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市值3個月蒸發1200億,為何屢遭機構唱空?

有個地方叫作遙遠

劉強東最近的日子可能不大好過,近三個月來,京東股價陷入了一個“跌了又跌”的怪圈。

1.內憂

2018年1月29日創出歷史新高以來,京東股價連續下滑。3個月,京東股價從高點跌落30%,市值蒸發逾1200億人民幣。

股價大起大落的背後,是京東不健康的發展模式。劉強東面對媒體,曾直言不諱道“京東的股價太低了”。

京東前期通過自建倉配物流,支撐京東著這些年快速發展,一度做出了行業矚目的成績。

但是創造京東速度的背後,是大量的基礎建設與資金投入高額成本帶來的是淨利潤的大起大落使外界對京東的盈利能力存疑。在京東的內部業務體系中,自營業務毛利率不及亞馬遜的一半,在這種情況下,京東的POP業務發展卻停滯不前。

而京東淨利潤一直無法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對外投資屢屢大手筆,卻達不到預期目標

2.外患

京東和阿里巴巴之間的價格戰影響深遠。

這場戰鬥無疑是一場持久戰,而無論在家電、服裝等領域,京東都無明顯勝算。

在阿里積極佈局新零售的當下,為了應對沖擊和影響,京東在不斷加大物流,技術研發和投資支出,從而導致其成本上漲在新零售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下,京東賴以生存的物流模式弱勢也逐漸顯現

內憂外患之下的京東,正在股價持續走低的怪圈中苦苦掙扎,也無怪乎外界對其不看好。


懂財帝

機構早就不看好京東這一季度的盈利能力。

物流建設成本不及回報

京東於5月8日晚間發佈了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其中表明京東的營收增長率為歷史最低,雖然京東淨利潤有很大增加,但運營利潤顯著下降,只有443萬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9%。

運營利潤的下降標示著其主營業務成本的提高。京東每年都投入了大量資金於物流建設,京東未能從長時間的巨量投資中獲得能使投資者滿意的回報。

用戶發展速度不及阿里

京東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京東過去12個月的活躍用戶數為3.018億;截至2017年12月31日,京東過去12個月的活躍用戶數為2.925億;環比增幅為3%;而相比之下阿里的增幅為7%,且用戶量達到了5.52億。

在開發新零售方面動作較緩,與阿里進行競爭

阿里在2017年對多個領域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其中就包括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領域。而相比京東動作較慢,旗下生鮮超市7Fresh僅在北京開了兩家店。


雖然五月8日財報的發佈使外界對京東更不樂觀,但劉強東隨後在分析師電話會中表示:京東的物流在行業地位優勢巨大,物流建設會成為京東日後新的盈利方式;而新零售方面則會加快擴展力度。


華爾街見聞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最近對於劉強東來說,心情可能並不好,股價的連續下跌導致京東在3個月內市值蒸發了1200億。

實際上,關於京東股價的事情早在今年年前劉強東就曾公開表示:京東的股價實在是太低了。雖然連續多年虧損的京東在2017年第四季度的財報中取得了盈利的好消息,但就目前來看,京東的未來尚不樂觀,很多投資機構也開始做空京東。

其實從財報來看,京東之所以陷入困境,始終和京東居高不下的成本扯不開關係。據悉,京東的成本佔到了京東收入的85%左右。

近年來,電商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場持久戰下來後,越來越多的機構都認為在這些競爭下京東與阿里巴巴相比都具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對未來京東的走勢一致不看好。

就在前幾天,劉強東也曾公開表示:京東財報數字虛高。但劉強東說明了財報的虛高並不是由於做假賬,而是財務處理。

其實很大程度上要歸結為京東對第三方商戶的控制,京東使用了很多財務手段控制第三方商戶保證了京東的現金流水平。但對於京東的這種財務處理來看,並不能解京東的燃眉之急,所以很多機構一致認為,幾年內京東將燒光自己的現金儲備。

