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式教育到学校教育

从旧式教育到学校教育

中国自隋代以来,就以文、武分途的“科举取士”来选拔人才。到清晚期开始由科举取士改为学校教育。就临清县而言,清光绪二十五年,武科废;光绪三十一年,文科亦废。它标志着封建科举制度的终结和现代教育的萌芽。从隋初到清末,封建的科举制度维系了一千多年。

从旧式教育到学校教育

封建社会的取士之法以科举,而科举首重考试。按考试通则,一曰县试,各州县童生于府或直隶州五年之内分岁、科两试,中选者为生员(文庠生),通称“秀才”。二曰乡试,试各州、县生员于本省,三年一次,每逢子、午、卯、酉称“正科”,遇皇帝登基等盛典加“恩科”。乡试称大比,因乡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者称正榜,名列正榜者称举人,正榜第一名称解元。正榜之外,还有副榜(又称副贡)。副榜要取得举人资格,还要在以后的乡试中取入正榜。三曰会试,试各省举人于京师,亦三年一次,由礼部主持,故称“礼闱”。礼闱中选者称贡士,前十名由皇帝钦定,第一名称会元,会试被录取后即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录取后的贡士可以做官,但官职不大。四曰殿试,由皇帝亲试各省贡生。殿试入选一甲三名:其中,一甲一名称状元;一甲二名称榜眼;一甲三名称探花。二甲取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五曰特科,不常举行。自隋至清末,原临清县(含临西)有记录的共考取文科进士98名,武科进士39名。文科举人239名,武科举人175名。贡生751名。其中,隋、唐、宋、金、元数代,因资料缺乏,多有遗漏。故上述数字,以明、清两代为主。

至于学子的教育,明、清临清旧制,以孔庙为学宫,置教官二人以训诸生。学宫而外,还有家塾、公塾,皆科举取士之基地也。

进入明、清以来,今临西域内不断有人创办义学。他们开新式教育之先河,为封建时代的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或独资,或集资创办义学,延师以教,在民间的生童教育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它反映了劳动人民渴望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反映了民办义学深厚的群众基础。临清著名的义学创办者武训自不必说,仅就我域来说,自明而清,见于文字记载的就有多例。

从旧式教育到学校教育

先是明朝初年,今临西县孙庄村孙氏三世祖,被誉为“孙善人家”的孙昌泰“捐建义学,费累百金,又割腴田百亩,以充学资”,在孙庄办起了明代以来今临西域的第一所义学。

继是清雍正十年(1732年)吕寨村武庠生崔申捐田一顷八十亩,营学舍十八间,延师以训各村来学者。乾隆十四年(1749年),当他病重时又命其子彭年捐田二十亩,足两顷之数,以供学者之资费。

再是大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赵庄村人王大成、王谦若、贾士志、杨遴邀众乡亲协同捐资,置田百余亩,公立赵庄义学一处。

从旧式教育到学校教育

还有大清咸丰年间的尖冢人鲍伟铭独资修建义塾学堂,方便本村及外村读书的学子。

清光绪年间,旧的科举考试废除以后,代之以新式的学校教育。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当时的临清知州庄洪烈,改旧的义学教育为蒙养学堂(学堂之名自此始)。几年内,临清县共建起蒙养学堂25处。其中,卫河西者八处,它们是汪江、卫罗庵、石佛寺、侯寨、陈庄、后堤口、周楼、姚楼。

民国以来,学校及学生数目不断增加。民国元年(1912年),当时的临清县除有私塾260处之外,还有小学61处。到民国五年(1916年),小学迅速增至170处。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增至214处。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增至300处。小学校的不断增加,使大批学子得有就学读书的机会。民国二十二年时,原临清县入学学子已达12678人。

在小学教育普遍开展的基础上,当时的临清县还注意办好完全小学和其他各级各类学校。民国十年(1921年)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县建立起完全小学九处(其中一处为女子小学)。其中,卫河西建有完全小学四处,它们是西赵庄的“二小”,吕寨村的“四小”,下堡寺的“五小”和“临清十八村”桑园镇的一处完全小学。

赵庄小学称为第二小学,是清朝末年建立的,始建时校址在临清城内考院旧址,后迁城内南司口,时称临清第一小学。此校到民国九年(1920年)八月迁至河西侯寨村,以张乃清为校长。民国十一年(1922年)九月,又迁到赵庄村,改称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当时,赵庄村的乡绅、段长贾建明捐地六亩、砖万块助建。后又经不断扩建,使学校已具规模,学校占地达到22亩,时以弦道盛为校长。从民国十一年到民国二十六年日寇入侵,“二小”共招收学生3200多名,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知识型人才。

吕寨小学,称第四高等小学,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十月,由崔登云(号月亭1874-1960年)就旧庙址改建的,崔登云任校长。因吕寨地处偏远,故到校读书者较少。开始十几人,渐至几十人,最后增至数百人。

从旧式教育到学校教育

下堡寺高等小学,称为第五高等小学,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八月在尖冢村成立的,时称临馆合校。招收尖冢周边及馆陶县的学子,以赵圈人赵清安为校长。后来,此校与馆陶县脱离了关系,遂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至下堡寺村,改称县立第五小学。民国二十年(1931年),又建新校舍,其规模不断扩大。此时,以张宝山为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处于不正常状态。1941年,又在下堡寺村附近的西王庄(原宏毅县委所在地)成立了临清县抗日高级小学(称一抗高)。1942年,日军“四·二九”大扫荡后,此校先后迁李六寨、邵庄、马尔寨。1942年7月,迁修子堌。1943年8月,临清县与宏毅县联合成立抗日高级小学,仍简称“抗高”。校址以马尔寨为基础在附近各村流动上课。1944年冬,师生住柴庄村。1945年春,临清县第二抗日高级小学在原临清县下堡寺第五高等小学的基础上成立。1945年临清解放后,改称临清县下堡寺完小,郝勇任校长。

从旧式教育到学校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今临西县域内除以上三所高等小学之外,还有村办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一时期的小学教育为后来临西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杨遵义 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从旧式教育到学校教育

杨遵义,1946年生,临西县杨庄村人,邢台师范学校毕业。1964年参加工作,初从教,后任临西县农村工作部部长等职。2007年退休,退休后从事临西县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为河北省农经学会会员,河北省金石协会会员,邢台市收藏协会会员,临西县经济团体联合会副会长,临西县书画协会理事等,著作有《清渊寻古录》、《榆阳古城》、《万和庄的传说故事》、《万和三圣》、《临西古今人物》(副主编)、《法通圆梦万通寺》、《泥土集》、《秋韵集》等。

关注推荐“临西县历史文社”

给你的朋友们认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