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波斯战争中,大流士三世在军力数倍于亚历山大的情况下,却最终落得惨败?

zhangbaozhi

大流士三世的波斯帝国军队,在战争中败给了亚历山大的马其顿东征军,其实就是一种落后的军事制度,输给了更先进的对手。毫不夸张的说,双方的军事制度理念与战术执行力,相差整整两代。

在波斯帝国建立之初,波斯军队的战术理念与执行力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他们的步兵虽然出生自擅长射箭的轻步兵,却也是长期训练近距离阵战的好手。他们也是最早用横队取代旧式纵队的步兵。这让他们经常可以用有限的兵力从侧翼包抄对手的步兵主力,完成意想不到的侧击效果。

除了自己的步兵优势,波斯人还从米底人手里学到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骑兵战术。加上各被征服或投诚民族军队的加入,让波斯人拥有了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军事系统。重步兵、轻步兵、骑兵、战车,应有尽有。他们甚至还在骑兵淘汰战车方面,做的更进一步。传统的射击战车被淘汰,只保留了用于冲击步兵阵线的卷帘战车。

但在之后的岁月里,希腊军队的强势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波斯人的旧思维。

希腊人在早期也非常倚重重装步兵作战,并且在本土的抱团取暖中,击退了波斯人的进攻。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军队已经将他们的步兵锤炼成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步兵。可以在很多地形上发起波斯人所没有的强势冲锋,并有更多队形选择,适应不同情况。他们的骑兵、轻步兵水平也伴随着长期战争和军队职业化历程,迅速赶了上来。

因此在波斯帝国后期,他们实际上也经常需要雇佣希腊步兵为自己作战。

但骑兵优势和军队规模优势,确保他们在这个阶段还不必担心希腊人的大规模进攻。通过与希腊人的密切接触,他们也将很多本族步兵训练成希腊步兵模式,并通过加强重骑兵防护来提升骑兵的战斗力。虽然希腊军队在战线的完整性保持和结构上已领先一代,但还不够彻底。

一直到亚历山大的父亲菲利普二世,编练他革命性的马其顿新军,领先波斯人两个世代的强手才真正出现。马其顿步兵不仅拥有希腊步兵所具备的灵活与纪律,更有超过希腊步兵的正面冲击力。马其顿的皇家步兵、骑兵和各类轻步兵,也协同重步兵方阵一起,构成了一个反应快速,战斗力强悍的整体。这就让他们与波斯军队之间的战斗力差距,一下子拉大了。

在马其顿与波斯的战争中,双方经常在正面战场上使用思维类似的战术。

例如亚历山大和大流士,都希望通过自己右翼的猛击来重创对手,左翼的顽抗来拖延对手的主攻方向。但马其顿军队的战术、训练和协调性,都远远超过了波斯人。后者可以通过改组军队、招募雇佣军的方式,在某些局部提升自己的战斗力。但作为一个整体,他们还是没法获得提高。

在大流士亲自指挥的伊苏斯与高加米拉战役中,部分波斯的主力部队都打的非常出色、顽强。但他们军队中的薄弱环节,却总是被马其顿人抓准后,大肆利用一番。

马其顿军队中也有自己的弱项和弱侧,但他们灵活的调度与准备,都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双方的差距甚至可以从一个方面来体察:波斯人非常倚重的希腊重步兵,在马其顿一边则只是二线支援力量。

所以,马其顿军队对波斯人的以少胜多,可以说是一点悬念都没有。大流士的布阵、指挥和军中精锐的发挥,都对得起自己的水准。或者说,没有马其顿人的出现,他们依然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可惜,历史的进程并不站在他们一边。


米南德王问道

大流士三世和亚历山大大帝都是西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和帝国统帅,尤其是亚历山大,被誉为西方四大军事指挥天才之首(其余三人是凯撒、汉尼拔和拿破仑)。虽然亚历山大拥有举世罕见的临场指挥才能,但对于两次交锋中数倍乃至十数倍于自己的波斯帝国大军,亚历山大又是如何最终获胜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从几个历史事件对比,来了解一下大流士三世和亚历山大大帝之间的区别:

1、性格差异:

大流士三世与亚历山大的正面交锋只有伊苏斯战役和高加米拉战役两次会战,很多历史学家和爱好者倾向于把大流士三世描述成一个懦弱胆小的末代君王,甚至有“逃跑国王”之称,但事实上,大流士三世并非庸弱之君,他统治下的波斯第一帝国曾经一度重振过当年大流士一世时的雄风,但相比更坚定勇猛的亚历山大,大流士三世的确有着性格上的种种缺陷。

大流士三世年轻时也是以勇武著称的战士,他曾经主动自荐,替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三世进行阵前决斗,并获得胜利。阿塔薛西斯死后,大流士三世一手平定波斯国内的勋贵内乱,最终自立为帝,并用了6个月时间便荡平埃及,解决了帝国的粮食之忧……这些功绩都说明大流士三世无论在权谋还是统御力上都是时代的佼佼者,只可惜他的对手是亚历山大。

罗马史学家科丘斯认为大流士三世是个公正而慈悲的君主,但在关键时刻容易优柔寡断,这在他与亚历山大的交锋中的确也得到了验证:第一次伊苏斯战役中,当马其顿骑兵撕破波斯帝国的左翼军时,大流士惊慌失措中下意识选择了逃跑撤离,不曾想这一举动却加速了阵型的崩溃,并且顺势让亚历山大大帝俘虏了包括大流士三世生母在内的皇室贵戚与女眷,这一重创为之后高加米拉战役的失利埋下了隐患。

