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镇古城说先贤

薛镇古城说先贤

彭辉

薛镇位于富平明月山南麓顺阳河畔,西南距县城约三十公里,北依铜川市陈炉、红土,南连小惠、到贤,西接曹村,东邻美原,全镇总面积约170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约6.2万人。北部台塬果林茂密,中部腹地频水环绕,南部平原良田肥沃,素有“苹果之乡”美誉,自明洪武三年始建薛家镇,迄今已646年,地理位置独特,发展前景广阔,已被列为富平县重点建设的两个副中心城镇之一。

古镇古朴沧桑,历史悠久。早在西周以前,此地就有先民居住,名曰“薛家村”。秦汉三国及西晋时,薛家村隶属频阳县。东晋十六国时,前秦君主苻坚永兴二年(前358),于频阳县古频水西岸置土门护军(今薛镇土门坊),辖薛家村等地。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裁土门护军,薛家村隶属华原(今铜川市耀州区)。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罢频阳县,于土门护军故址设土门县。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并土门县入华原。东晋恭帝义宁二年(618),复设土门县。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废土门县。至此,薛镇土门坊作为护军或县衙治所,前后间断存世936年。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建美原县(今美原镇),历经宋、金,薛家村一直隶属美原。元初撤美原县,薛家村始改隶富平县至今。

明代实行“乡里村体制”,全县编为招福、平皋、频阳、永润4乡共44里,后并为四十里。“薛家里”隶属频阳乡,领薛家村、大寨村、沟村、沟龙村、峪内马王村、临峪堡、殿下村。洪武三年(1370)始设“薛家镇”,时为富平八大镇之一。约在明嘉靖间,始建薛镇城堡,名曰“薛家堡”或“薛家镇寨”。其时,“薛家镇寨(城堡)周围一百九十丈,城高三丈五尺,根宽三丈,上宽五尺,雉堞一百二十个,墩台九座,东西南三道城门,池深二丈,宽一丈四尺”(清光绪《富平县志》)。清同治间薛镇古城惨遭“花门”(回回)摧毁,街市日渐式微。今薛镇北街有一通《薛镇建筑城楼碑》,较为详细的记载了民国二十九年里人重修城墙及城门楼的经过。清初沿袭明制,“薛家里”领薛家镇、土门坊、沟龙村、殿下村、峪内马王村、大寨村、湘子庙村、临峪村8村镇。清乾隆初推行“乡联堡体制”,原“薛家里”大部村堡编为北乡第十六联,领薛家镇、北堡、仁兴堡、奠居堡、建中堡、庙西堡、金城堡、土门堡、义和堡、太和堡共10堡,而原属“薛家里”所辖的峪内马王村,则编入北乡第三联。清同治间关中“回回乱”之后,人口锐减。清光绪间富平县改编为5区24里,以南关、刘集、美原、庄里五大市镇统之,原第十六联编入第三区,隶属美原镇第十里辖。民国初因时局动荡,盗匪频发,人心恐慌,富平境内各联为求自保,遂以联组团,维护治安,逐渐形成“联团并存、以团代联”的新型体制。民国二十年(1931),陕西省颁布《乡镇编制法》,改团为乡,薛家镇为“礼治乡”驻地,自此更名“薛镇”。民国二十二年(1933),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薛镇为“礼治乡联保办公处”治所。民国二十九年又改为“礼治乡区公所”,辖薛镇、宏化、康庄、赵老峪、湾里、井康、底店各村堡。

解放初实行区乡建制,“薛镇区”辖薛镇、赵老峪、湾里、康庄、井康、底店6个乡。1950年更名第八区,其辖区增加了宏化乡。1956年撤第八区,其辖地隶属美原区。1958年9月撤富平入铜川,设薛镇管理区,隶属铜川市美原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富平县建制,薛镇管理区改为“薛镇人民公社”,隶属美原区,辖薛镇、宏化、盘石、北李、安党、两门、湾里、前坡、王马、雷家、湘子、沟龙、杨范、韩村共14个大队66个生产小队。文革期间曾一度改为“薛镇革命委员会”,文革后又恢复原名。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改名“薛镇乡”辖区未变。1996年撤薛镇乡设“薛镇镇”,简称“薛镇”。2001年并赵老峪乡入薛镇, 2011年并底店乡入薛镇。至此,薛镇辖区扩展为薛镇、宏化、杨范、韩村、沟龙、湘子、盘石、湾里、北李、安党、两门、前坡、雷家、王马、清兰、武岭、山桥、十二盘、铁炉、新丰、红火、底店、下庄、瓦李、康庄、下沟、中龙、达坡、草滩共29个行政村。

