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共和國是怎麼獨立的?

董希偉

  愛爾蘭在1169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率軍入侵之前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英國內戰之後,愛爾蘭的領土與主權逐步蠶食。直到1800年愛英同盟條約簽訂之後,愛爾蘭才被英國完全吞併。

  愛爾蘭從英國分離了出來直接的導火索是1845 開始的“愛爾蘭大饑荒”。在1845年至1850年這五年的時間裡。一種被稱為“晚疫病菌”的病菌造成了愛爾蘭人的主要食物馬鈴薯的大面積減產。這直接導致了愛爾蘭人口的銳減。加之英國在此事上的處置不夠及時,讓大多數愛爾蘭人對英國產生不滿,愛爾蘭的獨立運動從此開始。這其中,被視為愛爾蘭獨立道路上的關鍵轉折點的是1916年都柏林爆發的“復活節起義”。

  1919年的1月21日至1921年的7月11日,愛爾蘭與英國在愛爾蘭籍的英國國會議員組建的第一屆愛爾蘭國會的合法性的問題上爆發了“英愛戰爭”(也稱之為愛爾蘭獨立戰爭)。結果是英國被迫在愛爾蘭的問題上做出妥協,與愛爾蘭簽訂了《英愛條約》,英國賦予了愛爾蘭與同其它英屬自治領地同樣的自主權。但是愛爾蘭的北部地區必須留在英國。

  1937年的12月29日,愛爾蘭正式確定了國名,宣佈愛爾蘭為主權國家,但是仍然留在英聯邦內。

  1949年的4月1日,愛爾蘭通過了愛爾蘭共和國法案,廢除了君主制,愛爾蘭成為愛爾蘭共和國。愛爾蘭在宣佈成立共和國之後,自動退出了英聯邦。同年的4月18日,英國承認愛爾蘭獨立,但北愛爾蘭地區仍然屬於英國。

  1955年,愛爾蘭加入了聯合國。


環球網

一、愛爾蘭最早並不是英國領土

愛爾蘭的歷史,就是不斷被英國征服,到最後實現獨立的歷史。

最早的英國只是現在英國的英格蘭地區,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都是被英國用武力征服的。

愛爾蘭西臨大西洋,東靠愛爾蘭海,被稱為“翡翠島國”。愛爾蘭人是歐洲最古老的凱爾特人後裔,與英國隔海相望。

1155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以“重建愛爾蘭社會秩序”和“榮耀上帝”的冠冕理由,從教皇阿德利安四世處取得愛爾蘭的最高宗主權。

1171年,亨利二世率領4萬大軍登陸愛爾蘭,此後,愛爾蘭被納入到英國和羅馬教會的治下。

1541年,亨利八世自任愛爾蘭國王,在此後的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時期,英國採取“沒收與殖民分頭並進”的策略向愛爾蘭內陸進行殖民擴張。

英格蘭人的強勢擴張,引發了愛爾蘭人民的起義,伊麗莎白女王在鎮壓起義的同時,積極鼓勵英國人向愛爾蘭移民。

1603年,伊麗莎白對愛爾蘭的再征服完成,同時,也有12000名殖民者定居愛爾蘭北部,這就是今日的北愛爾蘭問題的由來。

二、宗教信仰上愛爾蘭人和英國人分道揚鑣

儘管被英國吞併幾百年,愛爾蘭人依然堅定地維持著天主教信仰。

亨利八世統治期間,為了離婚問題,與羅馬天主教會決裂,並自稱英國宗教領袖。同時,亨利八世也在愛爾蘭強制推行宗教改革。

但是對於大多數愛爾蘭人來說,宗教信仰就是生命:“愛爾蘭是教皇的采邑,英王的權力只是緣於當年教皇阿德里安的賜予”

查理一世統治期間,英國爆發內戰,趁次機會,愛爾蘭人也掀起獨立運動。1643年9月,愛爾蘭貴族聯盟宣佈愛爾蘭獨立。

然而,愛爾蘭獨立遭到了克倫威爾的血腥鎮壓。

1649年8月15日,克倫威爾率領軍隊登陸都柏林,9月10日,在攻克阿斯頓後,下令屠城,3500名居民遇難。10月,又在韋克斯福德屠城。

此後一直到1652年,英國軍隊共屠殺了三萬名愛爾蘭人。

1641年,愛爾蘭人有150萬人,到了1652年,由於戰爭、瘟疫、流放而死去的愛爾蘭人,達到50萬人!

