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到底有几个永乐帝?

A童木的微托邦


应该是四位:1永乐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 2五代南汉时农民起义领袖张遇贤的年号永乐(公元942年-943年) 3十六国时期前凉恒王张重华的年号永乐(公元346年-353年) 4北宋时期浙江农民起义军首领方腊的年号(公元1120年-1121年)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号“永乐”。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率军打败北元,声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政策。朱棣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朱棣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延续洪武政策。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南海地区的经营。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同时,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但其五征蒙古、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举措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明世宗时期,改庙号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长子朱高炽。

张遇贤(?-943),五代时期粤赣农民起义首领。一作张茂贤。循州博罗人。初为县吏。942年,被推为首领,起义反抗南汉统治。攻克循州,自称中天大国王,改元永乐。起义军皆穿红衣,称“赤军”。次年往南唐虔州,据白云洞为根据地。后被南唐击败,被俘遇害。

张重华(327―353年),字泰临,一作字太林,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前凉第四位国君,凉文王张骏第二子。

宽善端重,沉毅少言。建兴三十四年(346年),张骏去世后,正式继位,自领太尉、护羌校尉、凉州牧,封西平郡公,假凉王,年号永乐。重用贤臣谢艾,抵抗后赵和前秦的进攻。

永乐八年(353年),去世,谥号桓公,葬于显陵。其兄张祚称帝后,追谥桓王,庙号世宗。

方腊(约1074年-1121年10月6日),又名方十三、方世腊,睦州青溪县(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一说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首领。

雇工出身(一说家有漆园)。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睦州帮源发动起义。因花石纲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

宣和三年(1121年)夏,方腊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受伤被俘,同年秋被杀。


学习路上123


明成祖朱棣功绩

明成祖朱棣 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年号永乐,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侄子建文帝皇位,在位期间,发展经济,先后六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以及五次亲征蒙古,编纂《永乐大典》,以及疏通运河,创造了永乐盛世。

政绩:在政治方面,清除藩王,排除异己,上设置监察机构,如复设明太祖时期的锦衣卫,以及设置东厂。同时刷新吏治,设置内阁统辖六部,在军事方面,注重北疆,北部边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造,向北亲征蒙古,向南征安南,巩固了明朝大一统。同时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因而大力发展军屯和盐商则中制度,以此减轻百姓负担。

总结

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是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君主,也是汉人天子中唯一亲自远征游牧民族的第一人,因而在历史上只有一位永乐帝。


甲申易枢


历史上真正称为永乐帝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明成祖朱棣。他出生于应天(今南京),为朱元璋第四子,通过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朱允文,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称为“永乐大帝”。 朱棣早年封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他在位时,改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派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缔造永乐盛世。1424年驾崩,庙号太宗,后明世宗改上庙号为成祖。

但是中国历史上还有三个以永乐作为年号的政权,由于时间太短,不能称为永乐帝,分别为:

1、张遇贤 永乐(942年7月-943年10月,或作长乐)是五代农民起义领袖张遇贤的年号,共计2年。

2、张重华 永乐(346年-353年)是十六国时期前凉桓王张重华的年号。

3、方腊 永乐(1120年11月-1121年4月)是北宋时期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方腊的年号,共计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