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考不用全國統一卷,分數線一樣?

A紅塵有你

為什麼高考題目不一樣,為什麼各個省份分數線不一樣?

說到教育體制,中國的教育體制是很公平的(而且還在不斷改進中)。可以這麼說,只要你足夠努力,方法比較正確,無論你什麼出身,你都能靠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很多人會說,不公平,為什麼高考題目不一樣,為什麼各個省份分數線不一樣?

首先,高考題目不一樣,這個嘛,沒什麼問題,因為你是和你同省的考生競爭,題目都一樣,是公平的。而且高考題目不同,可以更快促進對題目設置的探索。

然後說說,分數線不一樣

舉個例子:某高校招生,具體專業每個省招多少人是固定的,比如是20人。那你只要排你們省報這個高校的這個專業的前20名,就可以被錄取。

如何更低的分數考到這個專業?

1.學校增加這個專業在你的省份的招生人數。

2.你們省比你分數高的少,報這個專業的人數減少。

針對1

那高校的各省份招生人數是如何定的?

每個高校的實際情況都不一樣,但都是為了儘量招到質量更好的考生。

舉個例子怎麼儘量招到質量更好的考生?

以吉林大學為例:

1.本省考生分數高的會因為想離家近點而選擇省內高校。所以會招的多。

2.廣東、上海等考生分數高的,很少會選擇寒冷、遙遠、並不發達的東北,所以招的少。

3.河南、山東等省份考生多,競爭激勵,且質量好,所以會招的多。

針對2

如果你的省份的考生成績普遍偏低,人數也少,那肯定就比較好考。

省份人數,這是個歷史問題,原因有很多,這裡不具體分析了。

考生的普遍成績問題,眾所周知,同樣試卷,河南河北等省份要比其他省份平均分高。

對於這種現象,並不是人數多少完全決定,也和家長教育水平、地方的學習氛圍、師資力量有很大關係。

周圍人都學習比較好,那你也會被迫學的更多。

周圍人都很一般,你也就缺乏動力了。

這裡我想跟河南河北等省份的考生說,考上大學才是剛剛開始!

在你的大學之前,你可以比別人學到更多。

這就好比你上了一所好的大學,身邊的人都很強,他們會激勵你好好學習。

所以,不要抱怨,努力學習就好了~~~你們的學習環境和氛圍都很棒。


最後,假如真的是題目完全統一,分數完全統一。那樣就是,大學為了招到好的學生,會搬去富的地方,學生為了獲得更好的學習資源,會搬去富的地方。導致人口過分單向流動。

現在的高考政策,對此有一定緩解。比如黑龍江的考生,會考慮到考省內的好大學更容易,而且只需和本省的考生競爭,並不用和更強的人競爭,會選擇留在省內。

北京上海等,家長教育水平高、學習氛圍不錯、師資力量強,所以,進入985大學比例高一些可以理解(也並沒有高特別多)。當然了,地理位置也佔據了一點優勢。不過也沒有辦法,如果統一了,那更是大家擠破腦袋往大城市進發了,上面黑龍江的例子的緩解不復存在,會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


所以說,造成此問題的因素有很多,並不是國家出什麼政策就能解決。

萬事皆有利弊,有志者事竟成,努力才是正道!


李家二貓

高考為什麼不用全國統一試卷,為什麼各省分數線有區別?

其實回答上面的問題,我們需要回看一下高考命題制度改革的十幾年的歷史。

自從1978年全國恢復高考制度,當時全中國幾乎所有省市高考試卷均採用“全國一張卷”,即完全交由教育部全國統一命題。2000年伊始,我國教育部開始啟動了第一輪高考改革,提出了所謂“高考要適應各地經濟、文化、教育等發展不平衡”的說法,自此歷時二十餘年的全國統一高考制度開始破冰。

2002年,教育部開始試點下放高考命題權。同年北京高考實行語數外自主命題,成為此輪教育改革中第一個獲取自主命題權的省市。此外,上海早在1985年就已試點自主命題,早已多年獨立於統一命題之外。京滬成為當年唯二擁有高考自主命題權的省市。

2004年,教育部在北京試點了兩輪自主命題後,決定進一步擴大分省自主命題範圍。同年天津、遼寧、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9省市獲得高考自主命題權,高考自主命題制度正式確立。

2004年-2014年這十年間,高考自主命題權進一步下放至各省市,山東、安徽、江西、四川、陝西陸陸續續實行省市自主命題,各省所涉科目範圍也進一步擴大。2014年,高考自主命題制度達到極盛,共有16個省市採取自主命題制度,數量已超過統一命題省份,佔到全國半壁江山。

