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和皖南经济为什么大相径庭?

体验爱之旅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地理位置、资源、人口、政策等。造成今天皖南和皖北经济发展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理位置和经济政策。

安徽省一共有17地级市,其中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黄山、宣城6个地级市。其他11各地级市属于江北,其中宿州、淮北、亳州、蚌埠和阜阳5个市属于淮北地区。下图是华东各地级市人均GDP地图。


将安徽的数据领出来,可以发现,总体而言,皖南高于皖北,皖北地区除了省会合肥和巢湖之外的其他9市的人均GDP都是低于皖南的,尤其是明显淮北地区明显低于皖南地区。淮北最高的蚌埠人均GDP4.65万元,最低的阜阳1.97万元。皖南最高芜湖8.35万元,最低池州4.53万元。

地理位置

皖南地区北临长江黄金水道,交通便利。东临苏南,南近浙北,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皖北的地理优势则小的多,东面靠近江苏并不发达的中部和北部,西面临近河南,享受的的经济资源明显少于皖南地区。

经济政策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池州、铜陵、宣城、巢湖9个地级市全境以及六安市部分区域。但是广大的淮北低于却无缘享受这一经济政策。

同时,在长三角城市群战略中,皖南除了黄山以外全部纳入,皖北只有巢湖、滁州、合肥进入战略,淮北5是和六安、淮南被排除在外。

经济政策带来的就是真金白银。皖南地区基本享受到了,皖北的中部也享受到了,戴氏广大的皖北和皖西则没有。因此,经济发展效果就出现了明显分化。

发展环境

90年代初,在汪洋主政铜陵的时候就瞄准发展环境开了一枪,《醒来吧,铜陵》的呼声今天依然振耳。皖南地区较早的收到了苏南和浙北改革开放风气的熏陶,在经济改革方面快于皖北地区。经济改革越早,力度越大,经济发展效果越明显。

人的因素

来自于皖南地区的徽商自古就是我国一大商帮。今天,皖南经商的习俗和风气也是好于皖北的。人人参与到经济发展之中,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就强。


红谷新视界

你足够了解安徽的历史吗?安徽皖南皖北地区差异巨大,自古有之。现在带你了解一下皖南的历史。皖南,指安徽省长江以南的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黄山(州)六个市(不含2011年由江北巢湖市划入芜湖、马鞍山两市的江北三县/镇即无为县、和县、含山县)总面积约3.65平方公里,人口约997万。皖南虽人口面积在安徽占比很小,但却是皖省经济和文化中心,皖南与苏南浙北接壤,山清水秀,风光秀丽,自古英才辈出。



安徽皖南的城市

皖南一词,不是空穴来风,”皖南“一词由来已是几百年历史,自清代1661年江南省分治安徽省成立,以长江为界分皖南皖北,自古至今,例如雍正十一年末(1734)设置安徽道(安徽宁池太广道)1855年地处江北的安庆划归皖北道,整个安徽道剩下江南地区即徽宁池太广道,该道便被口头称做皖南道。一般的历史记载中,例如: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初四日,曾国藩家书《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中说:”玉山之贼,窜至复兴婺源一带,将归并于皖南芜湖“。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初九日,与九弟曾国荃书:”青邑若失,则南陵、泾县、宁国殆将瓦解,不得不调霆军救援皖南,昨日已备牍咨行。。。“其实不提古人专用口语“皖南”一词仅1855年以上的《清实录》中就多次出现具有政区特色的“皖南道”一词(清代皖南道是地方ZF机构了)因皖南是古人对长江以南口语称呼“皖南道”也最初多见口语、书面语,以后人们便将这一管辖区的“道”简称做皖南道。清朝后期正式设立了政区机构,命名为皖南道,皖南道存在时间前后二百多年!


自古以来,皖南皖北民风迥异!已经延续到了如今。清代的国人其实都知道”皖南““皖北”之说,之分清代大学者广东人梁启超在《清代安徽的学风》一文中说“皖北沿淮一带,今淮泗道,旧凤阳、寿、颍、亳、滁诸州府,自昔惟产 英雄,不产学者。故无得而称焉。皖北沿江一带,今安庆道,旧安庆、庐、和、六安诸州府交 通四达,多才华之士,其学以文史鸣。

皖南——今芜湖道、旧徽、池、宁国、广德、太平诸州 府,群山所环,民风朴 而廉劲。其学风坚实条理而长于断制。此其大较也。".......这种区分实源自彼此从古以来,历史与现实的不同,包括民系、民风、传统、文化甚至物产等,关于皖南、皖北不同民系,民风,文化。清朝巡抚冯煦在给慈禧的奏折中写道:“论全皖地势,约分三路:南路界连浙江、江西诸省,山深菁密,土客杂居,又扼长江入皖要冲。所驻之芜湖,华洋互市,交涉事繁,实徽宁池太广道主之。北路与河南、山东、江苏诸省壤地相接,民风强悍,夙称难治,实凤颍六泗道主之。两道均兼关务,皆为兵备道。此按之新章,无庸议裁者也。。。。。。。所有徽宁池太广道,应名为皖南道”1913年废弃皖南道更名芜湖道,到1927年芜湖道废。1952年前安徽皖北、皖南分设皖北行政公署,皖南行政公署。皖北行署在合肥,皖南行署在芜湖,1952年,皖南行署和皖北行署合并到合肥,成立新安徽省。



