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裏白嘉軒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是誰讓我是非不分?

自從寫《白鹿原》解讀文章以來,我遇到了很大的一個困惑,就是我讀書讀出來的人物形象,與大家心中的人物形象完全不同,就像我最早關於田小娥的文章,說她在書中到底是一個什麼角色一樣,很多人眼中她卻是一個蕩婦,該受人唾棄,而我卻覺得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思想的禁錮和愚昧。

當我對白嘉軒提出質疑的時候,又有很多人表示反對,說我把好人說成魔鬼,簡直是胡說八道,正當我疑惑的時候,有人告訴我,所有看我解讀文章的人,大多數是隻看電視劇,沒有看書的。

《白鹿原》裡白嘉軒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是誰讓我是非不分?

電視劇把白鹿原裡的白嘉軒塑造成一個完美的形象,其用意何在?我真的無法理解,作者寫白鹿原的時候,完全沒有站在對錯的角度去寫,如果非要拿出原來那個老舊俗套的模子來,把故事加上一個大忠大奸的角色,那人家作者是塑造了這樣一個人物作為標杆的,這個人就是朱先生,只是朱先生這個角色不是主角而已。

不知道編劇是如何看《白鹿原》這本書的,我是知道陳忠實曾經說過,“連評委都沒看懂”,雖然這話沒有考究真假,但也不是空穴來風,我們知道所有的狗血故事,在過去似乎主角永遠是大好人,第二主角永遠是大壞人,這是我自看劇以來,幾十年都沒有變過的俗套,然而《白鹿原》根本就不是這樣一本書,編劇卻強拉硬拽,是非不分的胡編亂造。

其實只要仔細讀《白鹿原》,你就會發現書中作者設立了一個朱先生的角色,也許是為了樹立一個道德是非標杆,這個角色是正義的,近乎完美的一個角色,而這個角色的塑造,猶如一個近乎於神的人在俯瞰白鹿原的眾生,這些人有好有懷,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卑鄙的一面,也許這才是接近於現實。俗套故事裡的主人公如果都一味的像朱先生一樣,這不是神話嗎?凡人哪有如此的造化和能力?

《白鹿原》裡白嘉軒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是誰讓我是非不分?

我們單獨來分析白嘉軒這個人,我就不理解電視劇竟然把一個地主塑造成一個道德仁義的標杆,是何等用意,雖然我這樣看來,有點階級偏見,但這個偏見也是上學時你們給我灌輸的,我們上學的時候,學到的歷史就是農民階級推翻地主階級,建立了今天的新中國,如今卻拿這樣一個角色讓我學習仁義道德,我簡直都懵逼了。

好了,我就放棄階級偏見,不追究他的成份,但書中是如何塑造這樣一個人物的,我們一起回顧梳理一下,大家讀書可要知道一個竅門,作者一般開篇和結局都會做一個概括性的總結,這個很關鍵,我之前說過開篇,作者說白嘉軒有魔鬼的一面,這個我就不說了,有白嘉軒的粉絲指責我,那我們再看看結局吧。

結局部分,作者在三十三回告訴了我們鹿家祖上發家奮鬥史,從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鹿家認,為什麼鹿子霖那麼喜歡當個官,比如鄉約什麼的,雖然最後因鹿兆鵬的身份問題被撤,但好了傷疤忘了疼,剛從監獄回來不久,還一直盤算著當個芝麻綠豆大的官,這是他們祖上的基因,就如白嘉軒的那個木頭匣子一樣,影響著他們。

《白鹿原》裡白嘉軒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是誰讓我是非不分?

但這回的結尾處有這樣一段描述,就是白嘉軒嘲笑鹿子霖祖先發家的歷史,是靠賣屁股發的家,而白家卻是一個銅子一個麻錢攢起來的,如看過原著的人都知道,白家真是這樣的嗎?錯!那是白嘉軒的上一代,而白嘉軒這一代因為為了娶七房媳婦,白家早已經散盡了全部家財,如果不是靠種了三年的罌粟,白嘉軒怎麼可能再次挺直了腰桿子。

白嘉軒的三年罌粟種植,作者告訴我們相當於三十年的糧食產值,我想作者寫完這句話的時候,有沒有發出憤慨的嘆息?白嘉軒的這種傷天害理的行為,最終被朱先生制止,作者也讓白嘉軒這次罪惡行為付出了代價,白孝文吸大煙,吸掉了所有家財,自己第三個兒子沒有了自己的後代。

編劇們非要把白嘉軒改成一個朱先生的人物,搞得大家看完電視劇後,都會把白嘉軒當成精神標杆圈粉無數,這讓我讀過原著的人情何以堪!是誰讓我是非不分?

文:餅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