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秦腔剧目甘肃保留着而陕西却没有?

龍之傳人之传人

对于传统剧目的保留,存在着一个传承与发展的问题,秦腔最为中国戏曲集大成者,这里我们先抛开陕西和甘肃人为的设置的地域偏见,单就传承和发展对秦腔的重要性先做一阐述。

我们知道,中国戏曲的最大特点是程式化和虚拟化,一切表演都是基于这两点展开的,而从秦腔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虽然她在不停的吸收和借鉴姊妹艺术的精华,但是却没有丢弃它固有的意识形态,诸如“三尻子”、“三鞭子”、“鞭扫灯花”等秦腔特有的程式动作,而这些个程式动作不是作为个体独立的存在的,而是通过具体的剧目来由个体的演员呈现出来的。从此可以看出,传承在秦腔的发展历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秦腔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具有粗放性和自由性的特色,因此在其发展历程中以及剧本的传播上具有很大的不严谨性,这种不严谨性一是因为过去秦腔从业者文化水平低造成的传播误差,二是因为过去资料保存上的条件限制造成的。而这种误差就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加以矫正。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传统戏是秦腔的根,没有这个根,秦腔就如同无根之水,没有生命力的。尤其是秦腔经历了上世纪的沉沦,出现了人才断层,剧目流失的严重现象。因此上在出人出戏上需要下大力气,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能够灵活运用程式动作的优秀演员。这样在传统剧目的保留上就显的尤为重要。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现实情况是目前秦腔在甘肃的生存环境要优于陕西,这就促使甘肃的秦腔界或是陕西的在甘肃发展的秦腔剧团,要保留群众看得懂,喜欢看的传统骨子老戏,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才培养和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秦腔须生

我发现现在还有许多年轻人喜欢秦腔,特别喜欢看秦腔,只是电视台的广告太多,严重的影响了观众观看秦腔的兴致,生活节奏这么快,年轻人的时间很宝贵。不愿看广告,索性也就不看秦腔了,所以陕可的秦腔就不太繁荣了


隋帝

这个问题本身就提的很矛盾,就秦腔的传统剧目来说,甘肃省秦,兰州市秦,天水市秦又有几本戏可演,也就西和一家剧目教丰富,但是西和的戏不管数量和质量和陕西周至剧团差距甚大,西和剧团也是近几年才走到宝鸡,但是周至剧团确实名扬甘肃各地


苦海慈航11

是你没有见到并非没有,这些保留剧目都存在一线剧团,或民间剧社,没有得到电视媒体的宣传而已,早些年我们县剧团演出剧多达五六十本戏,演出半月不重演,省级剧团在我们这演过五天,后边全重演,水平果然高,精雕細琢,剧目不多十来本戏,现在很多老艺人已年老,或不在,戏曲也不景气,传承成了问题,很多县剧团生存都有问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