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兴趣不明确,填志愿可以直接选择大类招生的专业吗?要注意什么?

最爱高考678


孩子兴趣不明确,填报任何志愿都可能是个大坑!

填报高考志愿,社会上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分数优先,一种是兴趣优先。这两种主张好像各说各有理,作为家有高考生的家长,你倾向于哪一种呢?

我是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有着多年高考志愿填报和学业生涯规划的经验,因此,我一贯主张是:志愿填报,兴趣优先!分数是报考志愿的前提条件,在保证不浪费分数的前提下,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适合自己潜能的专业,才是理性而科学的选择。

在很多场合,我跟高三的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许多同学在高中的三年学习中,似乎只想着如何考出一个好分数,除此之外,只有一个模糊的目标——考上个大学,如果再具体点,就是能上一个一本大学,至于什么样的大学、哪种专业专业适合自己,就说不清了。以至于到了高考之后填报志愿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报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对于考上大学之后所选的专业要学习什么课程,将来毕业后这个专业的从业方向等都是稀里糊涂。因此,与其上了大学对所学的专业后悔,与其等毕业后就了业然后在不喜欢的行业里受煎熬,倒不如早了解一点生涯规划的知识,未雨绸缪。有的学生家长可能感觉现在来学这些东西,自己在时间上不从容,短时间也找不出孩子的职业兴趣方向,这里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借力,让专业的人帮助你做专业的事。话就说到这里啦,以免涉嫌。


天使传说


越来越多的大学实行大类招生,985/211更为普遍,优缺点各是什么?有没有坑?



现在许多大学都开始使用大类招生的模式,特别是985、211更为普遍。所谓的大类招生就是把几个相近的专业或者某个学院下面的专业打包,变成一个专业类进行招生,你在填报志愿时,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比如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新闻传播类、法学类、化学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等等……

大一一年,大家上的都是基础课,很多是大一结束后上大二的时候开始分具体的专业方向,也有早一些或晚一些的。 那这样到底好还是不好呢?大类里面都是自己想学的专业吗?有不喜欢的专业怎么办呢?


先说说优点:

把专业选择推迟了,降低了因为当时对具体专业发展方向不了解,而选择失误的几率,减少盲目性,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对学科具体方向的喜好等等,你之前对某些专业不太了解,但是经过一年思考后,你清楚每个专业方向了。


那对于我们来说有没有什么缺点?

了解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就一定能读到么?不一定,为什么呢?大学的大类招生,很多时候会把专业进行打包,把冷门和热门的专业放在一起打包。因为很多的家长和同学都知道自主学习,对专业了解程度也越来越深,这样就导致大学的很多冷门的专业不好招生,或者说不好招高分生源,为了不降低自己学校的整体分数层级,能有效的遏制,学校的分数突然分数下滑的可能性,因为这个类别里是有好专业就是能往上拉分。


比如这个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组成工商管理类,

这样你想学会计,就只能报这个大类。



比如这个学校金融学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想学金融学怎么办?想学会计学怎么办?那你就得报这个大类,这样一来其余专业不就也能招到生了么!


再比如这个学校,土木类,把土木工程和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打包在一起,想学土木工程的也智能报这个类别。


再比如这个学校,法学很多人想读,那就和法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都放在一起,这样冷门专业也就能招生了。


对于学校来说,他能保证分数,保证层级,保证生源的质量,但对于我们来说想读到自己想学的专业,就只能大一努力努力在努力的学。


绝大多数学校不是你想学哪个专业就学哪个专业,是按照,大一或着大二的总排名,谁在前面谁先选,一个学生说自己是前10%进入的某211大学,到最后大学一没学好,最后没学到自己想学的专业。排名靠前的同学可以在大类中有权先选择专业,到了排名后面的学生,实际上就没有选择的机会,剩下哪个专业就要去读哪个。可以说排名太靠后,你就只能去读冷门专业了。

这样一来,其实大一的时候压力会比较大,要是大一一开小差,没有高中老师那样严厉的督促情况下,很容易就将自己陷于不利的境地了。但是对于分数相对低一些进入到大类里面的学生,这也是你的一次机会,像有些学校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可能达到30多分,那如果好好的努力,即便高考差了30多分,在分专业的时候你也能追回来,所以好好学习吧,同学们,大学不是终点,是一次自我提升,自我管理的机会,是一次危机,但是有危就有机,机会就是留给大学非常努力的孩子的,你要不要好好把握呢?


高考规划李蕊丞老师


近几年,高校招生按学科大类招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类招生逐渐成为志愿填报中的热词,热归热,但到底什么是大类招生可能很多家长并不清楚,这种招生模式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填报的时候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什么是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全称是按学科大类招生,又称大平台招生、通识教育,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同院系或不同院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①按学科招生,一般是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

这种招生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它包含的专业的学科有相同或相近的特征,特点,合并在一起进行招生。这也是高校中比较多的一种大类招生模式,括号中会注明详细专业 ,比如:中山大学,哲学类(哲学,逻辑学);四川大学,金融学类(金融学,金融工程)

②按院系招生

如:法学院,按法学类;新闻与传播学院,按新闻与传播类

还有一部分院系会分几个大类来进行招生。

③试验班,基地班

如:理科试验班,工科试验班,这个试验班中会包括相应的专业,比如:东南大学-工科试验班(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等)。

④通识教育

新生入校后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不分文理进行通识教育,所学课程都是一样的,学生主要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待大二或者大三再进行分专业,这种模式下,学生更多的是接受综合素质教育。比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都有采用这种模式。

