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感觉很多人做不好短视频?

农村李九哥


就像西瓜视频,我是影视领域的,因为自己没有电脑,所以一直学习用手机剪辑制作,差不多已经一个多月收入的话也就十几块,申请了一次原创也失败了。然后最近发布的作品都显示跟其他作者作品相似,但是这是我自己辛苦制作的视频。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讲,可能是一直使用手机的原因,但是日常总要奔波,手机制作比较方便,为什么一定是要电脑?还有就是现在做短视频的太多推荐却很少,只能靠粉丝阅读和观看获取收益,所以好像粉丝成了核心。

所以没有恒心的人是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继续创作,有的人就是放弃了远有的工作,心想能在自媒体短视频有所收获,可是结果事与愿违,所以很多人会选择放弃吧,就算是在坚持,可能作品也会很枯燥乏味,大不如前。所以不管怎么样,还是坚持下去,总会看到成绩吧。


剪一段影


大家好,我是星星影视,虽然现在做短视频的人非常多,但是短视频依然在高速发展期,只是现在开始做短视频,思维方式和成本,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但现在短视频的质量也是一直在降,主要原因还是:

(1)创作者的数量多了,优质内容的竞争大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不可避免。

(2)很多人都发现短视频市场现在存在的潜力,更多不专业的人也想分一杯粥,开始在别的平台搬运,剪辑的视频没有新意.

(3)很对作者自身的阅片量不够,对电影情节的解析不够,导致剪辑出多余片段,让观众是去信心


万能的飞猪



有一个即将准备从事新媒体的同学对我说,抖音火了,

可是自己不会短视频制作,没有赶上这个风口,感觉自己又错过了好几个亿。

所以现在要不要去学习短视频制作?

我的答案是,不要!

因为热点真的和你没关系。

几年前,微信公众号刚火的时候,大家都在做,总共有几千万个公众号在运营。到了2017年11月,月活的公众账号仅仅只有350万个。

说几个做公众号做的很好的人:咪蒙是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部的首席编辑,王左中右是记者、朝日新闻的编辑,六神磊磊是新华社的记者,张佳玮读中学的时候就得了新概念作文比赛的二等奖,入江之鲸也是新概念作文比赛的得奖的选手。

KnowYourself背后的编辑团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

现在,抖音火了,并不是说你比别人早一个月下载使用抖音app你就能成为大V。

抖音上跳舞火起来的小姐姐,是舞蹈学院毕业的。

无脸男是魔术师出身。

抖音上有一个很有名的动画小和尚,不用查我也知道,这背后是一个专业的编剧和动画制作团队。

2014年的时候整个移动互联网刚起来,大家都在搞O2O,然后做了好多app,那个时候UI设计师真的是一个急缺的岗位,我有一个朋友,当时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和我说要去学UI设计,我劝他说,不要说你没学过素描,就是别的小孩在作业本上画小人儿你都没画过,你学哪门子设计?

他不听……

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一败涂地……

后来据他说,他的同学中最后学的好的找到了好工作的,基本上都是平面设计出身或者以前学过美术画过画的。其他没基础的大多做了炮灰。

最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也很火,顺带就带火了python,知乎上有个教人python的挺有名的人叫黄哥,有次他收到了一个人的咨询说是想要学python,

黄哥一问那人的情况,30多岁,高中学历,之前一直在工厂里面上班的,想要学python去做人工智能。

笑了,黄哥算是有良心的,劝那个人赶紧洗洗睡,醒来好继续搬砖。

(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关注了黄哥,这个故事是黄哥自己说的)

真正的大佬转型都很快,而且是不会受限于平台的。

我工作中遇到的第一个老板是做SEO出身的,并对包括双微在内等整个网络营销都有一定研究,后来自己出来做线下娱乐,因为之前积累了大量的营销经验,所以他的公司做的很好。我也有幸成为他的手下。

有一个做理财话题的内容输出者,我最开始知道她的时候她是在百度传课上面分享自己的免费课程(现在很少听到这个平台了对吧)。其实她在做百度传课之前,就已经写了很久的豆瓣,后来微信公众号火了,她又把自己的理财公众号做成了大号,现在又成了知乎的大V。

如果她要玩抖音,以她现在积累的理财知识,相关领域的话题敏感度和粉丝基础,成为抖音大V也是分分钟的事儿,就看她是否愿意去做了。

总结一下,转型成功的案例,在转型之前一定是有所积累,而转型失败的案例,都是在没有积累的情况下盲目的转型。这也是一种精要主义。

作为一个立志从事新媒体内容运营的人,

如果你:

写东西总是卡壳,没有灵感,成文困难,脑海中缺乏素材和选题,

在文章中很难把一个故事讲的生动。

那么还是先把文字功底练好,然后再去做短视频也不迟,或者分享总结讲故事的技巧。

因为虽然说从文字变为了视频,但是讲故事的能力是核心能力这是没有变的。

做好了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属于你的机会总会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