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儒道法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孔子,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闢者又隨時抑揚,遠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於是衰,此闢儒之患。

以上是民國時期學者李時的論述。這是當時學界的主流觀點。他們認為,儒學在諸子百家中是最高明一家。“於道最為高”,並用孔子的話,加以證明,如果能被人稱譽,哪必然是有過人的地主,必定在現實中能夠證明的。言下之意,是說,儒學統治中國兩千年,就是它“於道最為高”的證明。但是因為後期儒家,對孔子學說的理解出了問題,沒有正確有解析儒家理論,解釋偏了之後,儒家開始走向衰落。這都是後世儒者不爭氣造成的。

儒家之祖為孔子,初仕於魯定公,魯哀公,後不為用;遂周遊列國。其學說以仁為本,論治國平天下,以修身為先。弟子三千餘人,最優者七十二人。其中顏回、閔損、曾參、有若、卜商、冉求、端木賜、仲由最為有名。孔子沒後,諸弟子散處四方,以傳其道。其孫孔伋,受學與曾參,著《中庸》,獨傳孔門心法。後有孟軻,傳孔門之學,有所發揮,著《孟子》。其說尊王賤霸,重仁義,輕功利,謂人性皆善,人皆可以為堯舜。後有荀況,亦稱大儒,其旨趣亦以孔子為標準,惟言人性皆惡,不以禮儀矯正之,則不能為善。

此為儒學之大體觀點及源流。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紀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拿住最重要的部分),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讓,易之(口兼)兼。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道家的理論,一直有很高的評價,稱為君人南面之術,也就是帝王的統治術。要謙虛,示弱,不能強兇霸道。那樣是無法王天下的。那些摒棄禮法與仁義的道家,其實不是道家真正的精神。如果把那些都去掉了,而談什麼“君人南面”?

道家的始祖是老子,著《道德經》五千言,其說謂人之修身治國,當純任乎道,宜無為,不宜用智力。蓋道先天地而生,無為乃其自然也。其徒有文子、屍子、莊子、列子等。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副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這個評論認為,法家專以法治天下,通過處罰的方式,讓老百姓知法,想以此治理好國家。如果是刻薄之人行法,就會不教而誅,使得社會沒有人情味。

法家之祖為李悝,其說以正刑名為本。蓋謂治天下以法術,不宜以仁義。李悝曾經集諸國刑書,著《法經》六篇,申不害,商鞅得到傳授,也有著作。申不害的著作今已失傳。韓非是法家集大成者,有《韓非子》傳世。

從諸子的源流考察可以看出,儒家道家法家,都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方面,在現實的社會管理中,不同的位置,各種學說所起的作用和所佔的比重不同。儒家雖然是主流,但其它學術依然是重要的。他們是互為補充,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歷史上各學派之爭,應該是話語權與主導權之爭。


七月流火140400643

大約2500多年前,大聖人孔子開創了一個學派,叫儒家,也稱儒教。儒教一直以來,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作為官方意識形態存在。不但在國內影響巨大,在東亞和亞洲其它地區影響也非常深遠,朝鮮半島、日本、中亞、以及東南亞廣大地區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儒家思想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董仲舒、韓愈、王明陽、張載等人。

儒家認為人一經生下來,就已經是後天的人,要清楚自己是社會中的一份子,要有一種參與社會發展的責任感,要積極面對現實,遵循既定的社會規則,在現實社會中發揮和貢獻自己的力量,才能實現個人價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入世”。

儒家思想內容極為豐富,在制定儒家思想時,可以說,孔子是以家庭日常行為準則為基礎,從而把道德規範和行為處事方式延伸到整個國家和民族。儒家思想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九個字,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指的是仁愛、仁慈、仁厚、仁賢等,是孔子對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不論大到國家,還是小到個人,處處都要以仁文本,只有這樣,才能和諧發展。

義有大小之分,大的方面指的是深明大義,就是說遇到關係到國家和民族利益時,要有深明大義的情懷,懂得舍小我,成全大我。小的方面指,對任何人都要講義氣,要有仗義之心。

禮就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標準,規範人們要有修養,對周邊的人或物要彬彬有禮,要有禮貌,識體統,講禮儀。

智指智慧和知識,就是說,人在社會中要不斷學習,不斷增長知識和智慧,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信指誠信,講信用,是對人們基本的道德要求。

恕指寬恕、寬容,要求人們活在世上,要有一顆寬容之心。

忠指忠誠,上到國家、民族,下到親朋好友以及所有人,都要忠誠對待。

孝指孝順,敬孝,對長輩一定要孝順,尊老愛幼。但也不能一味的愚孝,長輩若有錯,要明確指出來,好言相勸,以理說服長輩,而不是惡言相加。

悌指兄弟之間,要相親相愛,某人有困難了,要伸出援手積極幫助。

道家是另一個大聖人——老子創建的學派,大約形成於春秋時期。老子被西方學者稱作東方三大聖人之一的“道聖”。據史書記載,連知識淵博的孔子也常常向老子請教。代表人物有黃帝、老子、莊子、鬼谷子、姜子牙、諸葛亮、李白等人。

