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韓長孺列傳》之韓安國(二)

之後的韓安國則是在武帝朝任職。當時武安侯田蚡任朝中太尉,韓安國用金錢賄賂田蚡,田蚡在王太后面前說了韓安國的好話,武帝也聽說過他的賢能,先是封以北地都尉的官職,就是北地郡的軍事長官。閩越和南越兩個小國家相互打架時,韓安國被派領兵幫助南越。建元六年時(前135年),武安侯被封為丞相時,韓安國則成為御史大夫。

面對匈奴來和親的問題,有大臣表示不願意和親,而是要趁機攻擊匈奴。韓安國主張和親,理由是打仗勞民傷財,損傷軍隊戰鬥力。韓安國的建議得到多數大臣的贊同,漢和匈奴和親。

而僅到第二年,有大臣就建議趁著漢匈剛剛和親建立的信任襲擊匈奴。在這次襲擊戰中,韓安國是護軍將軍,負責節制、協調各路兵馬,各個將軍都歸護軍將軍管理。但在實際作戰中,韓安國似乎不見了蹤影。這很能說明一個問題韓安國不擅長帶兵打仗。

韓安國任職御史大夫一職四年有餘,丞相田蚡死了,韓安國代行丞相事宜,眼看有望升為丞相,誰知又不小心從車上掉下來摔斷腿了,還挺嚴重,只能在家休養。這個事故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最終結果就是韓安國沒有當上丞相。武帝任命其為中尉,仍是武官,一年多後,調任衛尉,還是武官。

公元前128年左右,匈奴大舉侵犯邊境,進入雁門關,殺死擄掠數千人,衛青率軍出擊匈奴。當時衛尉韓安國被封為材官將軍,屯守在漁陽。韓安國抓到匈奴俘虜,這些俘虜說匈奴大軍已經離開了。韓安國就向武帝上書,說既然匈奴都走了,現在又正是農忙時節,應該暫時解散屯集的軍隊讓將士們回家務農。

誰知一個多月後,匈奴又大肆入侵上谷、漁陽等地。韓安國率領的部隊僅剩下七百多人,出去和匈奴打了一架,輸了,只能退守拒不出戰。匈奴擄掠千餘人和牲畜就離開了。武帝聽了很生氣,派遣官員把韓安國責罵一通,就又把他派往更東邊的駐地,屯軍右北平,因為當時有匈奴俘虜說匈奴大部隊準備進攻東方。

這就很奇怪,韓安國輸掉和匈奴的戰爭,武帝本應該再派遣其他將領前去,卻又讓韓安國前去,莫非是想讓他戴罪立功?無奈,韓安國確實不是帶兵打仗的料,本來就因為沒能擊退匈奴而心懷愧疚,現在又被髮配往更東的地方,武帝更不看重自己,韓安國鬱鬱不樂,幾個月之後就吐血死去了。

司馬遷描寫的韓安國是個性格複雜的人。“智足以當世取合,而出於忠厚焉”,就是說這個人情商高,善於應付,能左右逢源,但卻不奸猾,相反讓人覺得很善良忠厚。他自己雖然貪贓行賄,但也向朝廷舉薦了很多賢良之士,比如壺遂,當時的天文學、曆法學家。只是這個善於在朝堂之上逞口舌之辯的人被用錯了地方,面對喜歡開疆拓土、窮兵黷武的武帝,韓安國只能以晚年命運坎坷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