按照04-14年這十年的軌跡來看,自主命題省份會在接下來幾年進一步增加。但實際上,2014年成為了自主命題制度的分水嶺。國務院於14年8月發佈《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意見中明確提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換言之,從2015年起,教育部將逐步上收各省自主命題權。

2015年,在新的政策風向下,自主命題省份開始減少,江西、遼寧、山東上繳部分或全部自主命題權。全國統一命題省份十多年來第一次有所增加。

2016年,自主命題省份急劇減少,全國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蘇5省市仍然採取自主命題。其餘省市,全部採用全國統一命題。形勢似乎又回到了14年前。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高考這十幾年來的命題改革,那必然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教育部對於高考命題權的掌握經歷了一個“集權——放權——在集權”的過程。自主命題制度也在新的教育改革風向下,逐步走向了終點。

這是不是意味著高考未來的方向就是全國統一命題?乃至統一分數線統一錄取呢?

答案很簡單,必然不是。原因一句話:目前我國教育資源仍極度不平衡。

只要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狀得不到明顯改善,全國一張卷就不可能在任何層面上實現。省市自主命題制度即便範圍進一步縮小,但也絕不會消失。擁有超高教育資源的京滬兩地,幾乎可以確定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會保留自主命題權。而即便是確定使用全國卷的省市,自主命題的思路也將通過全國分卷的形式繼續延續。早在02年教育部下放命題權的同時,全國卷也被細分為全國1卷和2卷,某些年份甚至出現3卷乃至4卷。而全國分卷的思路和自主命題是一脈相承的,即通過不同試卷協調教育資源的不平衡。看看14年與16年全國卷情況對比,即可發現這一點:

即便是在14年全國卷適用範圍最小的年份,全國卷仍然分為1卷和2卷,只是1卷的範圍較2卷小很多。及至16年,全國2卷範圍沒有較大變化,而1卷範圍卻大大擴張,大部分原自主命題省份都使用了全國1卷,還出現了全國3卷。實際上,邊陲省份十幾年來如一日使用全國2卷,自主命題完全不與之相干;而全國1卷則與自主命題存在互補關係,一個多另一個就少。待自主命題權大部收回後,我們不難發現全國分卷總體一分為二,教育資源較好的中東部一套,較差的西部一套,某些年份再通過3卷甚至4卷協調。

綜上,教育部新一輪高考命題改革邏輯並不是想象中的全國一張卷,

而是:全國絕大部分統一命題,西部與中東部一分為二,協調宏觀教育發展不均矛盾;

極個別省市自主命題,充當教改橋頭堡(並維持教育資源優勢)。


童話社

北京的孩子在晨跑,我們山東的孩子在奔跑!青海的孩子晚上按時睡覺,我們山東的孩子在挑燈夜讀!寧夏的孩子410分成為工程師,我們山東的孩子成為搬運工!

一、為什麼有八成以上的人主張“一張卷、一個線”?

曾經有一份調查顯示:有80%的網友贊成高考恢復“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為什麼會有這種呼籲,下面“中國高考難度排行榜”,就能說明問題。有才的網友還寫了一個關於“父親、母親、兒子和保姆對話”的小故事,很真實的反應了這種不公平的存在!

二、為什麼無法實現“一張卷、一個線”?

大家呼籲的考試公平其實是形式上的公平,但是這就是真正的公平嗎?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科舉制,歷史上也出現過“南北榜事件”,也曾經出現過“出身歧視、地域歧視、民族歧視”等問題,最終也由“均額制”發展成南北卷制度“配額制”;類似的招生傾向也在歐美等國普遍存在。

如果真的“全國一張卷、一個線”,就能保證高考的公平嗎?這在歷史上證明是不可能的,只能引發另一種不公平。無論如何,現階段北方的考生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性格特點上,和南方都有很大的差別,導致在應試能力上明顯差於南方,如果一張卷、一個線,相信很多名校中北方人,就很少了,更不要說是中西部地區了。大家只是看著北京、上海的學生分數低,如果真的面對一樣的競爭,你以為真的能夠競爭過這些大城市的學生嗎?

三、當前,考試公平和地域公平哪一個更合理?

為了追求考試公平就會犧牲地域公平,但是犧牲地域公平也未必是合理的,因為二者都有其合理之處,現在國家之所以採取後者,原因就是後者更合理一些。試想,如果是全國一張卷、一條線的考試公平出現,那麼北京大學這樣的學校可能全部被湖南、湖北、廣東、河南、山東、江蘇等地的學生“瓜分”,而這部分學生畢業之後,很可能會湧向北上廣等大城市,從而導致這些地區的就業壓力增大;而中西部教育資源落後的地區,則會更加貧困,差距會更大,影響社會穩定,所以,相對來說,從國家的大局出發,地域公平和考試公平,更加現實一些!