道家是老子集合古聖先賢的大智慧後的產物,他把先賢思想精華歸類整理出來,加以完善,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統理論。道家思想以“出世”為主。

道家學說把世間萬物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認為萬物相輔相成,並非獨立存在。以“道”為最高哲學思想,認為“道”才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如果“道”被破壞了,那麼,就是自取滅亡。

道家看清了事物規律的變化,對道極為崇拜,因此,看得非常長遠,落腳點站在歷史高度,不侷限於一個時間段內的價值和是非的判斷。

簡單地說,道家可以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來概括出其思想精華。認為自然是最神聖的物質。

以我的認識,這句話應該這麼理解,人在地球上吃穿住用行,做著大量活動,勢必會影響到地球正常的生息規律和生態環境。既然地已經被影響了,那麼這種影響就會由地傳染到天。天被影響了,道肯定避免不了被影響。道被影響了,當然就影響了自然。因此說,世上一切的一切最後都是道生成的,任何事都能引起連鎖反應,做什麼事之前,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按個人意志和慾望強行改變它。

道家還有一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樣是道家對世界本質及其生成、變化的貼切描述。

法家被認為是從儒家學派裡分離出來的一個學派,同時又吸收道家,以及其它學派的思想。思想源頭可上溯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戰國時李悝、吳起、商鞅、韓非、李斯等人進行了大力發展,逐漸變成了一個成熟學派。

法家提倡法制,認為健全的法律法規才是治國的根本。法家核心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的誠信觀和義利觀。

人性觀就是法家對人性的看法。法家對人性有比較透徹的理解和剖析,在法家看來,人性中好利惡害,趨利避害是古往今來每個人固有的本性,這種本性是難以改變的。只有制定出相應法律法規,並嚴格執行,才能杜絕或減少人性中惡的一面。

誠信觀是指人和人之間要真心實意,開誠佈公,表現為誠實忠厚,不欺詐別人,也不隨便懷疑別人。這個誠信跟儒家學說裡“信”的涵義基本一致。是教人做人的基本道理。

義利觀表現在,法家認為人的道德觀念和信仰不會一成不變,它們會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如果用現在的思維來理解,就是窮則思變,為富不仁等。因此說,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約束人們的行為很有必要。


另外,富國強兵,也是法家主張的主要思想,商鞅變法便是對這種思想最好的實踐。


鴻鵠迎罡

1.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學派。有人說,明明知道不行,還要去做,這不是很傻很天真嗎?其實不是的。這恰恰反映了儒家是一種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學說,它是入世的,是一種教人努力奮鬥的價值觀。儒家學說也是中國哲學的最主要流派,儒家學說關於人生的意義、價值、理想等追求,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中國人行動的指南。儒家學說的主要思想,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仁,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仁?孔子說,“仁者愛人”,就是要愛人。首先是愛誰?從血緣上來說,我們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給了我們生命,其次是愛自己的兄弟姐妹,親人朋友,再把這種仁愛的精神推廣到全社會,那麼這就是一個充滿仁愛和溫暖的社會。孟子把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往前大大地發展了。孟子說“仁者無敵”,他渴望在社會上實行仁政。就是君主愛老百姓,老百姓也愛君主,這樣的政治就是仁政。

儒家的第二個思想是義。義就是合適的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做的就是正義,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不義。

儒家的第三個思想是禮。禮就是各種禮儀規範、規章制度等。孔子特別重視禮。他曾經說“不學禮無以立”。要是想在社會立足取得成功的話,必須要踐行各種禮儀規範,遵守各種規章制度。

儒家的第四個思想是智。就是智慧的意思。

儒家的第五個思想是信。信就是誠實,有諾必踐的意思。

儒家的第六個思想是忠。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要想在社會上立足,你就要先幫助別人立足,你要想做事通達無礙,你就要幫助別人通達無礙。

儒家的第七個思想是恕。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想承受的東西,你也不要加在別人身上。這是一種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的人生觀。

儒家的第八個思想是孝順。孝是中國哲學的核心思想。

儒家的第九個思想是悌,就是對兄長的敬愛之情。

儒家都是教我們如何在社會上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的。因此,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貼近現實的,是教人努力奮鬥,為社會做貢獻的。要是真的無法成功,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應該怎辦?孟子給我們提出了一條明確的路徑,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困頓的時候,治理好自己的身心,在通達、成功的時候,我們應該以天下為己任,這就是儒家的胸懷和理想。