皖南皖北古代匪患图

皖南地区的方言,主要为江南官话和吴语及徽语。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江北移民所操的淮语及赣语。今天皖南土著为古吴越族,从出土的西周时期 皖南土墩墓群文物依就可以看出,据称炎帝皇帝时代是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因和炎黄、东夷部落争战落败,才被迫向林莽密布,瘴气横行的长江中下游一带迁徙。越人建国大约在公元前1888年左右,始于大禹七世孙少康,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贺循《会稽记》载:“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后来越国被楚国所灭,各族子弟四散而逃,散落南方各地,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盛而明显的地区。到了秦朝,秦始皇因俱怕越民强悍难以制服,实行强制性移民,将居住在今宁(波)绍(兴)平原的越人迁徙到今浙江北部和皖南山区,并移来外地“有罪”的吏民,填补越人走后宁绍平原的空白地,“以备东海外越,乃更名‘大越’曰‘山阴’”。“乌程(县治下菰城,今浙江湖州城南二十五里的云巢乡窑头村)、余杭(县治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黝(县治今黟县城东2.5公里原龙江乡古城村)、歙(县治今歙县徽城镇)、芜湖(县治今芜湖县黄池镇南0.5公里许的楚王城遗址)、石城县(县治今池州市贵池区原灌口乡石城村)以南,皆故大越徙民。秦始皇刻石徙之。”(《越绝书•记吴地传》)据《史记•东越列传》记载,至汉代,汉武帝刘彻认为闽越之地多山险阻而且民风强悍命令军吏将闽越人迁徙于江淮一带。部分不愿北迁的越人大多逃到今皖南、浙江、福建等省境内深山中,数十家或几百家聚居一处,“水行而山处”,“以渔猎、山伐为业”,“白首於林莽”,保持着其固有的民族习性,”好武习战,高尚气力”。



童话里的承诺

这么来说吧,安徽和江苏都是原来的两江地区的江南省,总体上来讲,南方比北方发达,文化底蕴也要深厚一些。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这个差距更加明显了。导致这个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观念,观念当然与文化有关,与地域有关,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南风北渐,南方比北方更开放。二是交通区位。他们更靠近发达的国家中心城市,自然交通上更好。交通区位好,经济发展也就更好,于是良性循环,差距也由此拉开。

我在网上看了一段文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姑录如下:

现在安徽的名声在外不是太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其中皖北与皖南人态度的不同值得一谈,我们虽不能从中得到太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但是管中窥豹还是可以的。   虽然安徽名声的败坏和皖北人有比较大的关系(这点不能不承认),但是皖北人并不以当安徽人为耻。相反,他们在对外交往中都自称“安徽人”,让外地人“刮目相看”。有人认为这是皖北人爱省的表现,不过他们说自己是安徽人还有另一层意思:“我是安徽人我怕谁!”外地人一看见此类以歪就歪、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皖北兄弟自然不敢与其相争,只好避之不及,但是心中对安徽又多了一层蔑视和偏见。这点在皖北人数极其庞大的民工兄弟和农民兄弟体现的很充分。很不幸,外地人对安徽的偏见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他们而起的,但是他们不仅没意识到,反而以此作为“通行证”愈演愈烈。从而走入了恶性循环的悲剧。(皖北有文化的人还是不错的,素质并不低,但是这些人和皖北庞大的民工群相比还是太少了。)   皖南人则要小心谨慎的多。客观的说安徽名声的败坏和皖南人关系不大。但是皖南人无法阻止这一切,皖南和皖北差异巨大的人口数就决定了皖南没有办法拯救安徽。皖南人也是安徽人,他们在对外交往中同样受到了轻视和诬蔑。但是谁叫皖南和皖北都是安徽呢?这样皖南替皖北背黑锅的事自然不能幸免。皖南人是矛盾的,他们是安徽的中坚力量,理应在外堂堂正正的说自己是安徽人,然而现实中安徽糟糕的名声让他们失望,可这又不是他们造成的。即使他们想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也困难重重,因为皖北的人口太多了......一个阜阳,几乎就是皖南的人口总和了。   正因为如此,皖南人在外很多时候说自己是马鞍山人、芜湖人、铜陵人、黄山人、宣城人.......,但不说自己是安徽人。这样做也许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心里起码可以平衡一点。其实皖南人也很无奈,他们何尝不想堂堂正正的说自己是安徽人?可惜现在,很少有外省人知道安徽省里南北的差异......   至于以合肥为代表的皖中地区,则介于南北之间,对安徽不温不火,态度淡漠而中庸,此处就不再多谈。   当外地游客来到黄山大发感慨:“这么好的山在安徽真是可惜了!”,当外地人看到奇瑞轿车不肖一顾:“安徽车,有什么好的?”皖南人的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而此时,在上海、在北京、在广州、在中国的某个大城市,皖北民工兄弟正在“光荣而自豪”的大喊一声:“我是安徽人我怕谁???”


