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

金盾

重识孝道

亲恩应该报,应该识取孝道!——题记


近日,网络上流传一段儿子虐待老人的视频让人愤怒。文革以来,一直都在批判封建“愚忠愚孝”,后来连“忠孝”都不提了。一味地排斥回避,使得“孝”流浪民间,只在民俗中传唱。新时代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自然让我们思考“孝”的伦理。什么是孝?为什么孝?怎样行孝?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真正理解和践行孝道。

世人都言孝,传孝子,赞孝行,然而一般人对孝的理解往往只是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其实这只是表象,当面临利益的选择时,许多人却唱起了反调,“我可不要那样的愚忠愚孝!”。于是乎,嫌弃父母者有之,虐待父母者有之,甚至戕害父母者也有之。嘴上言孝,实则不孝。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呢?《孝经》里的三段话给了我们做了较完备的解答,让我们懂得,孝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还是一门学问。

孝要求我们保护好自己。《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祖先爱护后代的深情的呼唤。一个不懂得爱惜自己的人,自轻自贱,是无法履行孝的责任的。我们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就是他们最美好的希望。

孝要求我们努力干一番事业。“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我们能取得成就,会让父母感到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并为此骄傲。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扬名后世,但只要我们懂得上进,能自食其力,赡养父母,父母便能安心愉快。

孝有何哲学意义呢?其实这是我们为人处事的第一素养。“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一个不孝之人,不爱亲人,焉能爱他人,爱国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而广之,孝是大爱无疆的源头。所以,看一个人对父母的态度,就可以推知其对他人的态度,对事业的态度,对国家的态度。

虽然封建时代统治者有利用“孝”来维护统治的目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我们赋予“孝”新的时代内涵,这有利于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重识孝道,关键看行动。那么,怎么履行孝的义务呢?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可不容易。我们现在能做的是每周给父母一个问候,回家的时候,不忘给父母带上一份小小的礼物;磨练自己,有一双坚强的翅膀,给父母带回一张能翱翔远方的通知书……

常言道,孝心孝心,关键是有心。心里装着父母,体谅父母的辛劳,理解父母的关切,包容父母的局限,这也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

重识孝道,让我们感悟人生。当你老了,走不动了,我们心里会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我们的后代用轮椅推着我们去散步,我们的心里载着满足,这就是人生的幸福吧。


书剑谈道

文/ 王洪武,银发无忧粉丝。

本文摘自银发无忧线下发行的全国中老年人退休专刊《银发无忧》。

好友钱老,在职时一心忙业务,未升到官,也未挣多少钱。可喜的是几个子女包括孙辈都很出息,大都高学历、有好工作,对老人也孝敬。只是他们谈起话来总觉得老的这辈子干得“不成功”。


的确,现在好多家庭生活无忧,甚而很富足,吃的穿的要什么有什么。然而,有些老人往往还是开心不起来。究其原因,得不到别人的赞赏、特别是家人后辈的赞赏,是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说,人人喜爱赞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类除了生理、安全、社交需求外,还有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5个需求,是阶梯式上升的。“尊重”需求的例子随处可见,君不见,夸小孩聪明,小孩更神气;赞女人美丽,女人更灿然;老人自然也不例外。

老人人生“欠成功”,其子女后代成功了,这也是他的骄傲啊。

至于晒爱好,他自己与自己比,看有无进步,是一种快乐。“一般化”又怎样?爱雕塑未必都要成雕塑家。


银发无忧

孝——人性之本,善心之基

孝,常指子女孝顺父母。推广开来,孝道文化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基本道德。

人为何要孝顺父母?此问问到谁,看似都很好作答。父母生,父母养,子女理应报恩、践行孝道。

这个世界上,认为子女不应孝顺父母的人,不能说完全没有。毕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人毕竟少数。但是,孝,说到易,做到难。

有的人不知孝。认为父母生、父母养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自家人、不见外,对自己学习、工作等有帮助的人,很懂感恩、很有礼貌,感恩父母、孝顺父母的意识,在脑子里想不到、找不着。

有的人不愿孝。成人了,成家了,可以独立了,能够单飞了,特别是父母年龄大了、唠叨烦了、生病多了,就认为父母好烦人、真累赘,就认为自己有小家庭要照顾、有小孩子要抚养、有小日子要过好,就忘记了肚脐眼上还留有脐带的疤痕,就忘记了自己生命的来处,就忘记了有一天自己也终会老去,对父母不管不问,甚至视作仇人。轻则骂骂咧咧,重则拳打脚踢。真是丧尽天良,真是岂有此理!