2.知其不可而逃之的道家學派。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到了戰國時代是莊子。道家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流派。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和無神論的因素。他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道家的第一個主張是貴柔,就是以柔軟柔弱為貴。老子經常說,牙齒是堅硬的,舌頭是柔軟的,人老了,牙齒都掉光了,但是柔軟的舌頭還在。他還說,人在活著的時候,都是柔軟的,死了就變成硬邦邦的了。由此,他認為,只有柔軟柔弱才是保全生命之道。老子特別喜歡水,認為水才是我們學習效法的榜樣,水是柔弱的,無所追求的,但是水可以包容萬物,水可以戰勝一切,所以他說上善若水。

道家學派的第二個思想是辯證法。認為事物是由矛盾的運動組成的,組成天地的是陰陽之道,在一定的條件下,矛盾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充分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其實這句話裡面包含著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很簡單,禍福相依,矛盾對立轉化的哲理,第二層意思,是對人生的深刻的認識,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你取得巨大成功,走在人生巔峰的時候,一定要警醒了,你要知道,可能倒黴的事情馬上就要來了。同樣,當你困頓不堪,處於人生的低谷的時候,也不要灰心喪氣,或許轉機和幸福就在你的門外敲門呢。

道家的第三個思想是清靜無為,是不爭。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就是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他不做什麼,而天地宇宙照常運行,按照海明威的說法就是“太陽每天照常升起”。反映在人生觀上,老子說他有三件寶貝。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一個是慈愛,一個是簡樸,第三個就是不敢為天下先,不去爭,淡然地面對社會,面對人生,面對未來。

道家的第四個思想是萬物同一,生死同一,什麼東西都一樣。這個主要是莊子的觀點。莊子認為世界萬事萬物說到底都是一樣的,生與死也都是一樣的。所以,莊子的夫人去世了,他不僅不悲傷,還很高興。這不是說他和他老婆的關係不好,而是他認為,既然生與死都是一樣的,死也就意味著另外一種方式的生,老婆死了他還很高興。既然人生什麼都一樣,那麼還爭那些利益幹什麼。

大文學家蘇東坡就有一首詞,叫《滿庭芳》: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人們追來追去,都是像蝸牛的角,蒼蠅的頭一樣的利益,沒有任何意義。

3.動不動就砍人提倡陰謀詭計算計的法家。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本來是韓國的貴族,一心想要振興韓國。他寫了《韓非子》一書,闡明用法治來治理國家的思想。秦始皇覺得他厲害,千方百計想要得到他。於是就派兵攻打韓國,要韓國交出韓非子,否則就滅了韓國。韓國沒辦法,就把韓非子送到了秦國。秦始皇非常欣賞韓非子,韓非子雖然口吃,但是他的思想很厲害。韓非子認為人性是惡的,是自私冷酷的,人與人之間沒什麼愛,有的只是算計。他說,車行的老闆,盼著別人都升官發財,並不是他的心善良,而是想多賣出去車子。棺材店老闆天天盼著死人,不是說他的心不善良,而是想賣棺材。既然人心叵測,那麼只有用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用更高明的陰謀和算計來算計別人。結果很悲催。韓非子被同班同學李斯給算計了,死在監獄裡;李斯被太監趙高給算計了,被腰斬;趙高被秦三世給算計了,全家抄斬;秦三世被項羽給算計了;項羽被劉邦給算計了。總之,都沒有好!


好玩的國學

儒家以人為本——立人。

道家順應天道——順天。

法家幫君主馴服奴才——馴奴。

下面詳細解析:

一、儒家。

儒家思想可分為道德規範和政治思想兩個方面。

1、道德規範。儒家的道德規範分為私德和公德。

私德是基本和核心。即親親之愛。父母有慈,兒女有孝;兄長有愛,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家庭是儒家最最最最重視的,所謂家和萬事興。

然後是公德,包括有誠信,見利思義。遵守公序良俗和社會公德。

如果把道德規範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墨家的道德規範是上上,毫不利己,無私奉獻。而儒家是中中。和墨家相比,儒家比較自私,99%為自己,1%為他人——君子救急不救貧。墨家是100%為他人。就是雷鋒精神和gczy道德。

2、儒家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就是把權利關進牢籠。君主只有兩分的自由——給君主戴上緊箍咒,戴上枷鎖,關進牢籠。卿大夫有四分自由——給卿大夫戴上緊箍咒,關進牢籠。士有八分自由——只戴緊箍咒。不用進牢籠。人民有最廣泛的自由——禮不下庶人。在儒家經典《左傳》中,國君與遠嫁他國的女兒見上一面,就要被孔子批判:非禮也,國君非民事不舉。讀過《左傳》,覺得儒家對國君要求太苛刻了。儒家真有點酸腐。國君動不動就被罵個狗血噴頭。