湖南第一微

读历史的都知道,乾隆下江南,所谓的江南,就是现在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的集合体!乾隆时代叫江南省!省会在南京!而南京人大部分都是安徽人!

清朝时期,整合国家的经济70%以上都是江南省贡献的,除此之外,清政府中官中要员大部分都是江南省人!

后来因为清政府觉得江南省地大物博,经济繁荣,人才济济,担心江南省人员造反,就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即安徽省和江苏省,那时上海还只是江苏省的一个小港口!为了便于管理,把安徽省和江苏省的省会办公区都设在南京,苏州积力争取,要把江苏省会设在苏州,南京就是不答应!之后,清政府让南京选择,结果南京抛弃相对贫穷安徽(那时候安徽gdp排名全国第二,远超浙江),选择治理富裕的江苏省!

江苏分出去以后,安徽特别尴尬,不靠海,不靠江,四面没有出路,那时的沿长江城市比较富裕的只有安庆,就把安庆设为省会,南京继续治理江苏(也是因为这样,苏州人特别狠南京市,而南京人对安徽人特别有感情)。虽然刚开始分省的时候,还感觉不到贫富差距,因为那时候徽商是最著名的商人!安徽也觉得离开江苏也可以独立发展!

但是百年之后,靠江靠海的江苏,依靠着海路发展的越来越好,而安徽,成了一个内路省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长江以南,因为靠近南京,得以沾光,而皖北,就不行了,那时的河南,还比不上安徽,山东,江西都很穷!皖北没有经济出路,一直到现在,皖北经济比皖南落后一大截!

这是为何皖北比皖南穷的原因!

但是我相信,随着经济发展,皖北会越来越好的!


暖男观世界

从国家政策来看,皖南享受到的政策照顾,要远远多于皖北。皖江城市带、合肥都市圈…政策上的支持,留给皖南的经济发展空间很足。咱们就拿合肥、芜湖、蚌埠当例子,合肥是安徽省会,政策照顾在所难免,而且安徽省集一省之力发展合肥,合肥能不肥吗?芜湖是国家开放级城市,而且地理位置优越,芜湖能不发达吗?蚌埠是皖北中心城市,民国时期还做过安徽省会,但蚌埠侧重于战略意义,并非经济效益,蚌埠享受到的政策照顾,在皖北看来很不错,但放在全省来看呢?

从思想观念来看,毋庸置疑~皖南思想观念相对开放,而且思想解放相对充裕;皖北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甚至有时比较封建,尤其是官场作风比较严重。举个例子:我家在安徽的西伯利亚,考驾照就能让你生不如死,报名费3700,再加上杂七杂八的费用,轻轻松松七八千没问题,“潜规则”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驾校做不到的;相反,我的驾照在马鞍山报考,一切都很顺利,该怎么学就怎么学,该怎么考就怎么考,报名费3500,驾照到手也不过4000左右。细微之处,可以了解人心啊!

从地区发展来看,皖南贫困县数量要少于皖北,皖南贫困人口要少于皖北。所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政府,每年都会给皖北很多“补贴”,而且“补贴”金额多的吓人!但是,那么多钱用到什么地方了呢?城市建设搞得一踏糊涂,民生问题漏洞百出……不是国家遗忘皖北,而是皖北确实不争气!

从教学质量来看,安徽省的大学基本集中在皖南,可以很好的带动地区发展,不要小看大学的威力,一所大学真的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再者,“科教兴国”不是白说的,虽然是口号,但这话绝对没错,通过教育来看皖北和皖南,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三千痴缠130828106

我是池州人,老婆娘家是阜阳颖上县人,过年时候去了阜阳住了几天,感觉皖南皖北经济是有些差异,首先阜阳那边基本最少都是两个孩子,最多了生了六七个,生不到儿子不罢休的观念比较强,生了这么多自然就没有钱去供养这么多孩子读书深造,所以成绩一般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所以也形成了恶心循环,还有那边娶媳妇也很难,自由恋爱的少,都靠介绍,然后小礼三四五,大礼十几万,还不带还价的,家里有儿子的一家人辛辛苦苦打工几年的钱不够娶个媳妇,还要有房。那边随礼也比较重,一般500打底,还有吃住我们生活在皖南惯了的人是觉得不适应的,不吃大米,全是馒头,菜烧的惨不忍睹,还有卫生的问题我去了那边很多人家,基本是都是脏乱差,新房也不装修,到处垃圾,被子黑乎乎的,皖南女孩嫁那边绝对是折磨。一到冬天风大,那个冷啊!我们这边结婚都是自由恋爱,谈成了彩礼少的一万八,多的也就四五万娘家还会配一部轿车。