薛镇古城说先贤

古镇山清水秀,形胜优美。镇北明月山,古为渭北名山,多有帝王贵胄或文人雅士登临拜访。西汉征和二年,汉武帝登临明月山访仙,封秦美应侯王翦大将军为频山山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六“沮水”中记载:“频山有汉武帝殿,以石架之。”唐代名医孙思邈曾居住明月山寺院,修禅行医,悬壶济世,昔时薛镇韩村建有孙真人祠。明月山南麓九龙峪,古有“频山神庙”,又称“美应侯庙”或“将军庙”。清道光年间,因频山山巅古明月寺,山高路险,地域狭小,于是美原、薛镇、康庄等八联村民共同捐资,迁“明月寺”诸神于九龙峪,先后有兰、潘、周等知名主持主事,游客甚众,香火极旺。自此,九龙峪之“频山神庙”更名为“明月寺”至今。频山东麓赵老峪,因明代天顺间有赵老僧在山上修炼而得名。“峪北深处十里,为髙石崖,又北为十二盘岭,东北五里为三尺岭,北麓为潼河。髙石崖下有苻坚插剑迹、走马蹄。西为清水峪,东为车辐峪,西北为寇莱公河,有寇姓者居,传为莱公后(莱公,即宋宰相寇准,字仲平,渭南下邽人,封爵莱国公),東北为峪头河,皆有泉湧,即频水也,水微甚,出山不一二里,即渴不行”(明万历《富平县志》)。赵老峪东金丝山,左挎小水峪右揽赵老峪,东金粟西明月,三山二峪状如两门,故又称“土门山”,山南麓村曰“两门村”。又因山巅之阳有“符秦离宫”,刀斩石崖如玉镜而得名“玉镜山”。“山之北,迤逦而上,至于巅,为揣天山。山之西一里,为星宿坡,石石有迹,如星日然。山之东即小水峪,其西崖有洞,风自孔中出,又云风洞”(明万历《富平县志》)。邑人路立孔诗云:“高悬玉镜两门间,一水盘绕十八湾。风洞岭西明月寺,日星坡上揣天山。旧官花草春谁惜,削壁烟云好自闲。乱世君臣还有迹,居人指点说朝班。”又西四里许,山脊石臼圆如卧龙双目,因而得名“龙眼山”,又因高峰之上有二石耸立如人形,又称“石人山”。龙眼山之西两公里许,大山立地突起,峰高万仞,故名“立地山”,因古时山脚下客栈曰“底店”,又称“底店山”。昔时山下有三泉峪,由峪而北为中岭,其下泉出,流止一里,以供山内外汲者,今已涸。古时,富平东北隅薛镇、美原沿山一带,山清水秀,草茂林森,乃为宜人居住之地。唐高宗咸亨年间,曾有大批西域龟兹人迁居于此,后来逐渐汉化。金末元初,金宁武将军、镇华原(耀州)晋秋司成侯乌古伦速可,女真族(满族前身分支),隐居薛镇赵老峪,后迁居流曲东川,易姓为李,屡微不出,敕赐金牌,世人称其余族为“金牌李氏”。元时,薛镇达家坡为蒙古人居住地,今之该村达姓者,为蒙古族后裔。明洪武间,薛镇韩村、峪口王马村等地,多有山西洪洞移民落籍于此,韩村槐树庵、王马村王公碑等,都印证了这一史实。薛镇宛如富平东北隅的一颗明珠,天然形胜,美不胜收,正可谓:北眺群山峰巍峨,山山有名古今颂。明月山巅明月寺,秦汉石屋傲苍穹。九龙环抱山神庙,将军豪气贯长虹。符秦离宫悬玉镜,刀斩石崖夺天工。龙眼山上竖石人,立地山前万仞峰。