2、德治兼法治。儒家的禮治,包含了法治。

孔子修訂的《尚書》中,有立法為民,司法獨立,不罪無辜的法治思想。以及疑罪從無,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孔子在教授仲弓法治思想時。引用《尚書》之言:大辟,疑,赦。這比古羅馬的無罪推定論領先了五百年。

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不是孟德斯鳩,而是聖人孔子——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而法家是法治的頭號死敵。稍後詳細論述)

3、奴役臣民的暴君,必須誅殺。

孔子主張,一心為民的君主堅決擁護(如楚昭王,漢文帝,隋文帝)。奴役人民的暴君必須誅殺(如桀紂,秦皇漢武)。孔子歌頌湯武革命,孟子歌頌湯武誅獨夫。

4、當下和未來的政治思想。

孔子主張,在當時,君守君道,臣守臣道。遵守周禮。因為周王朝人與人相對平等,人民沒有絲毫奴性,言論自由,人民有批評議論政治的權利,執政者對人民有一顆敬畏之心。

在未來是大同社會。孔子謂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鰥寡孤獨皆有所養。也就是民主法治社會的高級階段。今天已經有十來個國家實現大同社會。

5、提倡言論自由。

子產不毀鄉校:子產執政時,國人在農閒時,常聚集在鄉校謗子產之政。然明建議毀掉鄉校。子產稱:鄉校是人民休息議政之所。對於人民的批評,執政者應該接受他們的指責。有過改之,無過加勉。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孔子聽聞此事後盛讚子產——仁!

6、職業平等與貴賤。農夫赴時,百工制器商賈趨利。

7、天道。儒家思想的核心雖然是人道,但孔子也闡述了天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宇宙即人類萬物並非上帝創造,而是由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產生。孔子的世界觀,受老子影響。

8、其他。

鬼神觀:人死為鬼,聖賢死神。敬鬼神而遠之。

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有人黑孔子,說孔子提倡以德報怨。真是黑白顛倒)。

中庸:中庸就是處理事情恰到好處,不走極端。以武備和戰爭為例: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就符合中庸之道。(瑞士就做的很好。二戰時既宣佈中立。又積極備戰,天天練兵。以備萬一)

二、道家。

道家思想與儒家異曲同工。也反對君主鉗制刑獄。君主要無為,不該管的不要管。

道家的政治主張與儒家相近,不在贅述。

1、天道。如果說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道。那道家思想的核心則是天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的文章《老子》札記裡有詳盡解析)

人類萬物並非上帝創造,而是源自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杞人憂天的故事是對道家世界觀的高度概括。(我的文章《列子》札記裡有詳盡解析)

2、辯證法。

老子的辯證法一言蔽之——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即對立統一規律和柔弱勝剛強。

3、儒家的人生觀積極向上——制天命而用之。道家的人生觀沒儒家積極向上。

三、法家。

法家思想是捍衛君權,奴役臣民。具體有三大手段:刑罰、術(陰謀詭計)、愚民。前兩者是低級手段,後者的愚民是高級手段。

1、刑罰。法律必須體現君主的意志——‘’君生法,臣民守法。‘’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株連,滅族。寧枉勿縱。

法家無疑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2、陰謀詭計。在法家經典《韓非子》中,指示通姦,投毒暗殺,各種陰謀詭計,層出不窮。漢代法家酷吏張湯,唐代法家酷吏來俊臣把韓非子的刑罰和陰謀詭計完美的結合,並用於實踐。

3、愚民。

讓人民不能有思想,有道德,有靈魂。扼殺思想和言論。

周王朝和儒家都支持人民批評政治。法家和秦朝把批評政治定名為誹謗罪。漢代法家張湯甚至以腹誹罪,處死顏回的十世孫,儒家大師顏異。誰肚子裡罵皇帝,誰死!

4、尚奸與惡政。

商鞅主張,選拔重用奸惡之人。‘以善民治奸民,國削至亂。以奸民治善民,國治至強。’

惡政就是貧民、疲民、辱民、弱民、愚民。

貧民——家有積粟,則逸於歲。

弱民——治國之道,首在弱民。

辱民——民辱則尊官貴爵。

疲民——商鞅要求人民耕地時,眼睛不要亂看,耳朵不要亂聽,嘴巴不要閒聊。也讓人想起驢拉磨的時候,為了讓驢專心拉磨,驢主人會把它眼睛蒙上。法家比驢的主人想的更為周全。不但要蒙上眼睛,還在塞上耳朵,堵住嘴巴。

要領悟法家思想的真諦,一定要看李連杰主演的電影《狼犬丹尼》。

5: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韓非子稱,孔子居然歌頌湯武這兩個亂臣賊子。韓非稱: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韓非甚至稱:主而誅臣,焉有過?!君主誅殺臣子,沒有任何過錯,天經地義。