實際上,對於投資人和投資機構來說,對京東回報率的容忍已經到達了最大的限度,雖然他們一致看好京東未來的發展。但從財務上來分析的話,京東的處境確實不容樂觀,所以很多沒耐心的機構已經開始坐不住了,畢竟市場反映了京東的真實水平。

對於京東來說,目前找到止血的方法才是當務之急。


政商參閱

眾所周知,京東和騰訊一直是關係比較密切的戰略伙伴,近一段時間以來,騰訊的市值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以至於馬化騰讓出了首富的寶座。京東的問題,是不是與騰訊有關,沒有仔細分析過,但出現相同點問題,還是值得關注的。

縱觀京東這些年來的發展,儘管電商領域的表現並不是太差,包括在價格戰中,也沒有明顯落下風。但是,為什麼市值會出現如此幅度的下跌呢,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沒有找到能夠讓投資者看到希望的新的思路和想法,找到新的熱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居高不下的成本如何下。成本過高,一直是困擾著京東的大問題,這個問題如何解決,京東一直在想辦法,也採取了很多措施,但效果不理想。所以,也就在無形中給投資者一種京東無招的感覺。自然,也就變成發展瓶頸了;另一方面,就是沒有能夠像阿里等找到新的突破口。阿里的達摩院,把技術攻關作為抓手,而近來圍繞中興事件,又收購了芯片企業,每一步都似乎能夠跟上發展節奏,讓投資者看到新的希望,當然會市場表現很好了。

而從京東來說,就缺少這樣的投資熱點了。雖然劉強東也在找熱點,如振興東北,但這個熱點的影響力有限,甚至讓人覺得會面臨風險和不靠譜。如何尋找新的熱點,對京東來說,破解發展之局,非常重要。


譚浩俊

一家公司的股價漲還是跌,決定因素在於一家公司未來長期的盈利能力,尤其是成熟的美國股市。要理解京東股價為何暴跌,我們研究一下京東2017年的收入情況就一目瞭然。

第一、京東近幾年財報情況。

總營收增長乏力: 2015年,京東總營收同比增長107%,2016年這一數據下滑到84%,京東首次出現低於三位數的增長,到了2017年,京東營收增速更是斷崖式下跌到47%。

盈利能力不足: 京東財報顯示,2017年第一至四季度,京東分別實現淨收入(人民幣)752.2億元、932億元、837.5億元以及1101.7億元。與此相對應,在上述相同期間,京東的營業成本分別達到643.9億元、805.5億元、707.6億元以及957.9億元。

高額成本帶來的是淨利潤的大起大落。2017年,京東兩個季度陷入虧損。其中,在2017年第四季度,京東來自持續運營的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虧損高達9.09億人民幣。

第二、主要產品增長情況。京東的核心品類數碼家電3C類產品的增長速度也在放緩,隨著天貓、蘇寧易購在家電領域的投入進一步增長,京東在家電3C品類的優勢正在被天貓和蘇寧稀釋。2017年第二季度,京東家電3C品類的同比增速只有39%,遠遠低於天貓和蘇寧。

這些數據,一個體現京東目前運營成本高,收入高,但是利潤低,投資者得不到回報;二個是長期投資京東風險大,中國市場在電商領域已經接近飽和,京東營業收入很難再有大發展,一旦營業收入得不到明顯提高,京東的後續資金引入就會成為問題,資金鍊一旦出問題,下一個樂視就會出現。


牛熊交易室

其實這已經不是京東第一次被唱空了,2017年,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畢盛資產管理公司(APS)發佈了一篇名為《京東600億美元的市值——這是一個鬱金香故事嗎?》的投資分析報告。這份報告洋洋灑灑50多頁,看似內容詳實,其實只是老生常談地集合了過去眾多競爭對手對京東的指責。不過,這份報告並沒有給京東造成太大的影響。