征服一個民族,把他肢解和摧殘到如此程度,在世界歷史上也實屬罕見。

血腥的鎮壓,使得愛爾蘭再次迴歸英國統治,但是也埋下了下一次獨立的種子。

三、愛爾蘭的獨立

1845年至1850年期間,愛爾蘭爆發大饑荒。

然而,面對愛爾蘭的史無前例的大饑荒,英國人卻無動於衷,任災情蔓延和愛爾蘭人民拋屍遍野。

在5年的時間內,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人口銳減了將近四分之一;這個數目除了餓死,病死者,也包括了約一百萬因饑荒而移居海外的愛爾蘭人。

餓死人的慘劇,最終再次激起了愛爾蘭人的民族意識。

今天的愛爾蘭共和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22年獨立的,然而,這不是和平的分手。

獨立風暴起始於1919年,絕大多數在1918年當選的愛爾蘭議員拒絕在英國下議院宣誓就職,而是自行組織了愛爾蘭眾議院,並且於1919年1月,以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發佈了獨立宣言。

1919年1月21日,愛爾蘭共和軍殺死兩名皇家愛爾蘭保安團成員。

這一天,被認為是愛爾蘭獨立戰爭的起點。

在此後的三年時間內,為了爭取獨立,愛爾蘭人組成的共和軍在全國各地發動游擊戰,用暴力反對英國政府在愛爾蘭的統治,死亡人數超過1400人,其中有363名警察,261名英國正規軍。

已經經歷了四年血腥世界大戰的大英帝國最終悲哀地發現自己無力鎮壓風起雲湧的愛爾蘭獨立運動。

最後,愛爾蘭新芬黨與英國政府舉行了和平會談,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成立新的愛爾蘭自由邦,並且在海關、關稅、外交政策上享有徹底的獨立自主權。

不過,為了給大英帝國面子,愛爾蘭共和國領導人同意愛爾蘭作為自治領留在大英帝國中。同時,新議會的成員將宣誓效忠大英帝國王室。

1937年12月29日,愛爾蘭正式宣佈獨立。1949年4月1日,愛爾蘭最終廢除君主制,成為共和國。

四、如果讀者朋友們有興趣對愛爾蘭獨立的歷史有更多瞭解的話,推薦一部反映愛爾蘭獨立的電影:《風吹麥浪》。

當年電影上映後,先後獲得了2006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2006年歐洲電影節最佳攝影獎、2007年愛爾蘭電視電影獎觀眾獎最佳愛爾蘭影片和IFTA最佳男配角(Liam Cunningham)及最佳影片獎。

這部電影講的是幾個愛爾蘭青年被捲進獨立大潮,最終命運迥異的故事。(為了不劇透,我就不多講了)

電影的結尾,男主角達米恩在遺書中留下這樣一句話:“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我想逃避卻還是捲入了這場戰爭;如今我想脫身而不能。”)

風吹麥浪,風吹歷史。

大風吹來,每個人都只是那一株隨風搖擺的麥穗而已。


PS:1921年的和平條約還留下了一個伏筆,即新教徒人口占多數的北方六郡依舊歸英國統治,這就是北愛爾蘭問題的由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到1998年4月10日簽訂北愛和平協議,愛爾蘭共和軍為了爭取北愛獨立,開展了數十年的暴力游擊戰爭。

這場戰爭的目的和幾十年前一樣:終結英國在北愛的統治,建立一個新的,“全愛爾蘭的”(all-Ireland),愛爾蘭共和國。


小奔說史

歐洲的地形被海洋切割得支離破碎,形成了星羅棋佈的半島和島嶼。我們經常講英格蘭孤懸海外,那麼在海外的海外,還有愛爾蘭。因為與英格蘭之間的距離很近,在歷史上,愛爾蘭英國之間的恩恩怨怨,就特別多。

