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的空軍是怎麼打的,為什麼能讓伊拉克那麼快就崩潰?

FS147725132

1991年海灣戰爭,其實可以看作是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擴大版,只不過先前是以色列對陣阿拉伯世界,這一次是美國及“反伊聯盟”對陣一個伊拉克。而遠離阿拉伯半島的美國,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打出“閃電戰”一般的攻勢,與其開戰前的準備是分不開的。

實質上,美國在一開始並未打算髮起攻擊性行動,最早實施的“沙漠盾牌”行動只是一項集結兵力、構築防禦陣線的行動。美國想借此對伊拉克形成戰略威懾,逼迫其退兵,而非開戰。畢竟在冷戰時期,美國還幾乎沒有打贏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因此,在“沙漠盾牌”行動早期階段,美國空軍除了主力戰機轉場之外,還肩負起大規模空運地面部隊的職能。

4日清晨,美國軍政高層商議之後,同意實施軍事行動。3天之後,布什正式簽署作戰命令,同一天,美國空軍立馬展開行動。當天上午,第82空降師的先鋒部隊約2300人便隨即搭乘C-141運輸機前往沙特緊急部署。與此同時,兩個F-15C戰機中隊共計48架飛機從本土起飛,轉場沙特。同樣的,5天之後,美軍第101空中突擊師人員及武裝直升機從美國本土的基地乘飛機抵達沙特,而重武器裝備則交由海運負責。

上文說到,在這一階段,美軍的任務是部署部隊、構築防線。因而,此時天上的主角還不是戰機,而是空軍的運輸機。為了滿足人員第一時間部署到位,當時美國軍事空運司令部出動了美軍及國名警衛隊的所有現役、預備役運輸機,這其中就有126架C-5A運輸機和265架C-141B運輸機。

即便如此,到18號的時候,美國所動用的運力還是難以滿足現有的需求,因而空運司令部不得不徵召民用後備航空隊。當天,美國民用航空公司的18架客機和23架運輸機轉為軍用,以彌補運力缺口。而這一制度,可謂是美軍的特色:

在美國的法律和軍事架構之下,空軍可以將民間航空公司的一些飛機納入預備役中。通過簽署協議,美軍每年給這些機隊額外補貼,平時歸為民用,在戰時或需要時優先為軍隊使用。而且,在平時美軍還將一些運輸物資的任務交由這些機隊承包。這樣一來,美國空軍既減輕了裝備維護的壓力,也保證了可靠的運輸力。

就這樣,美國空軍在行動初期,便有每天高達124架次的空運量,最高峰的時候,每十分種就有一架美軍運輸機降落在中東地區。而縱觀整場戰爭,美國空軍共計運輸了54.5萬噸貨物和50餘萬人員。但就空運物資而言,卻僅佔所有物資量的5%,因為這一階段空軍的任務多是為運送軍隊,而幾乎所有戰鬥人員都是由空軍的運輸機投放至中東地區的。

也正是因為有如此高效力的機動性,使得美軍能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內,在海灣地區部署並建立起了完善的指揮與防禦機制。

不過,就在美軍建立好防線之後,薩達姆非但沒有就此收手,反而還在視察部隊的時候放出狠話“你們知道空軍不可能決定地面戰爭……這是經過所有常規戰爭和解放戰爭證明的規律,最後一個證明的是越南戰爭。”

不僅如此,薩達姆還著手戰備,打算與美軍大幹一場。此時的他不僅擁有53個正規師,而且還額外組建了24個師,共計120萬人。此外,當時的伊拉克還有全中東最為完善的防空體系——“KARI”,以及包括米格-25、米格-29、薩姆-7、薩姆-8、幻影戰機等最為精銳的蘇制、法制武器。

面對如此赤裸裸的挑釁,當年11月,老布什決定增兵海灣,並且決定依照聯合國第678號決議對伊拉克動武,即後來的”沙漠風暴”行動。到那時候,天空的舞臺才真正屬於美軍的精銳戰機。

1991年1月17凌晨,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從遙遠的天際線向伊軍陣地發起攻擊。就這樣,一場史無前例的風暴刮向了伊拉克。

其實在行動正式開始之前,9架隸屬於美國陸軍的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便先行摧毀了兩座伊軍早期預警雷達站。因此,美軍第一梯隊的8架F-117戰機才能在伊軍毫無知覺的情況下,悄然降臨伊拉克領空腹地,並執行對伊防空體系的“斬首”行動。

凌晨3點左右,一架F-117投下第一枚炸彈,轟炸了伊軍位於本國南部的一處截擊引導中心,“沙漠風暴”正式颳起。在這之後的時間裡,超過700架次的戰機也各自展開對伊軍防空系統節點、指揮機構等重要目標的打擊。在另一邊,美國海軍展開對伊海軍全面打擊的同時,還發射了50餘枚“戰斧”導彈打擊伊拉克各地的輸變電設備。

