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趋向中立观点会不会好点?

廖栩


说得好听点,你提倡中庸之道。直别的说,你在对人处事上,如果有两种意见,你就保持中立,或者模凌两可;如果两人不合,你就两边讨好。

这种处事态度叫作圆滑。圆滑的人不容易得罪人,而且表面上给人好的印象,所以人缘很好。如果这一套用到官场,便能左右逢源,得到领导的信任和提拔。

但我却不能这样认为,我认为作人应正直,要能分清是非黑白,既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站在错误的一边。

如果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对有矛盾的双方,可积极调解双方消除矛盾,解决问题达到双方和解。在大事大非问题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面前,如果要我投票或决策,我一定不会苟同错误的观点,坚持正确的立场。

人不能唯唯诺诺庸庸碌碌的过一辈子,要直着腰板作一个正直无私有担当的人。


岁月66195553


中立者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就是你好我好他也好,大家都好。这种人在做人处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首先中立者一般不会树敌,有很多人和他往来,这些人也可以说算是他的朋友,但称不上知心。因为别人都有立场,一般都会树敌,而他和谁就说得来,玩得起。谁也不会把知心话说给他,以免他告诉别人。

其次是中立者不会有大的作为,但也不会有大的风险。因为无论在政府或是企业,凡是撑权着都要有自己的一搬人马,而他却不属于任何一搬,所以任何一搬撑权也不会重用他。当然任何一搬撑权也不会为难他,因为他对撑权者构不成任何威胁,又何必为难他。

第三,中立者在两种势力力量相等时,有时可能会被立为傀儡头头。比如在某个企业有甲乙两股势力,力量不差上下,如用甲势力的人员当头,乙势力不干;而用乙势力的人员当头,甲势力不干。最后只有把中立者拉出来做头。以后谁的势力强,中立者就听谁的。


王留成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在生活中多趋向中立观点是历练所得成熟的表现,因为生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古时候孔子就提出过“中庸之道”,也就是中立。
1、《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基础)。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绪,不让情绪失控,让情绪在一个合理的度里变化),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2、《易经》里所讲物极必反,也阐述了偏向两级的危害,处事需要中庸之道:六十四卦里坐到九五或六五的位置就要适可而止了,若再往上走就会物极必反如,乾卦上九爻爻辞:亢龙有悔历史上很多帝王皆因走上上爻坤卦上六爻爻辞:龙战于野实例年羹尧,走了上六爻,“只听将令,不听君令”雍正帝听了能不杀之吗?导致雍正必杀之,而郑和走到六五便适可而止了中庸的状态,无心中无喜怒哀乐!
以上可以看出不为外事所叨饶,保持祥和中立,即是天下最高明的生活生存之道。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15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9f8fffd36e9c4dd4b3313c33374c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