愛爾蘭見之於歷史,是羅馬人崩潰前後的歐洲局勢,在日耳曼人侵襲的浪潮中,愛爾蘭作為歐洲大陸西北部的一處世外桃源,接納了大批來自歐洲大陸,特別是高盧和不列顛的學者,使這裡成為古典文化的重要承繼中心,獲得了“學者與聖徒之島”的美名。然而,愛爾蘭並沒有有效地利用這些智力資源,努力讓自己成為歐洲西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是在封建割據的混戰中日漸沉淪。


(愛爾蘭位置)

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171年,愛爾蘭長期遊離於歐洲的天主教體系之外,除了來自北歐的金髮海盜和黑髮海盜惦記這個貧瘠的海島,他們成群結隊佔領並建設了都柏林,作為進一步掠奪的據點外,世人都已忘記了愛爾蘭的存在。在反抗海盜的過程中,愛爾蘭人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和民族共同體。這樣分裂的政治局勢,讓一海之隔的英格蘭嗅到了機會。

(北歐海盜)

英國人第一批來到愛爾蘭是在1171年,他們佔據了現在都柏林附近的一塊區域,並且聲稱對整個愛爾蘭擁有宗主權。但是,由於愛爾蘭的分裂太過徹底,英國侵略軍一直都沒有完全擊敗這些地頭蛇。直到1603年,英格蘭才最終通過各種限制愛爾蘭當地封建貴族的特權的努力,以軍事相威脅,把愛爾蘭整體置於英格蘭統治之下。

這個時候,英國進行了從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原本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被來自英格蘭的國王強制命令改宗。有著光輝的基督教的信仰歷史的愛爾蘭人,對改宗很不滿,由此爆發了起義。到後來,又由於英國國內的宗教迫害,很多清教徒也被去驅趕到愛爾蘭。清教徒對天主教的排斥,更甚於新教,使得愛爾蘭的局勢更加複雜。

愛爾蘭沒有在改宗的問題上退步,依然堅守天主教為正宗,當英國干涉軍到來時,來自天主教同盟的西班牙和法國也曾派兵前來協助。雖然英軍最終擊敗了天主教聯軍,但改宗引發的大規模的反抗浪潮也讓英國人最終放棄了這一做法。

愛爾蘭人與英國人的戰爭一旦開始,就沒有了終止,英國人派遣到當地的官員,橫徵暴斂,貪汙腐敗,在愛爾蘭擁有大量土地,向愛爾蘭人收取地租,成為所不在鄉地主。大多數愛爾蘭人則淪落為窮苦的僱農,到十八世紀初,愛爾蘭人自己擁有的土地只佔愛爾全部土地的5%。


(英國騎兵)

宗教迫害和極度貧困逼使大量不堪生活重壓的愛爾蘭人離開家鄉,到新大陸淘生活。1800年到1830年,有三十萬人移民美國。美國南北戰爭時,南北雙方都設有專門的愛爾蘭團隊,說明當時愛爾蘭後裔人數眾多。小說《飄》曾描寫過塔拉莊園對土地的態度,說明了愛爾蘭人漂洋過海對土地的留戀和對飢餓發自內心的恐懼。

最為嚴重的一次災荒,毫無預兆的來了。馬鈴薯好像發生了瘟疫,塊莖都爛在了田地裡。愛爾蘭農民驚慌莫名,趕忙進行下一輪播種,然而情況依然沒有好轉。馬鈴薯的收成降低到往年的三分之一。愛爾蘭全國性的災荒發生在1844年到1845年,有上百萬人餓死,另外有一百萬人移民美國。

英國人在這場災荒中反應遲鈍,救災不利,甚至有意逃避國家賑災義務。這在遷徙到美國和倖存在當地的愛爾蘭人心中,除了宗教和經濟壓迫,又增加了一道為富不仁、見死不救的原罪。加上1800年後,英國人出於對天主教徒的歧視,在國家選舉上也對愛爾蘭人諸多限制,使得愛爾蘭人對繼續留在英國的意願更加降低。愛爾蘭人的反抗烈火,再次熊熊燃燒起來了。