緊隨這第一輪空襲之後的,是美軍的空優戰機梯隊,以及第二、第三波的F-117空襲。

▲F-117A攻擊機

經過不到一夜的空襲,到拂曉的時候,伊拉克的防空系統已經潰不成軍。伊軍殘存的防空部隊對著被炸成廢墟的指揮機構,只得各自為戰。那些見到第二天日出的部隊,本以為能與美軍正面交火,卻沒想到迎來卻是更加猛烈的空襲。當太陽徐徐升起之後,美軍派出了更多適合白天作戰的飛機執行轟炸任務,如F-16、A-10、F-111等。這些戰機組成的編隊鋪天蓋地的席捲了伊軍的各處設施、陣地以及機場,打得他們毫無還手之力。

除了派出戰術轟炸機和空優戰機,豪氣沖天的美國空軍更是使用了B-52作為導彈發射平臺。在首日的空襲中,B-52作為補充火力點,發射了32枚常規導彈,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軍用通信設施、輸電設施和發電設施。

▲B-52遠程戰略轟炸機

不過伊軍一開始也並非任人宰割。在首日,雖然防空系統遭到撕裂,伊軍還是有可觀的空軍和防空導彈可供使用。在當天,伊空軍以及防空部隊還是做出了抵抗的。不過,因為地面引導系統大都已被摧毀,伊軍的戰機只能像個無頭蒼蠅一樣升空作戰。在完全掌握戰場信息的美軍面前,這一舉動無異於以卵擊石。現在回頭看來,那些伊軍飛行員義無反顧地登上戰機的那一刻,足可稱為悲壯了。

在凌晨時段的空襲中,美軍的F-15C編隊便擊落了伊空軍3架戰機。而到22號,即第一階段行動結束為止,伊空軍一共損失了39架戰機,其中有25架還未來得及升空便被摧毀。而美軍僅損失14架戰機,除一臺自身原因墜毀之外,都為伊軍地面火力所擊落。可以說,伊空軍奪取制空權的努力幾乎毫無作用。

實際上,在第一天空襲之後,美軍及其盟國便基本癱瘓了伊軍的防控體系,而奪得最後的勝利基本就是個時間問題。因而,從第二週起,“沙漠風暴”行動進入第二、第三階段:奪取科威特製空權、打擊伊軍的裝甲部隊。

經歷過前一週的空襲,伊軍加強了機場的防禦工事,可惜,在美軍超過1噸重的特製炸彈面前,這一切努力全白費了。為了避免空軍被全殲,伊軍做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決定——讓空軍飛去伊朗避難。因而自26號起,多達80餘架各型號的伊空軍戰機開始逃向伊朗。

即便如此,美軍還是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空軍迅速派出F-15和F-14前往阻截,並擊落了幾架米格-23。最終,伊拉克空軍基本放棄了掙扎。

在長達一週的第二階段作戰中,美軍基本奪取了科威特-伊拉克領空的制空權,擊落了11架伊空軍戰機,而自身僅損失2架。與此同時,到2月28號上午為止,美空軍的作戰重心轉向對地打擊。因為此時美軍已掌握了制空權,因而,他們直接派出了A-10、F-111和B-52對伊拉克軍隊展開全方位轟炸。除此之外,美軍甚至動用了F-15E打擊伊軍的裝甲車輛。

在沒有空軍的掩護之下,伊拉克的裝甲部隊宛若待宰的羔羊。僅在行動的第三週內,多國部隊便摧毀了伊軍坦克300餘輛、裝甲運送車約350輛、火炮200餘門。而在“死亡公路”一線,伊軍更是一次性損失了超過兩千輛裝甲車輛。到戰爭結束,伊軍共計損失坦克3800餘輛,裝甲車約1400輛,火炮超過2900門。這當中大部分的損失,都來自多國部隊長達42天的空襲,尤以美國空軍為最。

縱觀整場戰爭,美國空軍之所以能這創下如此輝煌的戰果,除了裝備先進、飛行員技術過硬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信息化高。一個裝備精良的士兵,如果在黑夜當中同瞎子一般什麼都看不到,那他還不如一個帶了夜視儀、手握短槍的普通人。

同理,一支軍隊裝備再精良,再怎麼樣也敵不過耳目比它聰慧的對手,海灣戰爭中的美伊兩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就紙面上來說,伊軍的防空能力甚至能比肩北約的一些國家,但是它在實戰中就如同一個瞎子一般。為何?因為信息化程度遠不及美軍。

為了能夠獲取近實時的戰場動態,美軍在海灣這一塊小小的區域動用了幾乎所有電子、光學偵查手段。從太空的光學、電磁衛星,到高空上的U-2偵察機,到E-3“望樓”空中預警機再到低空的MH-53“低空鋪路者”。同時,為了完善前方的信息指揮系統,美軍甚至不惜調用了當時還處在研發階段的兩架E-8A“聯合星”指揮機。

