,捐钱最多的士绅、商贾最有可能成为会馆的掌权人。江西会馆按入会人员的原籍分为六个府(南昌、丰城、临江、抚州、瑞昌、吉安),六个府中,数南昌府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实力也最雄厚。会馆的管理采用轮值制,每府经营一年,各府每年推举一届总领,即总负责人,下设“当年”(副总领)负责具体工作,每年春节会馆负责人进行交接。正副总领都没有薪金,只享有节日礼品。大府小府一视同仁,轮流执掌,平等公开,相处和睦,故而会馆真正成了江西人的共同家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江西会馆发展为贵阳周边最具有实力的会馆之一。江西会馆的馆产很多,大体由六府府产、会馆公共会产、庙产、学产组成,包括房产、田地产带来的经济收益。

府产中房产一般以最优惠价租给困难同乡,会馆公产及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活动,庙产主要用于宫内道人的生活和祭祀开支,学产用于兴办学校,每年农历8月15日真君会以及春节,新旧总领交接仪式都很隆重。平时和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也都会有些小集会。

馆内有旧联云“此地好论文,何须牛渚云开,马当风送;主人原是客,领略鸢飞化境,鱼跃天机”,“君自故乡来,画栋珠帘,可见阁中帝子?我逢良宴会,赋诗作序,深惭江上才人”。清末民初刘韫良为大殿题联一副:“石函妙阐玄机,我亦乡人,谅仙诀不难暗付;铁柱雄标伟绩,世多丑类,惜神功尚未全诛。”

像这样的万寿宫(江西会馆)在贵阳有数座,至今保留下来的一座在古镇青岩。《贵州通史》引用史料曰:“从全省来看,江西会馆最为普遍,譬如遵义府一州四县均有万寿宫,仅绥阳一县就有七座。安顺府城内,旧州及坝阳都有万寿宫,新设的‘苗疆六厅’如台拱(今台江)、清江(今剑河)、八寨(今丹寨)也都有万寿宫”。据《万寿宫》一书作者章文焕统计,在贵州省有一百几十座,在全国有一千几百座万寿宫。

贵州一半的人以前是江西人吗?史记告诉你答案!

移民是人类迁徙的必然现象,正如古猿从树上到树下,智人从山地到平原。进入文明时代的人类因经济、政治、军事、商务等种种原因在地球板块上无休止地迁徙着。

在这远离故土的地方,只要有人叫声“老表”,会有好多个人与你共鸣。这是数百年迁徙编织起来的情结,这是江西红土地和贵州高原的情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