大类招生和专业招生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在于:大类招生是先上大学,再选专业;专业招生是先确定专业,再对专业进行学习。具体的我们看看四大区别:

大类招生的优势

①推迟专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

我们说专业有那么多,我们的孩子包括家长对专业肯定是不能够深入的了解,填报的时候很多都是盲目的有的呢就是跟风,那么实行大类招生就可以避免这种盲目填报,我们填报大类,进入大学以后通过专业类的通识教育和基础学习,对专业能够进一步的了解,真正的认识到这个专业,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专业方向。之前我们也会听说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会申请转专业,那么就是因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个专业所以申请转专业,但是要知道申请转专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么大类招生就避免了这样的事情发生。

②增加录取机会,缓减学生压力

为学生扩大了专业选择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录取机会。

如果是按专业招生,那我们都知道填报志愿的时候一般都是可以填报6个专业志愿,这就限制了考生的专业选择,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建筑学,同时呢也喜欢电子信息类,也对计算机类感兴趣,但是呢由于填报志愿数有限,就不得不舍弃一些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专业。那么大类招生,一个大类中就包含了几个专业,这样考生如果填报6个大类的话,就相当于是选择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专业,考生的选择范围就大大的增加了。

③大类招生多一个选择机会

为不了解大学专业设置的高考考生及其家长提供了一个先了解后选择的机会,使考生能够先进入大学学习基础课程,后根据专业兴趣、个人特长以及对专业的了解等选择合适的专业,再进行专业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培养。

大类招生的劣势

①好专业和烂专业打包招生,或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打包招生,容易滥竽充数。

②大类招生人数较多,但专业分流能否分到最喜欢的专业,存在不确定性,分流时会综合成绩等各种因素,竞争非常激烈。

③分流时,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政策,自主进行分流,而不是全国统一的标准,所以在这方面一定要了解清楚,不然就可能会掉进陷阱。

④大类招生很有可能最后出现的情景会是热门专业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冷门专业都是相对成绩差的学生,加剧了“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填报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大类招生确实有很多优势,但也有不少陷进,所以也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要选择大类填报,考生还是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填报时也是有很多注意事项的。

①了解大类包含的内容

→ 了解大类是属于哪一个学科,家长朋友和考生可以上优志愿查看,一共有12门学科,那么你想要填报的这个大类是属于哪一个学科的,这学都是了解。

→ 大类包含哪些专业,是不是包含你想要的专业,我们说这个大类值不值得填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其中包含了哪些专业,如果其中包含的专业大部分都是你想要的那就值得填报,如果极少数有你喜欢的,那就要慎重考虑一下了。

→ 大类名称相同,但不同院校包含专业有可能不同,而且包含的专业数量也会有差异,比如:同样是电子信息类

还一种情况是同一个院校有相同名称的专业大类,但包括的具体专业不同,比如: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山东省的招生计划中就有3个电子信息类,

而且每个省份的招生计划也会不同,具体要以本省当年招生计划为准。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看清目标院校的大类所包含的专业中是否有自己的意向专业。

不仅如此,还有些大类里面可能会有不太好的或者冷门的专业也一起打包在里面,所以当你要选择一个大类的时候就一定要看清楚这个大类中到底包含了哪些专业,也是需要仔细查看和分析的,避免掉进“打包招生”或‘“换马甲”的陷进里。

②了解分流政策

→ 首先要了解分流的时间,院校的分流时间都有所不同,甚至同一所大学不同大类,可能也会不同。

→ 其次要了解分流选专业的因素

有的院校会根据学生的意愿,大部分院校会结合学生成绩,综合能力,专业需求等各种因素。

一般大类所包含的专业之间也有“冷”“热”之分,为了避免学生扎堆某个专业而导致不均衡,高校的分流方式一般都是结合多种因素考虑的,也就是所谓的双向选择,意思是说一方面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专业方向等来选择专业,另一方面呢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成绩,综合能力等综合因素来进行分流。一般来说,在专业分流的前半年时,学校会对专业近几年的就业信息、拥有的教学资源等进行分析,再对学生专业分流意向、各专业未来几年的就业状况等进行预测。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学院、老师以及学生本人的多方资源整合使学生分流到合适的专业。所以分流前所学课程的成绩以及综合表现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那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还是要认真学习的,成绩好肯定有选择的机会,而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可能就没有选择权了。

哪些学生更适合选择大类招生呢?

1. 如果对专业不是很了解,没有方向的,那可以选择填报大类,进入大学以后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深入了解在去做出选择;

2. 有专业方向,但是对几个专业都感兴趣的,可以选择大类填报,进入大学以后再选择最喜欢或者说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3. 需要考研的或者有计划深造的学生更值得去选择大类招生,因为选择大类招生进入大学以后把学科基础打的非常牢固,加上深入了解专业后对考研的方向更加明确,这对将来考研深造是很有帮助的,而相对于有非常明确的专业方向而且大学毕业后就要面对就业的孩子来说,选择专业招生更为合适,从大一开始就可以进行具体专业素养的培育,接触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甚至可以跟随导师进行科研方面的学习,这对学生的发展或者将来的就业都是更有利的。

无论是专业招生还是大类招生,考生在大学完成学业后将以具体的专业毕业,所以考生还是要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

总之,对大部分考生和家长来说,大类招生给了诸多盲目填报志愿的考生一次难得的纠错机会,是完全值得提倡的。但能否抓住这个机会,还得看入学以后学生本人是否够努力。即便如此,在填报志愿之前,也需要认真研究和了解目标院校的 “大类招生” 政策细节,分析其中的风险,避免掉进“ 打包招生”、“换马甲”的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