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漢人跟閩南語漢人都是共同祖先,為什麼後來分成2個語系?

錢用草袋裝89時尚

一、「在山為客,在海為閩」

客家人和閩南人,乃至與閩南人有著親密關係的潮汕人都是比鄰而居,其界限是明顯的,風俗習慣也是涇渭分明,但並不影響二者相似的漢人南遷屬性。

客家和閩南所處的閩粵贛交界,自古以來是南越和閩越的邊區,並不是百越人的核心位置,在漢人南遷到來之前,一直是畲族先人的聚居地,但自從秦皇開闢嶺南開始,這塊山區沃土迎來了汰舊換新的重大變革。


中原人的南遷,按歷史演變順序,第一次為秦定南越,第二次為西晉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第三次為陳元光開漳,第四次為黃巢起義三王入閩,第五次為北宋靖康之恥,第六次為南宋滅亡,第七次為明代全國大遷徙。

唐以前,福建人口稀少,南遷的人主要以沿海大江平原為主要聚居地,如木蘭溪的南北洋平原,洛江和晉江的泉州平原,九龍江的漳州平原,以及綏安溪和漳江的漳浦、雲霄等地,隨著泉州和漳州兩個州郡的建立,整體化、同質化的閩南文化開始形成,其時間定格在唐代。


而北宋以後,福建的閩北、閩東和閩南人口暴增,已經無法再接納更多的北方移民,於是,新增的人口慢慢往福建山區聚集,其中以汀州人口增長最快,慢慢的,在汀州所屬的縣中,形成了新的漢族民系,那便是客家人。

以上,便是閩南人和客家人的本質區別,因早到福建,居住在海而形成了閩南人,後來人只好定居山區,故而成了客家人。

二、「在泉漳為閩南,在汀為客家」

福建的閩南人和客家人,其實很好區分,以民國以前的府縣籍貫就可以辨別了。

凡汀州八縣基本為客家人,漳泉兩府則為閩南人,當然漳州靠山的縣,如平和、詔安、南靖等地也有部分鄉鎮是客家人,他們屬於後來移民,可能不完全受區劃影響。


福建的府一級行政單位,早在宋代就已經定格,一千多年來基本沒有太大變化,而民系的養成,在福建,很大程度上最受區劃影響

以龍巖縣為例最能體現這種變化。

龍巖縣,今龍巖市新羅區,屬閩南人。早在唐代以前,龍巖縣本為新羅縣苦草鎮,當時的新羅縣在長汀,後龍巖獨立設縣先後命名為新羅縣、龍巖縣,一直隸屬於汀州。

如果按此形勢發展,龍巖縣應該會成為客家的一員,如同臨近的永定一樣。然而,歷史在唐代出現了拐角。

唐大曆十二年(777年),以龍巖縣離長汀太遠又屬九龍江流域而改屬漳州,從此,龍巖縣便發展成為閩南文化的一員,屬於漳州話的一個分支。

如今,龍巖又再次與汀州合併成為龍巖市,其閩南成份慢慢在消退,而客家元素則在增長,與之命運相同的漳平則還是典型的閩南。

顯然,客家與閩南,受政區影響還是很大的。



....................................

文/圭海四記

客家和閩南,形成的時間不同,其構成主體也屬於不同時代的中原人,不同的時空背景造就的差異文化是兩種民系的本質區別。


圭海四記

大家好。許多回答到最後都變成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一點意思都沒有。特別是某個廣府人假裝公允什麼除了廣州話保留古音最多第二就是閩南話,請問是誰給了你勇氣胡說八道?


實際情況是什麼樣的。第一,客家人與閩南人的源頭是什麼,文化上當然是古代中原人無疑,血統上呢?真的有純漢人麼?不可能的,閩南人十本家譜九本說自己是光州固始來的,搞得陳光元入閩前這裡是無人區一樣,客家人更誇張,羅香林開始吹牛說什麼客家是純血。其實都是瞎扯,與少數民族的通婚根本不可避免的——2003年,復旦大學對福建長汀的148個客家男子所做的遺傳分析表明,現代客家人父系血統中的畲族成分約佔13%,母系更是基本與畲族一致,哪有什麼純正血統呵呵。


所以客家話與閩南話的差異,首先是受到了當地少數民族的影響,兩者都有大量有音無字的單音節詞的存在就是一個例子,許多這種字都不是漢語來源。然後呢,中原南遷漢人本身就有方言差異,譬如《切韻》裡的全濁聲母,唐代西北方音就讀成送氣清音了,跟客家話一樣。顯然閩南話可能來自不送氣清音的方言,至於全濁聲母,現在就只有吳語保留了。另外,中原漢人南遷有幾個歷史時期,各時期的漢語本來就不一樣,比如鍋就有“鼎-鑊-鍋”三個層次,閩南讀第一個,粵語和吳語讀第二個,北方話讀第三個,都是一個例子。


最後,什麼保留古音最多的鬼話就不要再說了,《廣韻》36聲母,現在無論閩南、粵、客家都是少一半,只有16-19個,剩下的那一半古聲母是被狗吃了?中古果攝念a(比如普通話的他念a韻是滯古),閩、粵、客呢,不都念o了,古音在哪裡?我告訴你們,在越南語裡,漢越音的果攝至今是a,比如羅就是la,呵呵。再說聲調,中古四聲八調,粵語自說自話多出一箇中陰入是存古還是瞎變?客家話平常只有6調,還有2個調怎麼就不存古了?實際上跟中古聲調契合最好的是吳語紹興話,你見過哪個紹興人跟粵吹客吹一樣發神經。