法家和黃老都認為湯武弒君。儒家、道家、墨家等其他學派皆認為,湯武革命。漢景帝時,有一場湯武弒君與湯武革命之辯。最終以儒家的完勝告終。

總之,法家就是讓君主馴服臣民,大臣是:從主之令,順主之為,專心於侍主者,為忠臣。人民是:寡聞從令。

附錄:秦朝滅亡後法家思想第一次佔統治地位,是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把群臣,皇族屠戮殆盡。重用法家桑弘羊大肆斂財,賣官鬻爵。國家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吏治混亂。

以孔聖人哄天下,以韓非子治天下。最典型的帝王是漢武帝,最典型的王朝是明清。明清兩代法家思想五百年的統治,孕育了中國人的奴性。

最接近儒家思想思想的時期有二:一是周王朝,二是北洋政府時期。這兩個時期最接近民主法治社會。此外,隋唐宋三朝,儒家思想也占主導地位。


楊朱學派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當時世界的東亞,南亞,西域,北方草原地區幾個大的區域都產生深遠影響,使得中華文化圈版圖及其之大,中華文化成為當時世界的璀璨明珠。

中國文化之根,東方文化之源起於中國的周易。周易核心觀點陰陽循環,彼此消長推動整個天道,地道,人道的發展與變化。早期黃河發大水衝出一個無字天書,被人們冠之河圖,華夏始祖伏羲由此創立文字及先天太極圖。後大禹治水成功後,發現洛水中有個石頭刻著九宮格圖像,於是禹王據之定九州,鑄九鼎。後西周文化結合洛書及伏羲八卦,建立後天太極圖即九宮格版本的。並將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周易始成。

春秋戰國,天下紛爭,為迎合政治需要,各大學派紛紛成立,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陰陽家等百家爭鳴。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政治大一統成為歷朝歷代的主流目標,於是經過數千年的傳承與演變,以及外外來文化的影響,目前影響中國人最深,深入民族基因骨髓的思想演繹成儒道佛法四大思想。

周易中山水蒙卦闡述了了人類社會矇昧時期的艱難,以及啟蒙教育達到破除矇昧,走向文明的方法。天澤履卦則是闡述人類有了物質豐收後重視禮節,發展禮儀的要求。並迎來了地天泰的盛世卦,君主仁而愛民,民而積極向上,君明臣賢,合力開創盛世。重教尚禮,君明臣賢的盛世恰恰是儒家的主張。

周易中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化合生萬物理論,以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思想為道家繼承,變成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易者五術山醫命相卜基本成為道家必修科目。道家更注重周易的陰陽變化的思想,並由此得到方法論人應該減少干預,無為處世,尊重天地自然之道即陰陽循環規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



周易中火雷噬盍卦,意指針對蠱惑人心,藏進暗處惡人雷靂的整治辦法,雷電火擊,用牙齒緊緊咬住不放,直至徹底消滅,正是後來法家酷吏喜歡的方法。法家主張強君,強軍,削弱貴族勢力,加強君主集權,提高行政政府效率。

周易中地水師卦代表戰爭卦,水性潤下,故而一場磅礴大雨後,很快地面就幹了,大雨都變成地下水了。地下水有多少,我們知道很多,但你眼睛能看到嗎,地下水藏在地下雖很多我們卻看不到。用兵之道恰如此,胡孫子兵法雲,兵者,陰象詭道也。兵形似水。

佛家,傳之於印度,收後期佛道思想影響,形成中華文化之一的中國禪道。


菁英薈



儒家

真正的儒家,離不開“儒”這個字,根據孔聖人的教學,“儒”字的意思古今都被很多人誤解,我來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儒”字,“儒”字的意思是正確的、人道的教育,人字旁代表人,雨和而表示正確的人道教育,就像滋潤大地,使萬物生長的雨水一樣,使得人往好的方向成長、“成材”!所以,儒家就是教育家,目地是把正確的做人、道德教育推廣,使大眾受到這樣好的教育!教育的核心就是“仁”(仁、義、禮、智、信,仁為首)!“仁”字,一個人字旁,一個“二”,古寫是上下兩個“一樣長”的橫,並不是上短下長,“仁”字的意思,有人人平等的意思(這點和共產主義是相同的),也有 人應該關愛、幫助別人的意思!

儒家的最高境界《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君子之道)!(以此來鑑別真假儒家)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顏回、曾子等等。

孔子《論語》中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正確解釋是:孔子講述的三綱五常等等,全都是宇宙、世界本有的道理,本有的自然規律,這些不是孔子發明、創造的,孔子只是明白後講述出來,孔子相信這些,能夠經受很久的時間考驗、驗證,並流傳下來的智慧(後面有“私自拿老子、彭祖當榜樣,向著榜樣努力學習”的意思)。

之所以做道德素質教育,是因為人類社會任何事情,都是“事在人為”,人是根本!俗話說“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而人的好壞,是靠教育教出來的(父母、各種在外影響都屬於教育),所以說“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所以儒家聖人們才會選擇以仁道教育的方法來救世!

