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空洞为什么不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反而在无人的南北极?

小飞飞v发


臭氧层,指的是离地面20到30公里高的,臭氧分子分布较密集的区域。它出现空洞的原因目前尚有争议,但普遍认为与大气中臭氧损耗物质的增多——即与人类活动有关。

图:南极臭氧层空洞(2000年时)。

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防护盾,不仅能保护我们不被阳光中过量的紫外线伤害,也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保障。

既然臭氧层空洞是人类活动造成的,那为什么会存在于人口稀少的“地球三极”区域呢?

臭氧的形成需要两个要素:强烈的太阳辐射、较高的大气温度。强烈的太阳的辐射使氧分子分解成了两个氧原子,然后一个氧原子在适当温度(动能)作用下与一个氧分子(O2)结合,形成了一个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臭氧(O3)分子。

图:臭氧的形成。

这样就能理解了吧,地球上太阳辐射最强、温度最适合臭氧合成的地方是赤道区域。大气中几乎所有的臭氧分子都是在赤道区域形成的,然后跟随大气环流铺满整个地球。两极区域距离赤道最远,很多臭氧分子还没到达就被氮氧化物和氯碳化物消耗掉了。两极本地又不具备生成臭氧的高辐射和高温度条件,那里的臭氧层自然就是全球最稀薄的了。

图:描述臭氧层空洞的漫画。

再看“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这里纬度不算高但海拔高呀,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一壶水烧到80多度就开了。所以,青藏高原处的太阳辐射够用,但原材料(O2)少,温度低,无法在本地生成臭氧。炎热的印度洋能生成大量臭氧,但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含臭氧暖流的北上。如果想改善青藏高原的臭氧层状况,除非听葛大爷的:在喜马拉雅山脉开个十公里宽的口子……

臭氧层空洞的危害和发展趋势。

如果认为臭氧层消失只意味着出门得抹防晒霜,那就大错特错了,过强的紫外线对各种生物的伤害都是全方位的。比如南极臭氧空洞最大的那些年(1987至1999),智利南部的牧民发现自己的羊很多都得了白内障,到处乱撞;河里的鱼同样视力受损,眼睛成了灰色;草原上的野兔好多都成了瞎子,据说可以直接走过去拎住兔子的耳朵把它们逮走。

图:臭氧层阻拦紫外线示意图。

最要命的是海洋。有害的紫外线能够穿透30米深的海水,破坏海洋表层浮游生物的细胞核从而杀死它们。如果两极的臭氧层空洞向低纬度区域扩张,温带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将会被过量紫外线杀死四分之三(甚至到五分之四)。数量庞大的浮游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石,它们如果锐减,意味着海洋营养级金字塔的塔基被掏空,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将随之覆灭,重演一次泥盆纪生物大灭绝的悲剧。

图:浮游生物。

幸好幸好,这种恐怖的情况已经不大可能发生了——随着臭氧消耗物质(各种氟氯碳化物)的禁用,地球南北两极的臭氧层空洞正在逐年缩小。以南极为例,卫星数据显示,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历史最大值发生在2000年9月6日,面积达2990万平方公里。而2012年记录到的臭氧空洞本年最大值,发生在9月22日,面积为2120万平方公里,已缩小了41%,可喜可贺。那一年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平均面积最小值为1790万平方公里,这也是过去20年来第二小的数值。这对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生命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不列公式,不堆数据,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


纯野生科学家


或许是因为南极自己憋了个“自杀”的大招!

首先要庆幸,臭氧层空洞没有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因为臭氧层拦截的大量紫外线对生物有危害作用,如果紫外线直射地表,大量生物将会灭绝。

图:在如果不禁止生产氟利昂的情况下,NASA对臭氧层被消耗的预测

为什么目前臭氧层空洞只在极地发生?这跟极低的地理情况息息相关。

臭氧层的形成

太阳辐射

实际上,臭氧吸收紫外线的过程,也是臭氧的形成的过程。太阳辐射含有7%的波长从200nm~400nm间的紫外线。

臭氧形成与消失

大气层中含有大量的氧气分子,当太阳辐射进入到大气,小于240nm波长的紫外线会被氧气分子吸收,并光解出两个氧原子(2O),氧气原子又会和氧气分子(O2)结合生成臭氧分子(O3),不过剩余的200nm~310nm波长的紫外线又会被臭氧所吸收,从而分解成一个氧气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然后氧原子又会氧气分子继续结合成臭氧。

