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的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陵园占地2万余亩,殿宇房舍千余间,壮丽森严,气势恢宏,共历时13年建造完成。


初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的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陵园占地2万余亩,殿宇房舍千余间,壮丽森严,气势恢宏,共历时13年建造完成。

600多年以来,明皇陵虽历经多次战乱,但陵前神道两旁的32对石像生、皇陵碑、无字碑以及陵墓均保存完好,其数量之多,雕刻之精美,居历代帝王陵之冠。据考证,陵园设置32对石像生,是因为朱元璋父亲的寿数是64岁。

神道两旁的文臣、武将、以及全国独有的人马连体石像等,均比实物大三倍,威武庄严,栩栩如生。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没有胡须、也没有喉结的石像不是文臣而是太监,它们是朱元璋送给父母在阴间服侍的仆人。

明皇陵最著名的“送子麒麟”,相传古时一位姑娘未婚先孕,称每晚有一男子从窗户进入房间。为了找出该男子,家人让她在男子脚上系一根红绳,后来人们在明皇陵石麒麟腿上发现了红绳,于是认定该男子是麒麟化身。

因为传说这尊麒麟会送子,数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抚摸求子。本着男左女右的原则,原本粗壮结实的石麒麟左腿日渐“消瘦”,最终硬生生的被摸成了畸形。为防倒塌,有关部门对石麒麟另一条腿做了加固处理。

供台后面隆起的椭圆形土丘是明皇陵陵墓,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陵墓里安葬着朱元璋的父母及兄嫂、侄儿的遗骨。明朝末年,张献忠攻占凤阳后火烧皇陵,许多建筑和古树被毁坏。 建国后在陵墓上栽种的柏树,如今已蔚然成林。

神道南端金水桥遗址的东西两边各有一座碑亭,分别供奉着无字碑和皇陵碑。皇陵碑的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长达1105字的内容,历述家世实情与开创江山的艰难,堪称一绝,因此又被称为“御制皇陵碑”。

明皇陵的无字碑不仅是为了布局对称美观的需要,也具有很深的情感涵义:朱元璋认为自己成就的帝业是父母累善积德所至,他们身为农民,虽无惊天动地的业绩可书,却无上伟大,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因此采取了这种意味深长的设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