古镇依山傍水,得天独厚。顺阳河古称频水,自北而南,穿境而过。据明万历间《富平县志》记载:“峪头河有泉涌,即频水也。”这便是顺阳河的源头,沛雨季节,纳频山之洪,自赵老峪口汹涌而出,横贯流曲大川,顺着太阳奔腾西去,汇入温泉,故美其名曰“顺阳河”。秦时,频水流域的美原、薛镇和流曲大川,为秦始皇赏赐王翦大将军的“千顷美田”之地。自秦汉时起始,古人就在频水沿岸凿洞为渠,引洪水“粪田”,至明清时达到极致。明嘉靖《耀州志》云:“顺阳渠在明月山下,然实无水。每天雨,山上水暴至,引水灌田,其水膏泥如粪。”又据清乾隆初《富平县志》记载:“邑东北境皆旱田,土人于频山东西岔沟两岸,凿洞为渠,长千百丈。每值大雨,沟中水发,由洞而过,流入田中。计三十余道,多无名称。其最著者为顺阳渠,灌两门村、磐石村、城西村、美原镇;西曰薛家渠南灌薛家沟村,東灌仁义坊、庄子镇、五家坊;西灌盖村、将军村、道贤村、惠店、荆家村、东李村、流曲堡、丈八村前口,围计盖四五十里许。今渠口犹存,而各村堡支分小渠,大半圯废。”

今薛镇雷村南,有一条深邃的沟豁,自东而西又南通往韩村,名曰韩家渠,由韩村李因笃的父辈倡建于明末,灌溉韩家村各堡农田。放眼顺阳河沿岸残存洞渠遗迹,令人由衷感叹先民们的勤劳智慧是多么的伟大!生于斯长于斯的薛镇人,得益于古频水的滋润,草肥田沃,五谷丰登。

薛镇古城说先贤

古镇钟灵毓秀,先贤辈出。薛镇历史上曾出过两个宰相两个尚书一个提督,名人名将枚不胜数。薛镇西北桥子沟,“有杜宰相宅、胡尚书宅,南北相向,门石宛然。又其南宏化坊,有苏尚书宅,门狮腹曰‘明昌元年(1190)苏仲、苏千’。隆庆初(1567),耕者获銀觞于宅隅,名如狮腹。三公名皆莫考矣,又北十五里殿下村,翁仲甚古,为路宰相莹,莹之旁,路姓者族甚巨。出其悬相,宰相者,朱衣象简,俨然其上。子孙莫能名也,亦不知为何代人”(明万历《富平县志》)。据清光绪《富平县志》云:“路宰相为宋代人”。明宣德间皇帝保镖、锦衣卫百户路俊,字文英,薛家里人,以武功高强选为北京紫禁城文华殿护卫,官至锦衣卫百户。明正统十四年,英宗朱祁镇率军北征,路俊随从护卫,行至河北怀来土木堡,突发“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刺大军团团围困。路俊手持金瓜(兵器)奋力突出重围,大声疾呼救驾,诸将竞无人敢应。路俊愤恨交加,复又孤身杀入敌阵,力竭遇害。天顺初年,皇帝怀念路俊忠勇,赐诰褒之,谥号昭信,并荫其子路诚世袭锦衣卫百户。明末清初书法家、诗人

路立孔,字东山,薛家里人,天才英迈,嗜古工诗,不乐仕进,云游朔方,后读书明月山寺,老而弥笃,著作颇丰,有《春草堂遗草》行世。明末忠贞节妇、薛镇韩村人李杨氏,李因笃之祖母,流曲梅家庄将军门第之女,为人性情刚强,颇有贤声。崇祯七年(1634),李自成所部围困韩村堡,李杨氏誓死不降,率族亲81口俱焚。清初关中鸿儒、翰林院检讨李因笃,字子德,又字孔德,号天生,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祖籍山西洪洞。自幼聪敏,博学强记,尤谙经学要旨,精于音韵,长于诗词,兼通音律,崇尚实学,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和诗人,时人尊称周至李二曲、富平李因笃、眉县李柏为“关中三李”。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儒试,授翰林检讨,月余即以伺母为由屡次上疏陈情,终获准归养。此后十年长居关中,潜心著书立说,被时人尊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他学识渊博,安贫乐道,执教著文,著述宏富,主要有《诗说》、《春秋说》、《汉诗音注》、《汉诗评》、《古今韵考》、《受祺堂诗集》、《受祺堂文集》、《受祺堂文集续刻》等等。李因笃卒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享年六十岁,他的著作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珍贵遗产。