有的人不会孝。只投送物质,不关爱精神,只养身体,不顾情感,给钱给物回报养育之恩的多,真心暖心送上亲情之爱的少,没有做到走心的多陪伴、贴心的多问暖。孝心有,真心缺。

人,能有亲来孝,是幸福。孝,要趁早,时光催人老,父母不等人。切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这一悔,将是终生。


小黑马

孝有多种解释,什么算孝?

我的理解是面对贫穷的父母,钱到为孝;面对孤单的父母,相伴为孝;面对脾气暴躁的父母,理解为孝;面对患病的父母,照顾为孝;面对唠叨的父母,聆听为孝……每个人的幸福点都不同,孝顺孝顺,顺着他们,就是孝……


这里因为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父母是你人生中最容忽落,用心最少、用时间最少,但他(她)却是最爱你的人。

爱父母,孝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知孝不我待呀!


自由飞翔1246578

“孝”字是个会意字,“老”和“子”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孝”字。老就代表上一代,子就代表下一代,融为一体就为孝。再看,孝字就像儿子背着一个老子,背负着父母,把他们放在心里,时时刻刻想着,这就是孝。所以,古代先贤们一直把孝看的特别重要,一个人的品德好坏,是否高尚,主要看他是否具备孝的品德。

孔子就特别注重孝,他的学生子游问何为孝,他回答说,不但要奉养父母,而且还要有尊敬之心。而子夏问孝,孔子说,除了给父母吃喝,最难的就是能和颜悦色。孔子还说,作为儿女,不让父母担忧,外出要告知父母,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而孟子也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汉朝的赵岐解释这三种不孝分别就是:一为陷亲于不义;二是家贫不养老;三是不娶绝后代。而过去常说十恶不赦,其中十恶分别是“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这十恶放在过去都属于重罪,轻者重判,重则凌迟。其中就有不孝,还有恶逆,就是殴打或者谋杀长辈。所以人们常说逆子,就是指此类人。

但是现在,很多传统文化遭到遗弃,当啃老都成为理所当然时,还谈什么养老。一年当中,能常回家看看的又有多少人。更让人感到世态炎凉的是,一些人为了利益而弑父弑母,可谓禽兽不如。


长安那片月

首先,为什么要孝呢?《孝经》里讲。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译文:孔子说:‘古代的圣王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德和非常重要的道理用它来治理天下。以顺应天下百姓的心。因此,天下的百姓和睦相处,互相没有怨恨,你明白这个道理吗?”

孝的作用是:用孝治理天下,天下太平。

另一句话。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所有教化是由孝产生出来的。做人是从孝开始的。

什么是孝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译文:我们身体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做为一个孝子就不能让他们有轻易的伤害,更不能够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如果一个人身体力行,能够行出道德使自己的名声能够流芳后世,来彰显父母的声誉,这就是孝最圆满的结果了。

通过这句话,孝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人做一切事情,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身体的一根毫毛的处置都要想到父母,一切围绕着父母展开。首先是对父母有感恩的心,然后是,我们的行为不能给父母带来不好的东西来展开。

什么是孝呢?自己的行为围绕着父母转。不能让父母操心,生气,着急上火,脸上无光,羞耻等。要让父母高兴,能让父母为自己骄傲,最终能使父母扬名于后世。


校外老师

什么是孝?一万个人有一万种理解,对长辈既孝顺又孝敬就是孝,父要子亡子不亡就是忤逆不孝而不孝顺,我们举实例来论证何为孝?其父想找N奶其母欲包N大爷其子搞不定也是一种不孝敬!其父其母为此大吵大闹各令其子杀死对方,子杀其父了就是孝母了而杀其母了就是孝父了,两个都不杀就太不孝了,两个都杀了就真孝了一次而已,然后被众人再以非人之人渣为罪名给处死掉!孝字与老字上部构造相同,下部是一子与一匕之别,匕埋在土中大半截以后就牢固了,风吹不起水冲不走;子大半截埋在土中也风吹不起水冲不走,也牢固了,所以父母在不远游,否则就是不孝!


年大道

什么是孝,孝字为何有子旁,其实孝就是应尽的义务,孝就是责任,孝就是担当。孝字是用于一个家庭中,长辈与后辈的关糸,子孙对前辈的理所当然体贴照顾。孝是几千年传统礼义,说到今天就是法理。孝是一个家庭中,后辈对长辈的礼义。这是应尽的义务,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