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大和”战列舰的设计方案为什么是过时的?

专守防卫大野驴

因为航空母舰诞生了。

超大和级战列舰

航空母舰出现以后,别说是超大和了,就是超超超大和,在航空母舰面前,也只不过是一个海面的移动靶。

如果没有航空母舰的话,超大和级战列舰,在当时可以说是很牛掰的。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日本人当时,准备给超大和级战列舰装备6门510毫米45倍径舰炮,这种舰炮,可以将重达1950公斤(近两吨)的炮弹打出去(要知道,同一时期的美国406毫米舰炮所发射的炮弹,只有1225公斤)。在当时世界上,估计没有哪艘战列舰能承受这样的打击(现实中战列舰之间的对抗,可不是像游戏里那样,挨一炮掉点血。现实中,很有可能挨一炮就会丧失战斗力甚至沉没)。

遭到攻击正在进行规避的大和号

但是航空母舰一出现,可以说所有的战列舰都过时了。战列舰在海上遭遇对方航空母舰,如果要发起攻击,就必须进入自己主炮射程(要不打不着)。但是想接近航空母舰,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因为在航空母舰外围,有驱逐舰、巡洋舰和战列舰组成的保护圈(航母战斗群的雏形,在二战就已经有了),另外,航空母舰上出动的各种舰载机,也可以将炸弹和鱼雷就和下雨似的砸向战列舰。对于舰载机来说,你战列舰航速再快,防空火力再全面,对于它们来说,也只不过是一个缓慢移动的猎物。

在太平洋战争末期的坊之岬海战中,大和号就是一个例子。当时美军出动了由战斗机(用火箭弹和炸弹攻击大和号舰上的防空武器)、轰炸机(用炸弹攻击舰上的防空武器)和鱼雷机(用鱼雷攻击大和号的一侧,使其翻覆沉没)组成的三个攻击波次,就轻而易举的将其击沉。

即将沉没的大和号(图片上方)

所以说,超大和设计方案并不过时,只不过是出现的不是时候。


历史救生圈

“超大和”级命运的风云突变,说到底还是缘于对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新认识的结果。
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这个道理现在大家都明白。战列舰火力再猛,装甲再厚也不是航母的对手,只能是舰载机的靶子。用大炮对射的海战方式过时了,“超大和”级也就过日时了。
美国对战列舰的作战使用无疑是聪明的。在战争期间,美国海军一直把战列舰当作航母的盾牌——一个环侍航母左右的“巨型护卫舰”,而日本人在头脑深处仍把战列舰视为舰队的灵魂。中途岛海战,日本人派出的航母编队居然充当诱饵的角色!其作用是把美国舰队诱至以战列舰为首的日本主力舰队的火力范围之内,以便万炮齐轰,把美国舰队砸个稀巴烂,从而举取得海战胜利(这种设想当然很过稳,但是用300千米作战半径的舰载机去麦炸对方不是同样过稳吗?为什么非要用射程不超过40千米的舰炮呢?还是舰队指挥官总希望能够在視距内亲眼看着对手覆灭,这也许是争斗中的人类的一种无法克服的欲望。)美、日两国在战列舰的地位与使用上的认识如此不同确实引人深思。
有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不论是偷袭珍珠港,还是快速击沉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日本人不自觉地给世界上了课一一舰载航空兵已经成为海战的主宰,可美国人在中途岛海战中反过头来给昨天的“老师”恶补了一课,应该说没有人比日本人更了解个中滋味了。这种认识上的明白与糊涂往往决定一场战役、甚至场战争的结局,比如中途岛海战,比如太平洋战争。
正确的认识不单需要智慧,还需要克服自身欲望的勇气。
更多内容详见《兵器》杂志2000年第05期。

兵器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不少作者都把战列舰的一种设计方案和战列舰本身这两者搞混了。

实际上超大和的设计方案并不过时!

真正过时的是战列舰这种武器平台,而不是超大和级的设计方案。

在当时,超大和依然是最为先进战列舰的设计方案。

超大和是日本丸五计划中改大和(在大和型的基础上换装新型98式100mm高炮,修改部分防护)的后续舰,在改大和的基础上取消155mm副炮,并将3座3联装460mm炮换成3座2联装510mm主炮。大和型的防护为410毫米20°倾角主装、200毫米水平装甲、560毫米炮座、650毫米炮塔正面以及270毫米炮塔顶部,是二战顶尖水平的防护,超大和可能会在大和的基础上稍有加强(因为取消155mm副炮节省了不少重量)。超大和的锅炉和轮机也可能会有所改进,如果使用更先进的轮机超大和级的航速可能会达到30节。


模型爱好者制作的超大和型,跟模型不同的是超大和型取消了155mm副炮

超大和级的510mm主炮炮弹弹重预计将达到1900千克到2000千克之间,日本人当时估计超大和级的主炮将有50000米以上的射程,15000米处垂直穿深可以达到882mm,性能远超过大和级和蒙大拿级的主炮(大和级的460毫米主炮20000米穿深只有560mm,蒙大拿级的460毫米mk7主炮发射新蛋14630米垂直穿深也只有570mm)。

