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美國撤回環太軍演邀請,中國不去又何妨?

「解局」美國撤回環太軍演邀請,中國不去又何妨?

對此,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表示,美方此舉“非常不具建設性”、“輕率”、“不利於增進相互瞭解”

「解局」美國撤回環太軍演邀請,中國不去又何妨?

糾結

至於理由嘛,也基本是老調重彈,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最後,部分人擔心中國參加軍演,會加大洩密的風險,增強中國的海上能力,這些能力反過來又會威脅到美國的安全。

部分美國人真的想得有點多了。先不論這三個理由本身很可笑,單論環太軍演本身,美國在政治上、安全上都是越來越需要中國的參與的。

為什麼這麼說?

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進行的其他軍演不同,環太軍演的政治意義,早已遠超軍事意義了。近年來,環太軍演規模越來越大、科目內容越來越廣泛、參與國家越來越多,已經成為美國所謂的在海上領導世界的一個重大標誌。

而與此同時,中國海軍在規模上已經僅次於美國海軍,成為世界第二大海上力量,數量上甚至已經更多。在這種形勢下,一個沒有中國海軍參與的環太軍演,顯然是不完整的。再進一步說,參與環太軍演,中國海軍是來捧場的,是來展示合作誠意的。

況且,環太軍演只是低戰術水平的海上演習,其意義更多的是在政治上通過多國海軍合作,來顯示象徵性的太平洋地區大團結和美國的領導地位。在這種水平的軍演上,中國參演會危及到美國安全,純屬無稽之談。

「解局」美國撤回環太軍演邀請,中國不去又何妨?

套路

這其實就是美國的套路。在應對日益繁多的海上安全問題上,美國海上兵力已經日益捉襟見肘,現在亟需其他大國的支持。比如中國海軍。

雖然,目前美國海軍憑藉自己,依然不難在遠洋擊敗任何對手,在可預見的將來,也很難有別國的海軍足以在全球對其發起挑戰。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初依靠武力強悍、平臺大而穩定的美國海軍,如今艦隊結構早已過時,密度不大、數量過小成為掣肘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美軍自然也意識到這一點。在2016年12月,美國海軍發佈了一份新的軍力結構評估報告,呼籲打造一支擁有355艘艦艇的海軍部隊,其數量大大超過了那時275艘艦艇的規模。但遺憾的是,即便能完成355艘艦船的規模,仍然無法滿足美國維護全球海上安全、提供國際安全公共物品的“雄心”。

不過,美方還是留了一手,對中方參演科目做出了明確的限制。

在2014、2016年的兩次環太軍演中,中國的參演兵力和貢獻,與其被賦予的角色嚴重不相匹配。

比如在軍演的領導職位選擇上,除美國外,主要由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美國盟國的軍官擔任;基於所謂的保密的考慮和法律的限制,

只對中國開放了低敏感低戰術水平的科目,包括反海盜、補給、水上和水下救援、人道主義和災難救援等項目;而一些高水平訓練項目如兩棲登陸、導彈攻擊、反潛作戰、艦隊防空等則完全排除中國海軍。

「解局」美國撤回環太軍演邀請,中國不去又何妨?

2016年“環太平洋”(RIMPAC 2016)聯合軍演27國艦艇陣容。

焦慮

島叔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軍面對中國軍隊實力日益提升的焦慮。面對中國、俄羅斯等大國軍事現代化特別是海上力量的發展,美國開始變得愈發不淡定了。

某些美國戰略界人士甚至驚呼,“馬漢又回來了”(馬漢,美國海軍戰略家、海權論提出者。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國海洋控制競爭又回來了)。

為了緩和這種焦慮,重申美軍對海洋的控制,美軍也在加快推動“從海到陸”至“重返制海”的海上戰略轉型。

2015年,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共同發佈的《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頻繁強調海洋控制和“全域進入”(All Domain Access)能力;2017年1月,美軍水面部隊司令部提出“重返制海”概念,正式推出“分佈式殺傷”(Distributed Lethality)理念;2017年5月17日,美海軍作戰部發布《未來海軍》白皮書,“重返制海”上升為整個海軍的頂層設計,要求美國海軍在遠洋、近海和瀕海地區都要確保海洋控制。

而這“重返制海”的戰略,很大程度上針對的對象就是中國。因為在美國看來,中國至少對美國構成了三大類海上挑戰。

其一,美國所認知的“印太”海上地緣環境中,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被認為是最大的威脅和變數。美軍擔心,隨著中國陸基戰鬥機、轟炸機、導彈和潛艇力量的發展,其在中國近海的行動將面臨越來越多的限制和挑戰。在2015年新版《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中提出“全域介入”,這意味著美軍已經將A2/AD看成是個戰略威脅,要求在戰略上予以回應。

「解局」美國撤回環太軍演邀請,中國不去又何妨?