在中國這一龐大的國土上,由於有各種差異,也就導致了不可能出現絕對的公平,絕對的公平只能是形式上的公平,絕對不會是結果上的公平,所以,“高考不用全國統一卷,分數線一樣”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而已!


贏在高三

替北京說句話,看不下去了。其他省總是對北京雙重標準,自主命題時爆簡單,說北京分數低,換成全國卷被虐後,又說北京題簡單。要知道,讓一本線降低很容易,不管以前你們的一本線多高,只要數學稍稍變難,立刻掉入500以內,13安徽 13湖南 15陝西 16年福建 等等 像shandong一本線570只能說題太簡單,簡單得超穩定,16年理綜和英語換成換成稍微難點的全國一卷,分數驟降,如果連語數也換的話,一本也就520以內。河南錄取率低也就算了,山東一本率是四川的四倍,說一本含金量不高,哪個省不是這樣。河南11年一本線581,隨後一年,題稍難,一本線505。 福建11年570,16年465。廣東以前一直580,剛換了一卷被虐,16年508。17年,眾多天天炒作的高考大省相繼跌入500以內,只能說以前自命題的省份有多水! 讓一本線提高也很容易!北京12年之前,一本線470,題稍微變簡單,一本線548。那些叫囂全國統考的省份看著,即使統考,北京和上海也照樣秒殺你們。已pisa測試為例,上海,浙江分別全球第一第二,而寧夏等中西部的成績很不好看。15年的pisa測試結果,我可以預言,全球前十幾乎被中國包攬,順序為北京 上海 江蘇 浙江 等等,學生的綜合素養和人均GDP是正相關的,北京海量的智二代和絕對優勢的基礎教育資源決定北京學生的平均素養最高,北京每年鮮有幾個土著(世居與北京)能上清北的,基本都是外來精英的後代,北京的土著名校錄取率低於許多省會城市。你牛你可以來北京,拿個戶口做智二代他爹!!


Mendal

歷史已經證明,即使全國統一試卷、統一錄取,其結果依然會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囊括大量升學名額,甚至會造成個別省份“顆粒無收”。這種結果更不利於國家長治久安。

在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發生了在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南北榜案”。那一年的殿試出現了所有錄取者皆為南方士子的極端情況。最終導致一名官員被凌遲,多名官員被流放。而錄取結果則完全顛倒,全部改成北方士子。至此以後明朝就開始分南北取士。

“洪武三十年丁丑科,試官劉三吾、白信稻,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無登第者。及入對,以福建陳䢿為狀元,應天尹昌隆為榜眼,浙江劉仕諤為探花。下第者以三吾等南人為言。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長者第之。於是侍讀張信、侍講戴彝、贊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長史王章、紀善周衡、蕭楫及䢿、昌隆、仕諤各閱十卷,或言劉、白囑信等以陋捲進呈。上閱卷益怒,親試策問,又取山東韓克忠為狀元,王恕為榜眼,山西焦勝為探花,共六十一人,皆北士也。考官信等俱磔殺之,䢿等亦伏法削籍。故世稱春夏榜,又謂之南北榜。”
《明朝小史》第二卷。

這件事是否是考官偏袒南方士子、徇私舞弊呢?

可能性幾乎沒有。

且不說明朝的科舉制度對舞弊防範甚嚴,就算真的有舞弊也不可能傻到全部都錄取南方人。而曾經質疑過此事的侍讀張信在調查後認為所錄取的51名南方士子都是真才實學,即使是最後一名也遠高於北方士子的第一名。張信為此付出了被凌遲的代價,你說他包庇主考官劉三吾,有可能嗎?

事實上,經過元朝的統治後北方的教育環境已經非常惡劣,優秀人才大量南渡。北方在科舉中完敗給南方是合情合理的。基層出身的朱元璋雖然沒多少文化,但未必不清楚這一事實。之所以朱元璋要搞南北榜,甚至不惜濫殺、流放無辜敬業的官員,實則為了籠絡北方百姓,穩定北方社會,提高落後地區考生的學習積極性,平衡朝中政治勢力。

因此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考試從來不是單純的教育環節,而是關係到民生國運的政治制度。