2018年以來,京東加大力度佈局無界零售,百萬便利店、7 fresh等線下零售項目都在蓬勃生長中,同時線上與多個知名品牌展開深入合作,京東的智慧物流也在不斷升級,已經逐漸成為新時代中國物流的名片。

雖然,京東一直在穩步發展中,但是對於京東的質疑聲一直沒有停止過。可是在這些質疑聲中,大分部是毫無邏輯、很低端的無腦黑。比如上個月,“大數據殺熟”這個詞忽然火了,一時間廣大網友人人自危都覺得自己是被殺熟了。然後某乎上就突然出現一個“如何看待京東大數據殺熟?”的問題,大概有十幾個賬號,圖文並茂地講述了自己被京東殺熟的經歷。可是幾個小時後,有多名網友發現了這些“被殺熟”賬號的關聯性,這波水軍黑的太low,連吃瓜群眾都看不下去了……

還有一次也是前幾天,突然很多類似“劉強東自爆京東做假賬”的文章出現在各大平臺,可事實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只不過是劉強東在演講中坦言,由於把京東物流和京東金融的利潤也一起統計進財報中,導致京東的毛利潤和成本都偏高而已。

其實很多關於京東的質疑聲,不過是老生常談的歷史問題,和捕風捉影的標題黨而已。而一個企業短時間內的股票下跌,其實完全是正常現象,BAT不也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麼,所以單純以股票的漲落來看衰一家公司,其實是很片面的。


天方燕談

您好,對於今年的京東發展狀況,並沒有一帆風順。從媒體大V的熱議到京東盈利狀態的一波三折,近年來京東的財務報表並未遠超越市場的心理預期,最近三個月,京東股價從50美元下降至近期35美元附近,股價縮水明顯,股票市值下降壓力加劇。在電商競爭環境愈發嚴重的當下,京東與阿里巴巴及亞馬遜之間的差距也似乎有所拉大,而偏高的財務成本,無疑壓制著京東盈利的能力。對於京東而言,目前的發展競爭壓力還是比較大,具體表現為一方面電商競爭壓力高居不下,高強度競爭壓力,加劇了京東的發展壓力,而京東的發展戰略也需要不斷調整;另一方面則在於媒體輿論的壓力不少,京東需要通過提升自身的質量水平,增強自身服務能力,來達到提升消費者真實體驗的目的。此外,電商競爭激烈環境下,京東要想尋找突破點,確實需要下一番功夫,而長期偏高的財務成本也是京東提升財務能力的關鍵所在。不過,對於京東的前景,憑藉其完善成熟的供應鏈體系,較為強大的基礎設施基礎,以及京東的物流優勢等因素,京東要想突破發展瓶頸仍然有不少的機會。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京東面臨的挑戰確實不少,這也是京東可否扭轉頹勢的重要時刻。


郭施亮

鄙人不才願分享一下京東和劉強東的故事,其實對於一個公司好壞的發展大多數都取決於公司執行機構的風格或者在簡便點就是說一個掌權者的行事風格,劉強東在和阿里決別的時候他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那就是死嗑阿里的軟肋,我這裡賣的都是真貨,你的都是假貨,在加上那幾年電商快速的倔起,互聯網的信息傳播速度讓京東這家電商成功的崛起。

可原因來了是不是每次都這樣的強勢都會帶來好運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你幸運一次,但第二次就沒有這樣的幸運,水無常形,人更無長勢,就像任正非講的每一個公司做大了之後都改不了大公司的毛病,所以自我的改革和更加的務實的決斷,才能成就京東第二拔助長,當然不是說京東不成功,而是更好的為自己謀發展,不光只是討好80後90後或者00後,在過去幾年物流發展消耗了京東太多的時間太多的精力,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國的物流魚龍混雜,價格異常太低,只專注於做好服務,但就要付出 更多的時間和資金來說,太過於消耗公司內力。