而且,在開戰前幾日,美軍便通過各種手段獲取到了伊軍各個頻道的雷達和無線電信號特徵。因而,在行動期間,只要伊軍一打開雷達,便會被美軍鎖定進而摧毀。在開戰之後,美空軍更是專門執行了“對敵防空火力壓制”作戰。

在這個作戰當中,美軍先是發射無人機,誘導伊軍雷達陣地工作。在伊軍雷達開機之後,美軍作戰飛機的雷達上,便會出現地面雷達信號。因為這些戰機雷達已存入早已分析好的伊軍雷達信號特徵,因此只要立馬發射反輻射導彈,它便會自動循著信號飛向就近的雷達天線,進而摧毀目標。

如此一來,美軍便能高效的打擊伊軍的雷達。同時,也逼迫伊軍不敢打開防空雷達,而是直接盲射防空導彈,儼然一種打到哪算哪的心態。

以上,就是對海灣戰爭中,美國空軍作戰的簡要回顧。當我們現在在電視熒幕上看到美軍戰機毫無顧忌地發射導彈的時候,在它的背後,其實還有美軍一套強大的信息偵查、傳輸系統在工作。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抑或是軍迷,我們或許依舊沉迷於那些高科技武器裝備當中;但是對於那個年代的解放軍來說,這是一堂震懾人心的教育課程。

受此點醒,我們的解放軍開始自主研發新一代的武器裝備,走上了信息化道路。進而,才有了今天我們所見的、一支更為現代化、信息化的解放軍。


協虎戰爭史

因為伊拉克空軍缺少電子戰機和預警機!海灣戰爭開戰初期,美軍出動六架阿帕奇武裝直升機,超低空滲透進伊拉克腹地,打掉了伊拉克唯一的幾部大型預警雷達!接著出動大批戰機參戰!


伊拉克空軍失去了地面防空雷達的協助,只能靠單機升空作戰。但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部隊出動電子戰機,對伊拉克戰機及地面雷達實施了強大的電磁干擾,伊拉克空軍和防空力量基本成了瞎子!另外聯軍的預警機為其戰鬥機提供了有力支持!基本上伊拉克空軍戰機剛剛升空,就被預警機發現,鎖定目標後立即指揮聯軍戰鬥機對升空的伊拉克戰機進行攻擊!

伊拉克在失去預警和戰場電磁權的情況下,根本沒機會和聯軍戰機進行空戰,基本是剛剛起飛不久,就被不知道哪裡打來的導彈擊落了!


沐浴青春

伊拉克犯了太多的錯誤了,在戰前沒有在多國聯軍主力到達之前,發動進攻,坐視對手完成戰前的兵力集結與部置,只是簡單的在沿邊境構築防線,試圖以防禦解決問題。

多國聯軍進行大量認真的準備工作,從開始之初,進行高效率的打擊,尤其是伊軍的預警與指揮系統的打擊非常有限,伊拉克空軍的規模太小了,連對手的三分之一都沒有,質量也不高,雙方的差距相當大。

伊拉克空軍實際僅在開戰之初,與對手進行過交戰,可惜缺少電子戰機和預警機的支援,僅依賴地面指揮系統的引導,實際效率太低了,在空戰中實際取得的戰果非常有限,損失卻非常大。而且沒有堅持多久,伊拉克空軍的大部分戰機就飛往伊朗避難了,最終被伊朗扣壓,隨後被伊朗編入自已的空軍使用。

當伊拉克空軍實際退出戰鬥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可以隨意轟炸任何目標,但是連續幾十天的空中打擊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伊軍的全面崩潰實質為多國聯軍發動地面攻勢,大約100小時的地面戰。許多人在吹噓空中打擊的效果,但是從戰後的統計後,多國聯軍的空中打擊效果注水太多了,按戰時發佈的戰果統計,伊拉克的全部坦克加一起都不夠用,實際上伊軍地面部隊的主要損失並不是空襲,而是地面戰。

多國聯軍的地面作戰非常高效,戰役計劃非常不錯,幾乎直接合圍了伊軍主力,逼其快速撤退,最後撤退變了崩潰,而且地面部隊取得巨大的戰果,相比之下,空軍發揮的實際效率並不高,這一直是一個誤區,過度的拉高了空軍的作戰,實際效果遠比象的低。伊軍崩潰的原因是地面戰,而不是空中打擊。


講武堂

是美英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發動的軍事行動,是美國訓練收養的恐怖分子美英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繞開聯合國安理會,也怪世界眼嚇自保,沒有極早的發現美國的陰謀而治止,給美國給西方壯了膽,到止現在的樣子.聯合國是幹什麼吃的,要聯合國合用,不團結四分五裂早晚也會著樣,科學是現代軍事和軍事實力的重要支柱,伊拉克戰爭看了都氣人。我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