簡單說,儒家就是志在推廣道德素質教育的一群學者!(要推廣道德素質教育,自己先必須明瞭,還要能判斷對錯,並做到,才能去教育大眾,而不是空談、而不是不分對錯、誤人子弟)有幾個人能正確理解儒家?太少了!誤解儒家的太多了!

法家



法家所說的“法”,主要指法律,還指方法。法家目標是以法律等各種方法來治理國家,達到國家富強、強盛等目的!

人類社會的“法律”、“方法”,無非是一種管理或者統治工具,工具是沒有感情的,全靠制定和使用它的人的好壞,來決定它的好壞!這也是“事在人為”的道理!這“法”是用來剝削人民、奴役人民?還是為人民服務、懲治惡人造福人類?不全在“法”的制定人和執行人嗎?法律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管理工具,但其使用不當,可剝削、殘害人民,禍害人類,阻礙人類文明發展;若使用得當,可以治亂、懲惡,保障人民安全,使社會秩序良好,促使人類文明進步,造福人類。

“法”的兩面性,使得法家分歧很大!古代法家思想代表人有,管仲、韓非、商鞅、秦始皇等等。法家的分支、分歧、思想差異較大!管仲學派,一方面把禮義廉恥道德作為國家基本支柱,法治並重,這一派很理智、人道、明智!

商鞅、韓非、秦始皇等為代表的法家人士,他們更強調“方法”、“術”,重視農業生產、強兵黷武,排斥道德教育,輕視文化作用,只顧眼前利益,強調利用人“趨利”、“貪慾”等不好的弱點,用金錢、爵位利益來引誘、放大人的弱點,採取愚民政策(燔詩書而明法令、焚書坑儒等),把偷盜等普通罪犯和弱勢群體一起來懲戒,用這種邪惡、粗暴的方法來驅使人為統治階級服務,雖然秦國迅速強大起來,一統六國,但秦朝正式統一建立到滅亡只有極短的14年左右!(人雖然有“趨利”、“貪慾”等惡習,但誰人不希望過美好和平的生活?所以,推翻秦朝的漢朝初期人民,深受秦始皇這樣錯誤法家的殘害,對法家深惡痛絕,才選擇仁道至上的儒家!不過好景不長,儒家學習難度很大,儒家很快被法家等其他家政客架空。)

法家側重管理,以各種方法管理國家,來治國、強國!

道家



(道家知識博大精深,我所學太少,不能詳說)道家代表人物眾多,學派、分支也很多!代表人物有伏羲、黃帝、老子、莊子等等等等!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自化、清靜無為等。

道家學派、分支太多,所說的“道”,也各有不同!(據我所學我認為)道家這個“道”這個字的意思,是宇宙世界的核心規律,是光明的、正大的才是“道”!

道家經典也很多,我個人道學太淺,感覺有些雜亂,但我很喜歡《太上感應篇》,相其他經典對來說簡單易學。《道德經》難度太高,智慧低的人、心術不正的人很容易誤解、曲解,我個人是不提倡大眾閱讀,因為道家經典也跟很治病、吃藥一個道理,找“適合”自己的經典學習,亂學習會如同亂吃藥,反而會害了自己的!學習也要如蓋樓一樣,先學基礎的《太上感應篇》這類的,再學高一點的。學道也要先學做人,哪位道家聖人、先賢不是品德高尚?不要迷與神通、仙術,心不離道德才好。

(道家、儒家有很多相同之處,如中道等!)

道家注重個人身心修養、修煉!(清修)

(道家也有真假,還望大家理性分辨,學習真正的道家!)

以上是據我所學,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各派典籍,以及歷史資料,我是如此理解的。(希望能對大家正確認識真正的儒家、法家、道家有幫助。)


qzuser228628255

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不同。我認為可以從歷史上諸多統治者如何對待這三種思想的角度來說一說。

夏商周三代交替。大周經過幾代人、幾百年的努力,融合大夏尚忠、大商商質的文化,開闢出了輝煌的仁義禮樂文化。

仁義禮樂文化也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主要說這十個字,即仁、義、禮、樂、智、信、恕、忠、孝、悌。

仁與義是自身修養的境界,是對自身素質的要求。。

仁:有我就有你。當時沒有“你”,那麼所有不是自己的人都是“你”。敬人就是敬己,所以獨處時,也須敬心、敬鬼神。

義:你如此待我,或異地、或異時,我也會回報於你。你能不惜性命,我也行。你為我辦事而犧牲,我給你撫養後人。

禮:兩人要交流,工具不可或缺,言語動作,就是工具。形成一定的慣例後,這就是禮。

樂:兩人交流,言語動作再怎麼發達,總會有不達意的地方。那怎麼辦?古人聰明,使用絲竹之音,暗喻自身體悟。只是這種交流的層次太高,尋常人無法明白。所以後人有高山流水之嘆,有陽春白雪、下里巴人之別。

