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打不垮娃哈哈?四年過去,宗慶後“真香”了

要麼不做,要麼多做。

上週五,宗慶後去了一趟央視,回來之後,娃哈哈就在各大媒體平臺刷屏了。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這場與央視財經主持人陳偉鴻的對話中,宗老闆大體先概括今年疫情對公司造成的負面影響——2月虧損1個億;之後立馬迴歸到“整體向好”的主旋律:3月份產能和銷售恢復80%,4月至今銷售額同比增長31%,預計6月底能挽回全部損失。

一次抖出這麼多“乾貨”,在宗老闆接受採訪的生涯中還真是屈指可數。

“真香定律”再次上演

這個春節,快消行業,尤其是食品飲料企業大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哇哈哈作為快消圈“地面部隊”的霸主,在抵禦風險、穩定軍心這塊兒,還真拿捏得死死的。

不過,相比於宗老闆公佈的內部數據,業內明顯更關心他發言的後半段內容:娃哈哈首次宣佈將自建電商平臺——你沒有聽錯,和絕大多數快消企業開店賣貨不同,娃哈哈是要“自建平臺”。

據宗慶後介紹,他不是要打造一個電商平臺,而是一下打造四個:保健品電商平臺(娃哈哈微商)、食品飲料電商平臺(傳統B2B,或許有B2C)、跨境電商平臺(跨境B2C業務),以及”哈寶遊樂園”——一個給年輕人溝通、交流、宣傳產品的平臺(初步推斷類似於小紅書APP)。

今年3月下旬到4月初,娃哈哈就斥資超過2億元分別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和“宏振跨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為後面的食品、飲料互聯網銷售,貨物進出口等業務開了“綠燈”。當時業內無動於衷,如今這才後知後覺。

圖片來源:天眼查

在高調披露四個電商平臺計劃後,宗老闆特意強調:“我不反對電商,但我反對燒錢、買流量。”

“我不反對電商。”這大概是對馬雲說的。

2016年,馬雲在央視的一檔節目裡提出了關於電商的“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概念,宗慶後聽罷表示,“除了新技術靠譜以外,其他都是胡說八道"。此後宗慶後又認為電商低價傾銷容易打亂市場,實體經濟才是王道。

一開始,宗慶後對電商的排斥帶著極度自信的味道。當年說馬雲胡說八道的同時,他還說過“電商再強大,也擊不垮娃哈哈的聯銷體”。經過多年的深耕,娃哈哈在線下有將近10000家經銷商、幾十萬家批發商,以及超過300萬個零售終端,號稱“有小賣部的地方,就能看到娃哈哈”。

在娃哈哈看來,“聯銷體”模式十分靠譜。它最大的優勢在於,產品上市之初,信息傳播和產品鋪開的速度非常快,分銷面廣、分銷渠道深入,所以我們不管是在北上廣的連鎖超市,還是在最偏遠山村的小賣部,都能買到娃哈哈營養液,這也是它成為廣大90後童年記憶的重要原因。

宗老闆“又上頭了”?

不過“聯銷體”同樣存在弊端,要保證聯銷體的穩固,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就是對各級利潤的保證,這意味著產品的利潤需要高到足夠保證各級聯銷體的利潤之時,聯銷體的優勢才能充分顯現,可一旦這個條件沒有被滿足,或者說聯銷體失去了共同目標,那就無法起到正面效果,輕者大家散夥,重者體系崩塌。

哇哈哈的發展同樣遵循這一原則,當市場情況好的時候,就顯得非常強勢。反之,掌控力會逐漸變弱,不可控環節增加,信息傳播速度慢,致使生意成本增加利潤下降。

要解決這些問題,扁平化的電商恰恰就是良藥,所以即使強如娃哈哈,也只能做出“妥協”。宗老闆的說法,大概是給自己找個臺階下。不過後半句依然硬氣,“反對燒錢、買流量。”這是向B2B和B2C平臺們喊話——娃哈哈家大業大,流量的事兒我自己搞定,不靠你們。

宗老闆還表示,為了(在不買流量的前提下)做好這個可能在6.18正式上線的電商平臺,娃哈哈將在杭州啟動一個電商大廈,還要再招個幾千人。

眾所周知,包括各大電商平臺在內的流量費用早已今非昔比,流量貴的問題也幾乎成了所有電商經營者的痛點。尤其在天貓、淘寶上,如今的流量價格已經沒有未開墾的地了,到處都是水漲船高的競爭。因此,這樣的做法合情合理。

據知情人士透露,10%-40%是電商行業的平均流量成本,而消費品這一塊,流量推廣的費用大概能佔到整體成交額的10-20%。不過也有人擔心,流量入口的問題娃哈哈怎麼解決?難道讓消費者主動去娃哈哈的平臺上註冊、登陸、消費嗎?