我比刀郎更冲动37766570

实际皖南和皖北经济都很差! 至少比苏北差远了! 很多安徽人还说苏北不行很穷! 虽然苏北的GDP已经很高了! 苏北最穷的宿迁在安徽排第三位!但既然GDP没有说服力,那我们就看消费怎么样!看看外资连锁超市卖场在中国的发展情说! 近几年大超市关店潮,大润发却无一店关门,而江苏是大润发的第一大市场,至2015年在江苏有77家门店,平均每市6家门店,无一关店,还在向县城扩张中!江苏更是乐天玛特的大本营,江苏的乐天超市数量比全国各省总和还多!在江苏有59家门店,平均每市4.5家!看以下数据:




看了以上数据,你们就不要再争了!


同里江南雪生态果园

皖北皖南的差距主要在三点,第一工业 芜湖马鞍山有较强的工业支撑 换句话说如果当初奇瑞在蚌埠 皖南皖北还有一拼之力 。第二文化皖南靠南南方人本来就喜欢发展资本,第三地理位置 皖南靠近长江带国家还是省里发展战略都在长江。

我们在看下未来第一 阜阳人口优势明显皖南和皖北人口差距大 对皖北来说既是劣势也是优势,皖北要发展 人口要在皖北内部流动起来,所以安徽省把蚌埠作为核心 而没有把阜阳作为核心就是这个意思,人口以流动经济自然起来了。

第二工业 目前中国最强劲的新能源企业BYD入驻蚌埠再加上以玻璃制造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依托阜阳蚌埠的交通运输能力所以以后论工业不一定比皖南差。

第三地理位置 古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芜湖马鞍山等皖南城市靠近发达城市 竞争可想而知 。要发展安徽的重点不是长江而在淮河 长江大城市云集反而淮河流域无大城市!这是重点 !所以 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要发展可以得到大量资源,但是都知道因为腐败错失多次机会,目前淮河流域乃至郑州到蚌埠之间都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城市中心。

第四教育医疗 随着教育整合 目前蚌埠大学城以初见规模 除了安医大最好的蚌埠医学院在蚌埠 除了安科大最好的安科院在蚌埠 最好的财金 安财在蚌埠 除了合工大最好的安徽理工大学在淮南 皖北的高等教育医疗不比皖南差多少!百年育人,只要皖北能留的住人材,阜阳留的住人口。皖北不会比皖南差!

第五 军地融合 作为在蚌埠读过四年书的我现在我们和地方融合已是第一目标,如果实现军地融合发展 蚌埠作为海陆空军事科研所 兵家要地 必定会取得很大的发展,但是这很难系统不一样有很多隔合。

最后 安徽何必要分皖南皖北?在一起不好吗?上文个人观点请嘴下留情……


那么那么她可爱

也没看出皖南多么牛啊。沿江地区不错自然有它的原因。皖南人口少山地多,工业也不是多发达。皖北人多地少区位差,发展的差一些情有可原。安徽就是这样一个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不好不坏不上不下不穷不富的省份,还是认清现实少些内斗吧。


00702wbx123

首先要说的就是皖南皖北都是皖,都是安徽人,没必要互相伤害!我是安庆人,然后再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拿GDP作比较,而皖南的GDP可以比皖北好是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我看了一下排名前几的那几个除了合肥都是沿江地区,一条长江横跨而过,这对于工业而言自然有它的有利之处,所以说芜湖有奇瑞、江淮,马鞍山有鞍钢,安庆有石化、帝伯格茨。而这些大的企业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GDP!近几年政府大力发展的又是沿江这一带,所以这个问题就很好解释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想讲的,并不是GDP越高那里的老百姓就越富有。非洲也有富人、沙特也有穷人!大家不要直接因为皖北的GDP比皖南稍微低点就说皖北穷、其实我们皖南也有很多山区经济不是很好!这都很正常,毕竟金字塔最顶端的只有那一小部分!都说贵州穷人家不也有老干妈陶华碧是不是!

看见好多说皖北人坏话的,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坏人,但是咱们不能因为那些个别的害群之马就一杆子打死一船人是不是?我上班几年也碰到不少皖北的老乡,人都很好相处呀!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咱们都是安徽人,同时也都是中国人!不要搞地域歧视!团结起来才是正理!说的废话有点多了,纯手打,希望大家能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