薛镇古城说先贤

鸦片战争抗英名将、广东陆路提督张青云,字衢九,号南亭,薛镇宏化村马张寺人,貌雄伟有胆力,嘉庆巳已科殿试赐武进士第三名,历任山东游击将军、台庄营参将、胶州副将,因剿捕响马大盗有功,擢升为兖、曹二州总兵。道光十五年补授广东高州镇总兵,辖区盗息民安,四年后调任四川川北镇总兵。道光二十年烟片战争爆发,张清云奉旨带兵两千余人赴粤堵剿,被委任为广州总理行营营务翼长。道光二十一年,英军来犯广州,张清云坚守炮台,指挥将士英勇还击。英军船坚炮利,攻击益烈,炮弹密如繁星,左右皆劝其少避。张清云大声呵斥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况我辈国恩慎重,宜同心戮力,敢言退者斩!”随即亲手点燃八千斤大炮,轰沉敌舰数艘,落水死者不计其数,英军始惧怕溃退撤兵。此役广州大捷,朝廷论军功擢升张清云为广东陆路提督,并赏戴花翎,在任二年以疾归故里。

清同治间忠节义士李天成,薛镇盘石堡人,貌魁梧有臂力,素娴武艺,久练神功“铁布衫”,利刃不能入,乡人称其“铁汉”。时逢关中爆发“回回乱”,乡人惊恐。李天成与乡保正石俊贤、乡约石联章、同应虎等,合议创建“忠义团”,组织本联壮丁五百余人,日夜操练于重庆寺,以保一方平安。同治二年五月初九,“回贼”围攻盘石堡,李天成率众杀敌十余人,夺战马七匹。初十黎明,大批“回贼”蜂拥而至,攻破城门。正在城外御贼的李天成,闻警急归,杀入城内,掩护妇女老幼藏匿地窨中,重新整队再战。“回贼”团团围住李天成高喊:“此人刀刃不能伤,非刺喉不可。”李天成力竭遇害,村民建碑于盘石村道旁,以志之。

薛镇古城说先贤

在“康庄战斗”中,薛镇人民群众踊跃支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8年10月,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发动了“荔北战役”。11月下旬,富平“康庄战斗”打响,西北野战军以一、四纵队及警四旅、骑二旅组成右翼兵团,从21日拂晓开始,在康庄、草滩、沟龙、韩村一带,与胡宗南第三军十七师展开激战,至此日上午全歼敌十七师4000余人,击毙师长王作栋,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在此次战斗中,富西游击队、大水峪游击队和富平支队,积极配合解放军侦察、带路,发动群众组建了担架队和运输队,及时转送伤员和物资。在解放军宿营的村庄,群众热情腾房、做饭、烧水,全力以赴帮助部队。战斗结束后,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打扫战场,掩埋了烈士遗体。

今之薛镇,蓄势待发。作为富平县重点发展的副中心城镇,基础建设初步规模,水电通讯设施一应俱全,山区“住窑洞群众”新居,鳞次栉比,宽敞明亮。新修镇内街道,宽阔通达。顺阳河古道整修一新,修建薛到公路直通省道。北部山区盛产核桃、柿子、花椒等,中部台塬果林遍野,光照充足,果品优质。前坡村、两门村为“省级果林示范园”,其优质红富士、粉红女士、皇家嘎啦、美国八号、藤牧等果品,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南部地区塬地平坦,灌渠纵横,是优质小麦种植基地,设施农业发展迅猛。昔日古镇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只争朝夕,日新月异,薛镇人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2016.02写于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