由此可见臭氧是一个非常临时的分子,它的生命不到一秒钟!臭氧是在光线照射到大气中时形成的,因此赤道被太阳直射自然可以形成更多的臭氧。因此,当到达两极的光越来越少时,即使没有“氟利昂”去消耗它,臭氧也会在两极变稀,。

定期空洞

阳光少

虽然人类释放对它有害的气体是长期存在的,但是如果你明白了臭氧与紫外线的关系,也就能明白臭氧层出现空洞为什么是定期的。

根据我们以往的空洞记录会发现,一般空洞发生在冬季快要转变为春季时。如果去过冰岛北部旅游的(在北极圈以内),都应该了解,在极地有部分地方冬天有极夜,也就是没有白天,这样的日子要持续半年左右,所以臭氧无法增加,极地其他地方的臭氧及时过来补充,整体就会被摊薄。

极地平流层云(PSC)

当平均温度非常低,阳光减弱,高温频率低的时候,大量水汽会在平流层会形成冰云,极地具备这样的条件。在冬天,极地被大陆吹来的强大的圆形风所围绕,会形成极地涡旋,使极地形成隔离。隔离可阻止其他地方空气进出极地平流层,无法形成热交换。

在冬季,极地的平流层拥有形成平流层云的条件,外围的空气又无法进入进行平衡,所以冬天的极地很容易形成极地平流层云(PSC)。

图:南极上空的极地平流层云(PSC)

PSC存在于平流层的下部与臭氧层接轨,更是阻碍了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同时由于温度低,PSC还有个外号叫做长寿冰云,其中会形成大量的冰晶,冰晶是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容器。

氯化物

一般情况下臭氧会被一些游离基催化分解形成氧。主要的游离基一部分为大自然的产物,一部分为氯原子和溴原子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主要以氯氟烃(CFC)为主。

平流层中氯原子的来源,15%+3%为自然产生,其他为人为造成。

正常情况下氯氟烃(CFC)是一种非常惰性的分子,所以它可以在整个对流层扩散而不会退化。一旦到达平流层就可以地球“任我游”,迅速在全球传播。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可以分解CFC,形成反应性氯物和溴化物,它们都是臭氧的杀手。

当反应性氯物不断地在平流层溜达,又最终来到极地遇到冰晶时,冰晶会吸收并浓缩空气中的反应性氯,这简直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增援、憋大招的过程。

当春天快要到来,太阳回来,温度逐渐升高,云中的冰融化,憋了很久又一顿浓缩的反应性物质被释放出来,就会如同“冲击波”一样开始大规模分解与它接壤的臭氧层,形成氧气。

本身极地就经历了少阳冬天的稀薄臭氧层,在这般摧毁下臭氧浓度迅速下降,而低纬度地区的臭氧混合缓慢,无法快速填充稀薄区域中的臭氧,于是极地的臭氧层就会达到“空洞”的阈值。但这实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洞”,只是在平流层下方的臭氧被破坏,在平流层上方并没有受到影响,但相对下方的陆地来说,上方的臭氧减少了50%以上,无法大量过滤紫外线。

臭氧层空洞恢复

一般情况下臭氧空洞属于大自然的自然运转,人类是无能为力的,不过通过上文我们也可以知道臭氧层需要紫外线,需要破除冰云,所以当春季来临,阳光普照,万物复苏,冰云融合,破坏物释放掉,就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臭氧的生成,臭氧层很快就能得以恢复。随着人类对CFC的管制,虽然臭氧层空洞还会形成,但空洞的恢复的时间与速度逐步提前了。


趣谈科学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轴是南北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气体向赤道运动,臭氧密度大,向赤道运动更为激烈,所以南北极臭氧层就稀薄了,甚至出现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