智:是明曉人性,洞察事理。

信:就是異時響應的義。

忠:這是下位者對於上位者的義。比如:臣子對君王,受僱者對僱傭者。所以要求君王要先有信,然後臣子才有忠。當然孔子的境界更高。不管君王如何,先與忠心。若君王不能侍奉,即掛冠而去。

恕:是寬厚待人。懷慈悲心處世。

孝:是忠的家庭版,父慈子孝,忠偏向於對事,孝偏向於內心的態度;

悌:兄弟朋友之間的平等相待,謙遜友愛。

仁義禮樂文化偏重於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對立,偏重於互幫互助,偏重於團體的凝聚,宗族制度就是這個特性的作用結果。所以仁義禮樂文化適合用於穩定社會的根基。

得益於仁義禮樂文化的影響,大周社稷正統即使在戰國末期最虛弱的時候,依舊堅持著未倒。

大周初期,文化的發達,政治清明,生產力漸漸發展。奴隸逐漸開啟民智。社會結構開始發生變化。上層統治者開始腐朽,下層民眾開始覺醒。

於是,大周開始進入精彩紛呈、也是戰亂頻發的春秋戰國時代。

亂世當中,各國為求強圖存,紛紛開始變法。法家開始走向歷史舞臺。

燕國有用過儒家學說治國,看看人家沒弄清楚堯舜讓位的背景及背後勢力交接的內容,貿貿然效仿禪讓的事情,就覺得非常好笑,以至於動亂驟生、幾乎亡國。後來燕昭王位,大開招賢路。法家、兵家、陰陽家大能相繼前往。沒幾年,就在廢墟當中成就大國之位。

魏文侯重用李悝,讓剛獨立的魏國,打下了霸業根基。李悝是法家,治國又用了農家理論。

韓國用申不害,申不害也是法家。

楚國用吳起,讓國力上了一個大臺階。吳起用的是兵家與法家理論。

秦國用商鞅,這是戰國事情最有名的事件之一,為秦國開啟大一統打下了根基。商鞅是法家。

法家最重要的思想是:人性本惡,趨利避害,帝君所命即為天憲。賞為利,刑為害,賞刑並舉,驅民為事。

所以法家在亂世當中,是治國利器。若是在大一統時期,法家就是害國重器。很快,秦始皇就嚐到了苦頭。

秦國大一統之後,有先期成功經驗在,治國理論當然不會變更。

但很快,法家治國的弊端顯現。在強敵環側的背景下,約束和限制能讓全國上下一氣,專心對敵。一旦外敵消亡,法家的條條框框就會成為統治者壓榨平民的工具。

於是階級矛盾爆發,各地起義層出不窮。秦帝國轟然倒塌。

繼位的大漢朝,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治國理論的嘗試。根據歷史的經驗,從戰國早期的學說當中挑選治國理論。

先是嘗試道家,這個無為而治的理論用了幾十年,直到漢武帝繼位才被撤換。

道家理論的重點是把握大勢規律,預估前事,事先佈局,然後四兩撥千斤。

然而世事哪裡能那麼容易預估的,聰明的道家自然有辦法。

什麼辦法?

道德經已經說的很明白,有無相生,善惡相隨,事物到極點,就是反轉的時候。

所以,道家人士通常的做法是:亂世下山,盛世歸隱。

漢初休養生息幾十年,經濟的繁榮,財貨的富足,社會階層已經開始出現固化的潮流。

此時道家治國的理論已經跟不上社會的發展。

漢武帝聽從了董仲舒的建議,開始使用儒家理論治國。為大漢朝四百年根基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就是我認為的,三家思想的不同之處。

囉嗦了一大堆,簡單的總結下:

儒家思想可以修身,可以聚人。適合和平年代之時對自身有追求,有理想的仁人志士。

道家思想時隱時現,適合於天性灑脫,自由逍遙的高人。

法家思想注重現實,注重利益,能嚴於要求他人,不注重約束自己。適合於絕大多數人。


無功用行

簡單講儒家、道家、法家有以下不同:

1、儒家:強調的是道德教化……,把倫理規範同“仁義禮智信……”捆綁起來;不注重公平、正義和平等的建設…… ,也不注重老百姓最基本的心理撫慰!~只是過分強調“道德”在維護統治中的作用……;結果使老百姓產生一種錯覺……;即,誰的地位高、或學識高,就有話語權、就有道德水平?

儒教教化的結果就是道德會取代法律……、成為社會的標杆;~誰學識高、誰有話語權、誰權力高……,老百姓都得聽誰?~把“德”放在法律的前面……,最後必會產生“人治”……,而絕不是儒粉自詡的所謂的“仁治”……?