其二,美軍越來越重視中國的海軍現代化和遠洋行動能力。在此前相當長的時期內,除了潛艇,美軍並不太在乎中國海軍的威脅。但近兩年,美軍開始憂慮中國海軍將逐漸具有與美軍爭奪局部制海權的能力。

第三類所謂的威脅,是“灰色地帶”競爭。“灰色地帶”是指介於戰爭與和平間的競爭與衝突,之所以稱之為“灰色”,是由於其有以下三大特點:衝突性質的模糊、參與行為體的不透明、相關政策與法律框架的不確定。美國將中國的海上維權行動,界定為新的“灰色地帶”挑戰,從而渲染所謂的中國海上擴張。

具體到南海,美國國內普遍認為,如果仍任由當前形勢發展,中國將最終控制南海。這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

自始至終,美國對南海局勢的關注都主要源自戰略考慮,而非所謂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美國之所以對中國南海島礁建設如此關注和不安,主要也是擔心隨著中國南海軍事體系的建設和完善,美國將越來越來難以維繫其在該地區的海上主導優勢和地位。

雖然美國經常對中方強調,南海島礁在中美軍事對抗中的脆弱性或不堪一擊,但至少在和平時期及和平對抗中,這些島礁的建設將大幅度提升中國控制南海的能力。

至於美國所指責的“破壞印太地區的自由與開放”更是無稽之談。從2013年底開工之日起,中國就一直遵循著相關國際規則,從未乾擾過任何過往船隻和飛機的航行自由,況且,中方施工的島礁遠在南海正常航道之外,理論上也不會對航行自由造成影響。

關於島礁上的軍事力量建設,中方一直強調自衛原則。作為南海最大的沿岸國,中國有足夠的權利在南海進行必要的軍事力量建設,實施適當的海上力量存在。

美國指責中國的潛在邏輯是,“只有美國的力量才能在南海維護自由與開放,而中國的力量則一定是非穩定的力量”。這無論如何,都不會讓人理解。

要說力量,美國海上力量全球最強,要說遵循國際規則的信譽,中國要遠好於美國。

「解局」美國撤回環太軍演邀請,中國不去又何妨?

趨勢

自2014年12月,中美簽署《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和《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機制》兩個諒解備忘錄以來,中美兩軍關係一度發展迅速,“環太”演習也曾成為兩國關係中的亮點。

與中美經貿關係不同,中美兩軍交流本就十分有限,如果美國連環太演習這樣的場面事情都不能容忍中國軍隊參與,今後這種“脫鉤”趨勢將更為明顯,兩軍關係必將遭遇重大挫折,對維繫中美間的戰略穩定也極為不利。

看看美國是怎麼說的。

美國國防部表示,“我們有強有力的證據顯示,中國在南沙群島有爭議的地貌上部署了反艦導彈、地空導彈系統和電子干擾機。另外,中國的轟炸機在永興島著陸也加劇了緊張局勢。”同時要求,“中國立刻拆除這些系統,並回撤在南海有爭議島嶼上的軍事化進程”。

可以確定的是,中國不可能停止南海島礁的正常力量建設,更不可能接受美國的無理要求。

近期,美國頻頻指責中國在南海的力量發展,並放出各種豪言。新近被任命為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的菲利普⋅戴維森,4月20日向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提交了一份書面報告,大肆渲染中國的“軍事威脅”。

他揚言,中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強大到足以支撐其在南海的領土主張,而要想“阻止中國”,只有進行“武裝衝突”這一條路。

「解局」美國撤回環太軍演邀請,中國不去又何妨?

菲利普⋅戴維森

將南海局勢與其他議題捆綁,這是美軍的“弱者”心態和不自信的表現。今後,美國可能會將更多的議題與南海局勢聯繫在一起,而且不排除美軍會在南海折騰一些更刺激性的小動作,挑動海上現場的摩擦和對抗。

中方一直對美國在南海的行為保持著極大剋制,也不願意與美國進行海上地緣競爭。但是,在美國較為焦躁的情況下,互動路徑的選擇恐怕很大程度上也不取決於中方。如果美國執意要與中國爭奪南海,進行海上地緣角逐,中國可能也不得不奉陪。

我們要明確的是,不經過長期的鬥爭和博弈,美國不可能承認中國在南海乃至東亞海上的合理地位及合法利益關切。而適當的鬥爭,可能更有助於美國認清現實。從這種意義講,冷一冷、鬥一鬥也許更有利於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

再說迴環太軍演,其實不去也罷。畢竟中國海軍更應重視的,還是如何防範並有效處置美軍在南海及臺海地區可能的冒險行為。

文/湖圖燕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