1869年,經過愛爾蘭人持續不斷的鬥爭,議會廢除了新教在愛爾蘭的國教地位。至此,愛爾蘭人的天主教信仰得到真正的尊重,愛爾蘭民族,也經過了1000多年的折騰,終於以天主教為精神邊界成型了。

進入到20世紀以後,愛爾蘭的反抗鬥爭更加激烈,成為一戰前後世界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解放運動的組成部分。當時英國人的勢力如日中天,以極少的殖民軍隊,控制了龐大的殖民地,但是在南非和愛爾蘭,英國人投入了大量的軍力和精力,損失巨大。到1912年,愛爾蘭自由黨政府提交了一個關於整個愛爾蘭島自治的法案。1913年,該自治法案在下院獲得通過,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斷了愛爾蘭自治的進程。

一戰後的1919年,英國政府將天主教徒居多的南部愛爾蘭和新教徒居多的北愛爾蘭地區分割開來,分別在都柏林和貝爾法斯特成立兩個自治政府和兩個議會。這種分裂愛爾蘭的行徑遭到愛爾蘭人的堅決反對。他們與隨後派駐愛爾蘭的英國軍隊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英愛戰爭。


(北愛問題)

1921年12月,英國與愛爾蘭簽訂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英愛條約》。根據條約,愛爾蘭成為完全自治的自由邦,同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享有同樣的英帝國成員地位,北愛爾蘭在條約生效一個月內做出選擇是否脫離愛爾蘭。北愛6郡英國移民較多,不願意合併到愛爾蘭。而天主教的愛爾蘭自由軍,又不願意北愛留在英國,因此,暴力衝突不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8年,愛爾蘭通過了廢除君主制法案,成為共和國,正式脫離了英帝國,獲得完全的獨立。英國政府在二戰後虛弱無比,又因為《大西洋憲章》對戰後民族自決的約定,英國再也無力阻止愛爾蘭的獨立,在留下了北愛6郡,方便以後摻沙子後,也默認了事實。

北愛的衝突,時到今日也還沒有完全解決,直到1990年代,北愛還經常爆出愛爾蘭自由軍針對英國在當地的軍政部門發起的襲擊。

英國用了300年時間教化了印度,用了1000年時間,卻始終馴服不了愛爾蘭。中國由於有了秦始皇,早在2000多年前就統一了文字、度量衡,使得國家文化定於一,統一始終成為中國最大的政治。這一點上,說中國是政治發育的最成熟的國家,一點也不為過。


而知而行

這應該從愛爾蘭獨立戰爭開始的。

1、1916年復活節起義,復活節起義是愛爾蘭共和國對抗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的一場運動,隨之國內矛盾不斷上升,衝突不斷。

2、1919年,當選的國會議員拒絕在英國政府下任職,自行組成愛爾蘭議會,單方面宣佈獨立

。從此衝突不斷加劇,每天都在死人。主要是共和軍對抗英保安隊和英國正式軍隊,主要採取的是奇襲、暗殺等游擊手段,愛爾蘭國內局勢非常混亂。

3、英國政府感覺愛爾統治吃力,又調來“黑棕部隊”。這個部隊都是一戰的復原老兵,燒殺搶掠,軍紀渙散,更加加劇了愛的局勢動盪和民眾的反抗情緒。

4、後來,英國政府在愛的南北建立兩個議會,但是愛不承認,認為愛爾蘭共和國已經成立了,戰火逐漸的燒向北方,往英國本土。

5、1921年,由於英政府來自工黨、英國民眾的壓力不斷,英國認為愛已經給英國造成了很大損失,人力、財力的消耗在不斷上升,所以簽訂英愛條約,宣佈可以允許他們脫離自由邦,遂南方宣佈獨立,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1920至1921年,共和軍與英國部隊之間的游擊戰死亡人數超過1400人。其中有363名警察,261名英國正規軍,550名共和軍志願者(包括14名被正式處決者)與大約200名平民[17]。其他資料給出的數字更多。另外還有557人在北愛爾蘭死亡,大多數為平民,(僅在貝爾法斯特就有453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