2、道家:強調自然信仰、也強調自然之規則……,即“天道”或“道”;道家對中國的哲學貢獻最大……,比如,“順其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的缺欠,就是過分強調對自然的順從……,而忽視了人性中的有慾望和貪婪……,並不敢或不想直視人性的弱點……、也沒有找到救贖人性的鑰匙🔑?~只強調順應自然、靠壓抑人性來“修煉”自己……;道家對世俗的“亂像”的態度……,多采取逃避的態度,……;其效果有“弱民”之嫌……?

3、法家:是中國古代治國哲學中最有現實意義的一個學說……;它強調“以惡民治,則民善制……”,強調治國有三“一曰法,二曰權……”;強調“以法代替德來治國……”、強調法、法治、法制……;對中國現今的影響不容忽視……?

而法家的缺憾有二:一為法家之“法”,多為“惡法”……,過於嚴厲……,所以“秦法失衡”;二是法家之法為“王法”……,而非“契約之法”,無信仰支持……;……,所以,離開了王權的支持,法則不會持久!

……

總之,儒家愚民應棄之;道家弱民,應改之;法家強民,應立之……?

……

即興隨筆,歡迎探討……!


藝術就是謊言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諸子百家達到了一個文化的巔峰時期,儒家、道家和法家是三個在“諸子百家”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學說。儒家由孔子創立,代表作《論語》,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禮”。所謂的“仁”最初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後來隨著儒家思想的發展,把仁同義聯繫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而“禮”指的是周禮,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承認貴族的特權也就是等級制和君主制原則;其二是親親,即對親族的愛,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也就是宗法制的原則。道家是由老子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系統理論,代表作《老子》,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所謂的“道”是指宇宙之本,是存在於萬物之中的普遍法則,道家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子,其思想核心是“法”,所謂的“法”是指法律、規章和刑罰,主張“以法治國”。

道家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在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方面則沒有什麼特別的主張。而儒家與法家重視協調的都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在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方面,儒家與法家又是完全對立的。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法家認為維護當時貴族在經濟和政治利益方面的世襲特權的禮制是落後的,不公平的,法家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儒家強調人與人之間要“仁”與“禮”,既要相互仁愛,以德服人,又要尊卑有別。法家則主張人與人之間不區別關係的親疏,不區分地位的尊卑,一切用法律來判斷。


毛毛蟲Claire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講一個小故事,即王道、霸道、天道之間的區別。

“什麼是王道?” “敵人不聽話,就從他身上碾過去”---儒家

“什麼是霸道?” “聽話的,也碾過去” ---法家

“什麼是天道?” “想碾誰就碾誰”---道家

儒家、道家、法家是春秋時期在中國興起的三個重要的學術思想流派,這三個思想流派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之一,意義非常重要。儒家、道家、法家三個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社會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是這三個思想流派,其核心思想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思想的體系核心不相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為中心,“仁”即“人”。

所以儒家思想都是以強調人的自身修養以及與周圍人之間的活動關係為基礎展開自己的理論體系。

道家思想的核心,則是以“道”為中心,“道”就是道理的意思。

所以道家思想核心目的是為了追尋一般事物的普遍規律。強調人作為萬事萬物的一員,應當適應自然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講究順勢而動,無為而治。

法家的思想核心,是以“利”為核心,“利”就是利益。

這是一種非常功利的思想,強調如何通過術、法、勢等手段幫助君主加強統治。所以法家都強調依照法律、法規來協調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生產活動關係,做到依法而行,依規辦事。

2、治國的方式不一樣

儒家思想的治國方式是“仁政”、“王道”、“禮制”,追求的目標“大一統”。

主要闡述的是在階級社會里階層之間的各種關係,比如君臣關係、父子關係等等社會秩序。

而道家治國方式就很簡單了,幾句話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無為而治”。

在這裡要說明一點的是“無為”的意思並不是“不作為”,其意思是指“不經過深思熟慮,無目的的作為”。

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道家思想認為,凡是有目的的作為,都會使其行為本身產生了偏差。

所以強調人們應該認識並尊重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以及協調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共生關係。

法家的治國思想非常功利,它的治國方式就是通過國家法律、法規治理國家,鞏固君主的權利。法家的思想割裂了傳統文化中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否定傳統的階級制度,因利而導,通過“法”、“術”、“勢”三個手段來達到治理國家的目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雖然這三個思想流派核心以及治國理念並不相同,但是它們追求的目的則是相同的。即追求建立一個完善、和諧、穩定的政治體系。

三個流派雖然在先秦時期各自割裂分離,但是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他們也在開始相互合流,被融入到儒家的思想體系中去了。

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以儒為表、以法為理”以及“天人感應”等儒家思想出現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