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黄河入鲁第一县,凭啥坐地不动归四省?

(文/张永红)万里黄河从东明县焦园乡辛庄村进入山东境内,一路蜿蜒向东,奔腾入海。古老而又年轻的东明县位于山东最西端,是名副其实的“黄河入鲁第一县”。

东明:黄河入鲁第一县,凭啥坐地不动归四省?

说其古老,是说东明建县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

说其年轻,是指1963年东明才划归山东省管辖,至今不过50多年的时间。在我省130多个县区大家庭里,算是一个年轻的成员。

说起东明的历史,当地流传的“三置两废一迁徙,坐地不动归四省”两句话,凝练地概括了东明两千余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也显示了其建县史的坎坷曲折。

东明因濒临黄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历史上屡受水患之害,导致县域变更频繁,屡次废置重建。

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的东明县,初名东昏县。相传秦始皇东巡至此地时,“霾雾四塞,不能进”,于是命名此地为东昏。公元9年,王莽新政时更名为东明县。历经360余年,到三国魏文帝时期,东明县被撤销。

时隔740多年之后,至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复置东明县。400多年后,历经宋、元两代,明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被废。

又到100多年后,明朝中期的弘治三年(1490年)再次重设东明县。

这便是东明县历史上的"三置二废"。

西汉建县之初,县治所在现河南兰考县城西北一带。“一迁徙”是指金兴定二年(1218年),为避黄河水患,东明县治所由原址迁往今菏泽市西部的冤句县、南华县旧地,以其辖地设置为东明县,治所在今东明集镇。

东明:黄河入鲁第一县,凭啥坐地不动归四省?

明弘治三年重置时,治所设于今县城驻地的大单集(现为城关镇)。冤句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故乡,南华是庄子曾经“漆园为吏”,写作《南华真经》的地方。金大定年间,冤句、南华县城先后湮淤于黄河水患,二县遂先后被废,其故地后来成为东明县辖地。

“坐地不动归四省”是指东明历史上曾先后归河北、平原、河南和山东四省管辖。

究其原因,还是因其濒临黄河,居于三省交界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政府为方便行政管理和黄河治理的需要而形成的。

自金代起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前,东明一直归原直隶省、今河北省管辖,先后隶属大名路、大名道、大名府等,是当时河北省的最南端。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3月,建立东明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六县专员公署。1945年10月,成立东明县人民政府,属冀鲁豫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8月,在原冀鲁豫边区的基础上成立平原省,东明划归平原省菏泽专区管辖。

东明:黄河入鲁第一县,凭啥坐地不动归四省?

1953年11月,撤销平原省,东明先后划归河南省郑州专区和开封专区。直到10年后的1963年,为解决鲁豫两省沿黄交界地区水利纠纷,国务院下令调整两省行政区划,将东明县划归山东省菏泽专区,次年将范县划归河南省。自此,东明才正式成为齐鲁大家庭中年轻的一员。

东明原地不动,却先后四易归属权,形成我国行政区划史上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