所以京東做的事情是對的,但做的時機不成熟,以至於接下來錯過支付系統的壟斷和其他新型事物的投資,以至於現在電商流量江河日下時,自己沒有新的爆發點成依賴,才被唱空機構積極的炮轟。

說句實話,從我個人覺得如果一直只是在跟阿里的節奏走,人家走科技你也去清華拉人,人家走金融,你把金融轉讓給第三方,只是制度不同,但路走一樣,實際你是在被拖死的節奏,換個思路想想,阿里要的最終只是科技頂點公司而不是消費服務公司,所以那是他自己的改變在成這樣的模樣,而京東完全可以把自己專注於吃喝玩樂消遣,其實這樣不僅可以獲得更多流量而且討好別人的歡心,使至自己年青人的時尚,這樣直接推動了自己少花錢,錢花的刀刀都在刀刃上,投資機構做空也會失敗,京東股價自然會上身。

最後一點,忘劉懂事長多讀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其實他不僅是軍事讀物,更是商業作戰的必讀作品。


一毛飯半君

這個原因其實就是傻子不夠用了,就拿京東和淘寶上同一件商品的價格來比較,同樣的產品,同一個廠家生產,甚至是同一天生產的,京東大多數比淘寶貴,我也不是在誇淘寶,淘寶賣的便宜並不代表淘寶就不賺錢,相反的是沒人願意做虧本的生意,淘寶賣的價一定會給自己留下利潤空間,京東比淘寶賣的貴就只能說明京東比較心黑。

還有就是郵費問題,包郵的價格一提再提,傷了老顧客的心,當然京東還是有一批死忠粉會說京東物流快,東西有保障,京東從來不賣假貨,最多隻是發錯貨,記住一句真理,無商不奸,很多用慣了京東的老用戶習慣了使用京東購物,當他們無意間發現更實惠的購物平臺時,會有一定的用戶選擇離開。

那麼長期積累的下來用戶數量是青黃不接,但是其成本並不會下降,敏銳的投資者一定會看到這點,而且京東的投資回報率一直都不高,現在電商競爭異常激烈,京東也就是物流快這一點亮點,現在淘寶也在加速建設物流,前段時間收購餓了嗎就是大動作,淘寶的物流追上京東也只是時間問題,畢竟阿里巴巴不差錢,所以市場前景並不容樂觀。

京東必然會衰敗,留給劉強東吹牛的時間不多了,當然就算京東倒閉,劉總也早已盆滿缽滿,投資就是為了賺錢,購物就是想物美價廉,現在這麼多人看衰京東,肯定會有道理的,樂視也是說倒就倒,不要再去信京東的發展規劃,什麼利在未來,不想到時候天台見,現在先把錢套回來才是正經。


DIY1235

機構唱空京東是為了以更低價買入股票,機構唱多京東是為了更高價賣出京東。機構唱空一個股票,通常採用落井下石的方法,股價跌的了不少了,機構找個理由,運用文字處理法,將京東損一番,吃瓜群眾(包括基金經理)一聽不好,賣吧,唱空方趁機買入。全世界都這樣,沒有哪個機構真心公開發言是為了你的賬戶著想,都是希望將你賬戶的財產,用法子變到他賬戶去,狐狸和烏鴉的故事,反覆重演。

2017年京東的淨資產增加幅度很大,看下圖,從341.62億元,增加到523.89億元。這就相當於2016年,你只有一套房子,100畝地,2017年經營一年,你有一套半房子,150畝地。有人說,不好!!你信嗎?

京東的營業收入更是飛速增長。看下圖。

機構唱空的言語,等同於威逼利誘的言語,人就是有這種特點,喜歡聽他人意見,關鍵是搞不清楚對方講的對不對,結果通過判斷對方的名氣來決定對方言語的可信度,那麼越有大名氣的機構,越方便利用名氣來獲得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