中國自古以來各地經濟、教育發展水平就參差不齊,在文革後剛恢復高考的時期,各地區的教育差異已經可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改革開放後全國各地的經濟、教育雖然都有顯著進步,但是差距只是縮小,並沒有消除。如果簡單地採用全國統考統招的方式來錄取大學生,可能一時間帝都、魔都的錄取率下降一些,山東、江蘇等地會大豐收,但是新疆、內蒙、西藏、雲貴川等邊遠地區就可能“顆粒無收”。其實在應試發達省份內部,教育質量和錄取率也是旱的旱死澇旳澇死,極不平衡的。一旦出現這種局面遠比現在偏向帝都魔都要糟糕。現在對高考大省的考生不公平,但至少保障了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的錄取人數。也不失為權宜之策。

退一步說,個別省份高考成績好其實是死拼應試換來的,而經濟發達的帝都、魔都早已摒棄了純應試的教育思路。素質教育地區的考試成績不如應試教育地區是必然的,但高校顯然更欣賞綜合能力強的學生。事實上,帝都魔都的考生即使以差距極大的分數入學,但在大學中及以後的成績,並不比山東、江蘇學生差。

如果全國統考統招,那麼帝都、魔都、南京等全面開展素質教育的地區必然全面迴歸應試教育,屆時以這些地區的經濟實力,要把應試成績抓上去是輕而易舉的,甚至超過山東、江蘇也是很有可能的。不信的話請自行查找近幾年中國參加pisa測試的成績,看看哪個地區常年居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名。

高考改革目前還在進行中,國家在嘗試各種路徑。以中國的體量和複雜程度,無論怎麼做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而且在得到相對成功的經驗之前必然會影響到好幾代人的命運。但無論怎樣,要回歸最原始的制度,是不可能也不正確的。



非著名語文教師王振寧

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按照目前的模式,很多人認為北京佔便宜,其他地方吃虧,尤其是長江中下游高中教育發達地區更吃虧。但教育自古就是不均衡的,如果統一試卷,那直接帶來兩個問題,一個是名校裡面全是那幾個省的人,甚至軍校裡面也都是那幾個省的人,教育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全在高職高專,拿軍隊來說,以後軍官全是幾個地方的,教育落後地區的人就只能當兵,這就有點扯蛋了,另一個問題就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問題,難道現在應試的還不夠,還要統一試卷讓所有孩子都從小背上沉重的枷鎖,你拿教育基礎薄弱地區的孩子跟教育基礎好地區的孩子同等競爭,那還不累吐血,自然會帶來更大規模的擇校潮,遷戶潮,補習潮,為了孩子,當兵誰還去艱苦地區,搞科研的誰還去高山海島,誰還會紮根西北,奉獻邊疆,作為房奴一代的我們難道還嫌學區房價格不夠高麼?從這個角度講,想要完全公平是不可能的,高考應該是目前國家解決教育不均衡問題的有效辦法,唯一不公的就是給個別地區劃分的指標比例太高了,所以引發了不公平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不需要統一試卷,也不需要統一判捲尺度和標準,只需要平均招生計劃,按照省份人口或者考生數量平均各高校的招生計劃,這就是相對公平的。


然然寶30828675

很多人都以為高考使用全國統一卷,就是教育公平公正了。

其實你們錯了,假如真的高考全國統一試卷,中國西部的許多貧窮省份的孩子們,基本上沒有大學可以上,那才是真正的教育不公平。

對於河南山東之類的高考大省來說,北京上海的優秀高校雲集,在招生名額分配上或許存在不公平的現象。但是這樣的不公平,正是在保證西部的貧窮省份的孩子獲得公平教育的機會。

還有一個吐槽點,那些高考大省的孩子們總認為北京上海的學生都是笨蛋,學習成績都不如他們。

其實客觀的來說,北京上海雲集了全中國最優秀的教育資源,北京上海有著中國最強的經濟實力,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人家和你硬碰硬的參加全國統一考試,其實你的勝算也不高。