超大和型的主炮炮弹


类似大和级的91弹,也有水中蛋加成

同时期美国的蒙大拿级依然使用了406mm主炮。虽然美国战列舰的主炮由科罗拉多级的mk1进化到北卡南达的mk6再进化到衣阿华蒙大拿的mk7,但20年的时间只是改进了火炮和炮弹,口径并没有增加(虽然美国研发了新型的460毫米MKA主炮,但由于错估了大和型的实力并没有在蒙大拿级上使用)。由于蒙大拿级的主炮口径比超大和差了两个档次(406mm对510mm),大和型对蒙大拿级有10km左右的免疫区,而蒙大拿级对超大和级的免疫区就比较可怜了。免疫区被完全覆盖,航速也没有差别,总的来说蒙大拿级在原教旨炮战中并不是超大和型的对手。
蒙大拿级选择了加强


主炮数量而不是提升主炮威力,实际上是慢速强防护版衣阿华

至于同时期的英国德国战列舰就更一般了。

英国的狮级依然继承了乔五的垂直主装防护设计,只是加强了炮塔装甲,防护相对于蒙大拿级和大和级依然弱鸡。虽然狮级的406mm主炮并没有使用高速轻弹,但中速标准弹的威力还是不如美国的中速重弹。狮级的战斗力远不如蒙大拿级,更不要说比蒙大拿级强的超大和了。

狮级的防护跟乔五一样,还是弱鸡,垂直装甲水下裸 奔


……

德国的H39跟英国的狮级也是难兄难弟。H39继承了俾斯麦级比垂直主装还“睿智”的穹甲设计。炮塔炮座装甲依然不强,一战就有的祖传脑门还是保留。406mm主炮虽然是门不错的炮(放弃了祖传的高速轻弹换成了中速标准弹,性能类似北卡南达的mk6),但重量比美国的mk7还重,快赶上大和的主炮了……H39的战斗力跟狮级是半斤八两,依然不如蒙大拿级。
阴影部分是位于核心仓外无法布置重要设备的“废区”,左边的穹甲相比右边装甲盒的设计严重压低了核心仓的高度,实际上等于加大了核心仓长度。加长了核心仓长度就等于大幅消减核心仓装甲厚度,这就是穹甲设计不如集中防护的装甲盒好的原因。


H39还是祖传炮塔祖传穹甲……最重要的是好歹也是5万吨的船了,起码该有个四轴吧

总的来说相对于同时期美国英国德国的战列舰设计,超大和的设计方案依然保持一定的领先,根本就没有过时一说。

过时的是战列舰这种武器平台。

无论是狮级、H39、蒙大拿级还是超大和级,面对满天的飞机都活不了多久。当时的防空条件下即使是防空优良的美国战列舰也挡不住几百架飞机的攻击。

日本当时也没有否认这一点。中途岛海战后,航母实际上取代了战列舰作为日本海军的核心,日本让航母取代战列舰成为舰队核心的时期比美国海军还早。

美国因为海军中保守派的存在直到二战末期依然将战列舰作为舰队核心,将航母作为舰队核心是二战结束以后的事情了。

大和三号舰信浓号改成了航母,改大和和超大和则干脆取消。日本在二战中完成了信浓和大凤两艘大型舰队航母和4艘中型舰队航母,实际数量并不少,可以与之作对比的是自1942年起日本没有新造任何战列舰。总而言之日本人在二战中后期对航母的热情远远超过对战列舰的热情,并没有诸如日本过分发展战列舰这样的问题。


日本在二战中建成了信浓大凤两艘大型航母


超视距天波雷达

因为科技的发展。因为航空技术的发展使得造价很低的武器能在短时间内轻易击毁造价昂贵战列舰,能以小博大的技术产生在一战以前的鱼雷,成熟于二战,也就是飞机发动机更为强悍,能带动装有更重战斗部的鱼雷。而且飞行速度更快,而飞机加鱼雷最是当时海上的大杀器。


而让飞机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航母。战列舰造价相当昂贵,而且生产周期也很相当长,可以说是当时战略威慑武器,是不能随便乱用的,而是留到最后决战用的,所以说一战之前的战列舰决战往往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



一艘战列舰的钱可以造几万甚至几十万架飞机。而几十架甚至几百架就可以击沉一艘战列舰,就相当于十块钱的刀能砍断一把几百万的刀,这样的话干嘛还生产那几百万的的刀呢?就这样战列舰就是被廉价的飞机打败了,也就是被新时代的科技打败了。同样现代的航母也会被未来的科技淘汰的。


夜过的流星雨

简单说,管你大和还是改大和还是超大和,就是个战列舰。更厚的装甲更猛的炮,和德棍陆上超重坦克都点错了科技树。

然并卵的是,战列舰装甲再厚也吃不消鱼雷冲击,防空炮再多也吃不消苍蝇一样多的舰载机整天从天上俯冲朝夹板/指挥塔下蛋。

超大和打算用的510mm炮撑死了也就打40多公里吧,舰载机能作战半径十倍不止吧。所以航母能边跑边用舰载机放战列舰风筝,战列舰就是被花样吊打。

所以在天空时代,战列舰就是过时的。现代还多了导弹,战列舰就更没鸟用了。


疯狗的轻武

简单点说就是“生不逢时”,设计与建造时,相当一部分军部和海军高层依然主张“大舰巨炮”,海上决战的理念,这一幕,日本在日清甲午海战、日俄对马海战已尝到了胜利的快感,以为二战时期依然可以靠战列舰来决定海战胜负,只是历史和科技的进展,让航母和飞机进入了海战舞台,成为了海战胜负的主角。所以大和级从诞生到覆灭就注定了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