“宗老闆‘又上頭了’。”一位娃哈哈前員工如此說道。

微商事業一地雞毛

為什麼要說“又”字?因為哇哈哈此前吃虧、上過當。

娃哈哈最早“觸電”的產品是在2018年,彼時,公司推出了多款奶制產品,主要走微商渠道。由於完全不知道社交電商怎麼玩兒,娃哈哈便只負責品牌及生產,而將業內公認的成功要素——“渠道”交由IP合作方運作。

如此結果便是,一群代理商跑出來哭訴自己“被騙”了。

這群“受騙”的代理商聲稱,娃哈哈很多當初承諾過的政策都沒有執行到位,特別是棄用了此前推出的城市代理—大區代理的模式,轉用會員—VIP—經理—總裁的模式,還準備開闢線下渠道,售賣的天眼晶睛產品甚至比線上產品的價格低。

娃哈哈隨即做出解釋:“創新代理模式,各級代理商的銷售更加透明,原來所謂的大代理商就不能為了沖銷量向低級別的代理商壓貨了,觸及很多傳統代理商不合理的利益,所以這些代理商才想出了‘維權’的辦法。”

從這件事上就能看出娃哈哈對於微商渠道經驗不足,品牌合作方手下出現了多個團隊同時運營,政策多變的問題,這導致大量產品最終被積壓到代理商手上,而並非由消費者購買。

至此,微商事業一地雞毛。娃哈哈痛定思痛,成立了一家名為“杭州娃哈哈鉅和”的子公司,法人為宗鉅量;公司與拼多多合作銷售單價1元左右的常溫乳酸菌產品“呦呦君”。據知情人士透露,呦呦君在拼多多平臺上的銷售情況相當不錯,僅官方店就賣出30餘萬件藍瓶呦呦君。

圖片來源:網店截圖

“少SKU、高單量、短爆發的拼多多模式,通過主打抽紙的‘拼工廠’們已經證明了其確實可行。另一方面,娃哈哈是最早和拼多多建立官方合作關係的傳統快消企業,和拼多多初期的很多’雜牌’乳酸菌比起來,娃哈哈品牌背書更強大,價格也相仿,自然吸引了很大流量。”行業專家表示。

從“抵制”到“妥協”

從未有人質疑進軍電商的諸多優勢,但如今的問題在於,70多歲的宗老闆親自掛帥上陣,這次的步子,是不是邁得大了些?

對娃哈哈而言,一切的改變,都源於迫不得已。

“盛極必衰”已經是條鐵律,這在娃哈哈的營業額方面多次得到驗證。2014年達到最高峰後,娃哈哈的營業額並沒能繼續增長,而是開始走“下坡路”。

2014年~2017年,娃哈哈的營業額分別為720億元、494億元、529億元和456億元,2017年比2013年縮水了300億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娃哈哈此前堅守傳統模式,不願去適應電商新潮流。另一方面,娃哈哈原來獨霸的市場出現了許多新產品。走進各大超市,娃哈哈兒童飲品和礦泉水依然暢銷,但其他品牌的與娃哈哈同類型的飲料也是層出不窮,人們的選擇愈加多元化,娃哈哈的固有市場受到了不小的衝擊與擠壓。

在傳統渠道日漸萎縮、線下紅利逐步消失的背景之下,娃哈哈不得不考慮做出改變。2018年娃哈哈推出炫彩營養快線、AD鈣奶味月餅、哈哈粽等多種新產品,並且基於動漫人物《天眼》的主角形象推出了名為“天眼晶睛發酵乳”的保健飲料。

與以往不同的是,該產品採用微商銷售的模式,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2018年娃哈哈年營收額重新增長,達到468.9億元,與娃哈哈銷售模式的轉變有著莫大的關聯。

可在初嘗甜頭之後,宗老闆仍保留著最後的“倔強”,他曾公開表示:“天眼晶睛發酵乳“依靠微商並不意味著擁抱電商,傳統的“聯銷體”模式依然是娃哈哈的主力。

好在到了今天,宗慶後終於不再“固執”,娃哈哈也順應了潮流,正式“擁抱”了電商。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娃哈哈此舉都是明智之選。尤其是在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傳統零售企業轉戰線上,鋪設渠道,尋找新的突破點,娃哈哈也希望如此。走到今天這步,明白了電商的重要性,娃哈哈為此卻付出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之後的道路是否好走?這將是對平臺的考驗。

綜合自:最極客、快消、綜藝圈新勢力

作者:乒乓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