再者說,全國統一試卷或許能夠拉低北京上海高校錄取分配名額,河南山東的考生,或許真的能夠因此獲得更多的機會。但這樣做的代價,就是剝奪了西部窮省學生們的受教育機會。

教育是一盤大棋,每個個體都是棋盤上的棋子,假如真的要把棋盤打翻,結果很可能是我們都無路可走。


三味雜談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而且很多人都知道答案,就是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但是深一層次的解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下面我一步一步往深了來和大家一起分析下。第一,不能都一樣就是因為教育資源不平衡,這是最簡單的一層。第二,教育資源怎麼不平衡了?很簡單,舉個例子,新疆和上海的教育資源能一樣嗎?必然不一樣,你數數上海有幾所著名大學,新疆有幾所就知道了。第三,教育資源為什麼不平衡?這話說起來長了,自古以來,教育資源就從來沒有平衡過,也不可能平衡,明朝時就有“南北榜”這種和現在不是一個分數線一樣的問題。這是地域發展的必然現象,倉廩實而知禮節,你飯都吃不飽你還指望能有多強的教育資源?所以教育資源不平衡的根本就是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第四,那麼教育資源能不能平衡。結論很簡單,不可能,或者說短時間不可能,因為各地經濟發展不可能平衡,沿海比內陸發展快,有資源的比沒資源的發展快,這和世界各國永遠不可能經濟發展的一樣快的道理是一樣的,沒必要論證。但是我說的短時間不可能是因為,教育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一種方式,隨著時代發展,網絡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知識獲取距離,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上大學都是在家中通過網絡去上,那麼教育資源也許就變相的變為平衡了,但是短時間內不可能。最後我用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總結一下。我是河北省省長,你是河南省省長,咱們兩個省的稅收不一樣,我收入200億,你收入50億,我在本省教育上投資100億,你使了勁才只能投資20億,因為你們省還有幾千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你要先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然後我投入教育的錢多,所以我的大學水平高,培養的人才多,你投入的少,全省就一所知名大學,然後你跑來跟我說我們要考試用同一套卷子,我想了想同意了,結果分數線一樣,你們省考上了我們省的學校一共200人,我們省教育資源好點,考上的略多是220人,但是你們省的人來了我們省發現,嚯,這裡工作好找,待遇還高,不回去了,結果,200畢業就回去1人,剩下199個全留在我們省了 ,我們省人才越來越多,你們省人才依然不夠用,你沒辦法了,跟我商量,提高我們省錄取你們省的分數線300分 ,這樣,200人就2人考入了我們省,剩下的人依然被迫留在了你們省,即使畢業了出來找工作也競爭不過我們省的大學生,因為我們省的大學牌子亮,於是根據招聘結果和戶籍制度,你們省的學生依舊只能回到了你們省,於是,你們省發展的基礎人才相對變多了,於是發展的變快了,但是可惜,依然競爭不過我們省。這就是最簡單的教育資源不平衡和無法平衡的原因,只要人是存在競爭意識的,那麼地方經濟發展和教育資源就不會平衡,那麼分數線和卷子就不可能一樣,這樣做即是為了防止人才流失也是為了國家發展,所以 到現在,高考分數線的劃分和卷子的不同,牽扯到各個方面,包括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戶籍制度問題,國家穩定問題,人口遷移問題,人才引進問題,等等,說句不好聽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大的國家和地區可以解決這個複雜問題,我們國家沒有可以借鑑的例子,還處於摸索階段,而且很長一段時間都將處於這個階段,但是請大家相信 ,暫時還沒有一個比高考制度更公平合理的制度。與其在網上罵來罵去,不如去找一個更合理的方法,反正我沒那本事,目前沒想到更好的辦法。


自自由由的風

從教育資源層面說,京滬的高校特別多,相對來說京滬地方政府投入的財政資金也多,從這方面說京滬地方肯定都想照顧當地學生,而不願意為其他省份培養學生。正像網友說的,2001年青島的三位女生狀告教育部才引發了2002年北京自主命題,從試卷的不同而無法對比來掩蓋統一試卷不同錄取分數線的實質問題。

這是教育部與地方政府的無奈妥協,也是地方政府自扎藩籬的一種表現,相信教育部官員比誰都明白這事兒。講公平全國統一高考試卷這是最公平的,任何人都不會抱怨。讓各省自主命題,由於各省試卷命題人員不同,讓試卷的難易程度變得不一樣,對不同考生來說就產生了新的不公平,弊端顯而易見。

統一試卷面臨的唯一問題就是地方政府與國家對教育資源的分配和爭奪。在此建議由教育部直屬的高校像清華、北大由中央財政承擔,統一錄取分數線,由各省財政承擔的地方高校制定地方錄取分數線,承擔本省的主要教育功能。這樣解決統一試卷不同錄取分數線的問題,還社會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讓高考變得簡單而不是複雜。


流年那一場風雨

2001年全國統一試題,北京文科重點本科錄取分數線為454分,一般本科429分,專科360分;山東文科重點本科錄取分數線為580分,一般本科539分,專科為509分。

青島有三位女生分別是:姜妍522分(理科)、欒倩457分(文科)、張天珠506分(文科),三人分數都超過北京重點線,低於山東一般專科線。三人向最高法院提出訴訟,狀告教育部違憲,轟動全國。

2002年,也就是此事發生後第二年,北京宣佈自主命題不再使用全國卷。這樣巨大的不平等就被試題不一樣的藉口和表像掩蓋了,有關部門也有了對付質疑聲音的藉口。

這就是直接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