高加米拉战役中,双方互有攻防,战局在较长时间内陷入胶着,大流士三世一度攻破过亚历山大的大营,但他却下令让将领搜寻他被俘虏的妻儿与母亲,从而放慢了攻破敌军的节奏,这一空隙很快被亚历山大所利用,从而反败为胜。

2、战前准备:

对于第一次伊苏斯战役,由于波斯帝国联军阵容数字要远大于马其顿方面的希腊联军(波斯联军20万对马其顿联军5万),因此大流士三世虽为轻敌,但精神上其实是有所懈怠的。为了防御马其顿骑兵的偷袭,他将五万军队提前投放到皮纳若斯河对岸用以对峙马其顿骑兵,从而保证自己的大队人马拥有更充足的布阵时间,但这一指挥却令率先渡河的军队提前进入战场,精神和肉体上都陷入紧张疲惫状态。而亚历山大大帝则按兵不动,在发表了一次战前鼓舞演说后就和士兵们一起吃饱喝足,以逸待劳。

另外在伊苏斯战役前,大流士三世还进行了一次错误的心理战:他下令砍掉了所有希腊俘虏的双手,并把他们放回去,希望依次来恫吓马其顿-希腊联军的战意,令他们畏惧而退兵,不曾想造成了反效果:马其顿方面的希腊联军看到同伴遭受的酷刑之后义愤填膺,彻底打消了战败投降的可能念头,而波斯方面的希腊雇佣军看到这一情形却士气低落,不愿再为迫害他们同胞的大流士三世效命,这也为之后战役打响时波斯军队右翼的雇佣军阵型提前溃散埋下了伏笔。

3、临战指挥:

伊苏斯战役中,大流士三世的布阵意图过于保守,他一方面派遣支队截断马其顿的补给退路,令亚历山大不得不放手一搏,另一方面又将整个波斯联军紧密排列,使得大军纵深优势无法发挥,左右翼的骑兵步兵分配比例也不均衡;另外一方面,伊苏斯平原临水的狭窄地形也限制了波斯大军的布阵范围,这些问题都给马其顿骑兵的快速击破提供了条件。

而回观亚历山大方面,在得知补给被切断后,亚历山大大帝便果断遣散了负责补给的海军,以背水一战的心态率领将士进入战场;在发现波斯联军左右翼骑歩军分配的不平衡后,他果断集中精锐力量,亲率骑兵猛打波斯军稍弱的左翼,最终将波斯联军的阵型撕裂,直捣黄龙。在大营被攻破后,大流士三世不做抵抗便逃跑的行为更是加剧了整个大军的急速崩溃,伊苏斯战役便以马其顿方面的闪电大胜告终。

在高加米拉战役中,依旧是马其顿方面5万余人对阵波斯数十万大军,双方首先互有攻防,大流士三世选择了两翼包夹战术,而亚历山大依旧选择了中央突破。战机首先出现在波斯军一方,波斯战车率先攻破的马其顿方面的大营,亚历山大果断放弃大营而大流士三世却命令士兵率先找到他的妻儿母亲,这导致整个波斯战车队的速度放慢下来,不少士兵甚至开始对马其顿大营展开劫掠,从而使有利形势瞬间流失殆尽。

而亚历山大方面则看准了波斯战车方阵与骑兵之间配合发生失误的准确空隙,再一次亲率精锐骑兵撕开了波斯军左翼,直扑大流士阵前。史书记载两人最近时距离不过三四十米,亚历山大投出的标枪杀死了大流士的车夫,面对突然出现的马其顿骑兵大流士再次选择了率先逃离,于是伊苏斯战役中的急速溃退再一次于高加米拉平原上演。这一战失利后,波斯第一帝国耗尽元气,大流士三世被迫流亡,再也没有与亚历山大一较高下的机会与资本了。


在下翩竹

身為維齊爾的宦官巴戈阿斯為了獨掌大權,殺死了阿爾塞斯之後,擁立他為君,是為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起初受制於巴戈阿斯,而後他先發制人,賜死了巴戈阿斯。大流士三世掌控大權後,很快就發現他面對的是一個即將分崩離析的帝國,心懷不滿和忠誠有問題的總督們控制帝國廣大的區域,帝國治下的許多異族也心存異心,尋找機會叛變。然而大流士三世無力處理。 前334年,西方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大軍入侵波斯帝國,並在多場戰役中擊敗人數眾多的波斯軍,並於前331年攻下帝國首都波斯波利斯,整個波斯帝國大部分區域被亞歷山大控制。波斯即將淪亡時,總督貝蘇斯兵變,挾持並軟禁了大流士三世,貝蘇斯為了不讓亞歷山大擄獲大流士三世,將大流士三世殺死,自立為王。帝国崩塌皆因内变招来外患!


刘中元字立虎

有三个原因:

1.亚历山大的政治体质比大流士先进,先进的民主制度对线奴隶制度;

2.亚历山大的军队联盟比大流士团结。大流士军队是强行征召的乌合之众;

3.民心所向。大流士的军队和本人不得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