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游春图》而名誉扫地的马霁川,也是一位为国宝义无反顾之人

隋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世界上存在最早的画卷,有关这件无价之宝背后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就是张伯驹为不使《游春图》流出国,不惜变卖宅院和夫人潘素的金银首饰,筹集200两黄金收购《游春图》的事。

因《游春图》而名誉扫地的马霁川,也是一位为国宝义无反顾之人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

在这个故事中,有个反面人物,就是马霁川。马霁川深知《游春图》的价值所存,更知道张伯驹对于国宝的执着,一开始便开价800两黄金。后来在张伯驹义正言辞的斥责和社会各方的施压下,最后把收购价定在200两黄金。当时,200两黄金也绝非是一个小数目,对于已经用尽家财收购国宝的张伯驹来说,已力不从心。最后,张伯驹只好忍痛将自己位于弓弦胡同的私宅出售,再变卖了夫人潘素的金银首饰后终于凑齐了200两黄金,国宝《游春图》也得以留在了中国。

因《游春图》而名誉扫地的马霁川,也是一位为国宝义无反顾之人

张伯驹与夫人潘素

先不讲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此事一经流传,马霁川几乎名誉扫地。他简直就是一个贪得无厌,出卖国宝以自肥的民族败类。那么,真实的马霁川是否就是这样一个人呢?很意外,答案是否定的。

马霁川1892年出生于河北省枣强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4岁时孤身一人来到北京谋生,先后在竹林斋、竹实斋学徒,学习装裱技艺。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掌握了一手装裱字画的绝技,深得师傅的赏识。

因《游春图》而名誉扫地的马霁川,也是一位为国宝义无反顾之人

马霁川

1919年,马霁川积累了一定财力和文物鉴赏经验后,在北京琉璃厂创办了“玉池山房”,专营字画装裱,同时也经营字画生意。由于他的手艺精湛,对字画装裱也讲求精益求精,因此在社会上赢得了美誉。时常有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书画家光顾玉池山房,马霁川也因此修复了一大批国宝字画。

因《游春图》而名誉扫地的马霁川,也是一位为国宝义无反顾之人

因《游春图》而名誉扫地的马霁川,也是一位为国宝义无反顾之人

民国时期的北京琉璃厂

在经营自己的生意时,马霁川也注重装裱人才的培养,他毫无保留地自己的全部技艺教授给徒弟,玉池山房同几乎成为培养中国书画装裱人才的摇篮,在这里走出了一批字画装裱和书画鉴赏名家,并成为中国文物保护和鉴赏界的栋梁。

现实中的马霁川讲求信誉,重义而轻利,业界对其有一致的好评。对待国宝文物更是义无反顾,竭力保护。同张伯驹一样,马霁川也为避免文物被毁坏或流失海外,多次花巨资从民间回收珍贵文物,并将回收的多件珍贵字画无偿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