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車市沒有報復性消費 | 燕說車市

隨著疫情的緩解,復工復產走入正軌,車市也在逐漸回暖。近日,多地政府也擬出臺相關刺激政策,那麼車市會迎來報復性消費嗎?

據全國乘聯會的統計數據,4月前兩週(1~12日)的乘用車市場零售總體回升相對較快。前兩週日均零售2.77萬輛,同比降幅已經收窄至12%。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從恢復進度看,需求爆發式增長的現象還不突出,目前逐周快速提升的銷量同比表現還是平穩。儘管政府擬出臺車市刺激政策,部分城市政策實際落地生效,但政策啟動期效果一般不是很突出,而等到政策退出前的末班車效果才明顯。

為拉動汽車消費,目前相關部門及20個省份出臺了各有側重的扶持政策,這些專門針對汽車消費出臺的政策,會帶來諸多利好,但具體效果短期內還不好判定。總的來看,政策非常重要,但汽車消費不完全靠政策拉動,還和宏觀經濟緊密相關,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情況,如果他們收入能夠穩定增加,就有助於支撐汽車市場發展。

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認為,報復性消費的規模和力度不會很大。報復性消費的主體,是那些消費能力在疫情中沒有受到損失,只是因為隔離和4S店未復工等外在原因,而達不成消費的人群。

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談到疫情對於車市消費的影響,一是國內運輸業、旅遊業、餐飲業、零售業、製造業等多行業受疫情影響,從業人員的收入受影響導致汽車消費能力受損。其次,隨著疫情在歐美的暴發,我國外向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降明顯。隨著海外疫情的加劇,外向型出口企業又面臨3個月到半年的停工,員工收入下降,也將影響汽車消費。

“中汽協預計二季度中國汽車市場會有較大復甦,但難以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許海東表示,下半年汽車行業銷售水平有望恢復或超過去年同期,但仍將受到海外疫情防控進展的不確定因素影響。

除了宏觀經濟決定,中國汽車保有量也是車市消費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很多人會用2003年“非典”之後消費市場的爆發來預測當下車市,但一個非常明顯的數據是,2003年國內汽車的千人保有量僅為18.44輛,但到了2019年,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我國汽車的千人保有量已經達到了173輛,而在北京、蘇州、上海等一線和東部發達地區,比如蘇州,千人保有量在2018年已經超過了350輛。在當下城市限購以及道路交通條件下,汽車保有量不可能出現無休止的上漲。

其次,從政策層面看,雖然多地出臺了促進汽車消費政策,但這一政策並沒有觸及地方政府防控汽車總量無休止增長的底線,比如北京的穩定汽車消費政策,更多的是支持和鼓勵換購,以及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而非簡單的拉動消費。而在汽車牌照等資源緊缺的情況下,消費爆發的可能性並不大。

那麼不確定性之下,車市的增長點將會集中在哪些方面?新能源迎來利好是業內的共識。

從目前來看,包括北京、廣州等多地政府推出的穩定汽車消費的政策,都提到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支持,這無疑將在一定程度上拉動市場消費。另外,特斯拉的口碑效應,新基建的加速,尤其是充電網絡的加速佈局,有利於新能源汽車的普及。

與此同時,業內認為,雖然車市可能出現負增長,但消費升級的趨勢不會改變。一方面緣於豪華車價格的下探,過去幾年間,重點消費品類,特別是中國豪華車滲透率從2013年5%上升到2018年12.4%,2019年,國內豪華車市場銷量突破了220萬輛。另一方面,相對於普通的消費者,中產階層以及豪華車的消費者抗風險打擊的能力相對更強。比如此前別克提供的數據,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別克此前推出的豪華mpv車型GL8 Avenir艾維亞的預訂數據中,售價接近53萬元的4座版竟然佔據了最大的份額。另外從3月份的車市銷量數據可見,今年3月份國內車企整體下滑40%的零售比,豪華市場零售同比僅下滑20%,明顯要優於整體市場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