有些時候,悶聲大發財才是最好的,曉得了麼,呵呵。


施費琴

這邊說到的客家人與閩南人確實從追溯源頭是同一祖先沒有錯,古老而燦爛文明的中原大地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或者說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客家人也是經過幾次的大遷徙才從中原大地來到閩西,贛南,粵東長期地居住下來,其實客家先民原來使用中原語言,東晉,南朝以降經歷社會變動而在不同地區停留,長期地與母語隔離,另外又要與南方的民族(包括很多少數民族)要進行語言上的交流,在此過程中逐步脫離了母語,在持續了幾百年的歷史變遷進而發展成了另外一種方言也就是客家話,進而客家人的無任走到哪裡客家話就帶到哪裡,成為和其它民繫有著一個區別的重要標誌。

閩南人也稱為河洛人,主要也是中原河洛人南遷移民的後裔,他們跟客家人一樣來自中原大地,在閩南人聚集地與客家人混居的地方,閩南人以河洛人自稱跟客家人以作區別,早期閩南人為了把自己的語言同客家人區分開來,稱自己的母語為河洛語。其實先如今的閩南語和閩南的概念也是在20世紀50年代之後才逐步形成的。

因此在不斷的變化中形成了客家話和閩南話的不同,也是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也叫河洛文化)的區別所在,不管如何相信只要團結努力不管什麼語,什麼民系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佳辰農業

客家話和閩南話的確都發源於河南,也可以說是題主所認為的共同祖先。但是它們的成型期有差異,閩南語在五代左右定型;客家話要稍微晚些,大概在南宋末年最終定型。而且細對比一下我們會發現,閩南語的存古性要高於客家話,也就是說我們更容易在閩南語中找到一些古時的慣用語,這是由於其成型早、基於上古漢語的緣故。而客家話成型較晚,基於中古漢語,二者差異還是比較大的,故而分成兩個語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閩南語的使用區域較之客家話的使用區域更為封閉,交流更少,保留下來的東西更多;而客家人雖然“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但卻沒能保證語言同最開始時一模一樣,融會了許多客居之地的方言詞彙,久而久之,二者差別更大,劃分為兩個語系也就不足為奇了。


簡江的奇妙冒險

客家人和閩南人確實是共同祖先,這個共同的祖先分多批從中原地區遷移南方,有的人是遷入福建,當地土著人很排外,這些中原漢人用通婚或和親方式來化解與土著人之間矛盾,被迫學習土著語,與土著通婚產生的後代就是閩南人,閩南語是由原土著閩越語演變過來,當然後代仍就認定祖先是中原地區漢人,家家有族譜記載,客家人的先祖是保持原來中原漢人血統,不願和土著通婚,(我們這一代都被父母強迫包辦婚姻必須娶客家女子),當年經常被當地土著騷擾,只能住山林地區,為了防禦土著騷擾,發明創造了圓形建築土樓和圍龍屋,保持純中原古漢語客家話,客家人先祖到南方,人多地少,又開始二次遷移,遷移到南方各省,難免為生計和當地人通婚,所以現在各地區客家話有差異,總之客家人和閩南人是拐彎抹角的親戚關係,只是客家人保持中原漢人原有語言,為人有中原漢人的好客心態,而閩南人具有原閩越土著的性格,講變異的閩越語



南粵孝子哥

客閩同為中原一代的漢人移民,最後形成不同的語言文化,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1,遷出的原因不盡相同。

閩南先民多是官方軍隊集體性遷移,呈主動性和目的性。如聖王陳元光和閩王王審知都是將領率軍入閩,或平亂或割據。

客家先民遷移多是因為災害,如戰爭、水、旱、蟲等,呈被動性且初期目的地並不明確。

2,遷出的人員構成不同。

閩南有早期的衣冠八族入閩之說,還有上面提到的陳王二將,移民人員多是有官方背景。

客家遷移主要以避亂的百姓為主,有較強隨意性。


3,遷入地的地理環境不同。

閩南民系多居住東南沿海少量的平原地區。客家主要形成於閩粵贛交界山區,受兩者地形影響,雙方交流不多,甚至後期因為雙方人口劇增,交界混雜地帶因為土地生存還產生了摩擦。


以上這些原因最終導致了客閩逐漸形成不同民系和語言,並繼承和發展了漢文化,也都同屬於中華優良文化的一部分。

(個人愚見,不足之處敬請指正批評。)


閩路行

粵語,閩南語,客家話要三者一起對比。

從來源看:

粵語是古漢語因為軍隊派駐等原因和當地的古越人融合逐步形成的語言,因為來源比較單一。

閩南語和粵語有相似之處,因為軍隊駐紮原因和當地古越人融合,同時受到晉朝五胡亂話和後續戰亂的影響逐步變遷。

客家話是從晉朝五胡亂華開始的五次民族南遷逐步演變形成的。其形成的時間跨度和地理跨度都很長。


北影TA


用戶53056239455

閩語脫胎於吳語,客語脫胎於贛語,他們的共同祖先是吳語和贛語的共同祖先。吳語和贛語在更早的時間就分離成兩個獨立大方言,這就註定了閩語和客語天生就分離的局面。閩西有閔客混合語存在,那是不同人群接近引起的相互影響。


第九區春蟲蟲

客家大遷徙是假的,客家人是最典型的南方山區土著,所謂客家人與閩南人同一祖先是無稽之談,閩南人來自中原有完整確切的記載。客家人拔高剽竊,沿海幾個民系都相當低調不愛爭議所以客家人一直拔高剽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