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在基辅战役失利后,斯大林向丘吉尔借兵,丘吉尔为什么没有答应?

岛主说事


在一九四一年,纳粹德国入侵苏联,正是看中苏联把部队朝欧洲方向前置布置,原本巴巴罗莎计划进攻苏联,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苏联地域过于广袤,交通情况落后,而德国当时的野战补给车辆不足,一直担心后期后勤补给跟不上,对苏战役会被缠住,陷入战争泥潭。结果发现苏联把大部分军队前置,觉得有机会在苏联西部就彻底歼灭苏联主力部队,完全可以在后期大幅降低后勤压力,遂展开了巴巴罗莎计划。基辅战役结束以后,德国军队确实已经打通苏联前置军队的战略纵深,从理论上讲,也确实已经初步完成战前对苏联军队主力的纸面歼灭,到德军顿兵莫斯科城下,苏联战前主力部队已经基本丧失,而远东地区的军队一个是来不及回援,另一个从数量和质量上也根本不及原向欧洲方向部署的军队,后来苏德战场真正的主力是苏联的影子部队,这时也真的只是纸面上的影子部队。



最关键的是苏联战场情报系统永远是一塌糊涂的混乱与扯淡,坐镇中枢的钢铁同志在一片混乱的前方信息中根本理不出头绪,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走上了一直催英美尽快开辟第二战场的外交主旋律战场。钢铁同志是军人,这时向英国要求支援25~30个师,用咱们中国的话说就是这时钢铁同志枪法已经跟他们军队的情报系统一样完全乱了!老天,英国这时候是什么情况?前面敦刻尔克那点残兵败将都像宝一样往回抢,那有能力腾出二、三十个师跑到苏联来支援盟友?!

这不是丘吉尔这种老牌殖民帝国头目一贯仇视新生的苏联红色政权,而是臣妾真的做不到啊!普通人可能不了解二、三十个师是什么概念,这时英国正发疯一样想尽办法朝英伦三岛抢运物资,运输吨位无比珍贵,为了保护这些运输吨位,还不惜用加勒比海上英属岛屿向美国交换了二十条老旧驱逐舰,以对付德国的海上狼群绞杀战术,然而二战时一个英国师,不考虑海上安全问题,人员装备的运输,保守点说,两条美国自由轮还是要的,这时候喊英国拿出那么些运输吨位出来,拉那么多部队支援苏联,英国要是做的到的话,那么这时的世界格局绝不是德国在围殴英伦三岛,而因该是英国在殴打德国。这种要求,你喊丘胖子如何答应钢铁同志,只能装没看见,而钢铁同志这边,等头脑清醒过来后,也再不提这件事情,同样说明他清楚这个要求以及超出漫天开价的范围了。

二战打到苏德基辅战役结束,是大家都彻底撕破脸皮上场,完全毫无顾忌的大打出手,这时各方考虑的,都是不惜任何资源,都有争夺最后的胜利,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浪费资源,同时也是从这一刻开始,现代战争告诉德国、英国、法国,像他们这样子体量的国家,实际上已经失去争霸世界的资格,未来的世界,是属于像苏联一样,在损失上百个师以后,照样可以爆发出几百个师的国家,才有资格主导世界。


李三万的三万里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个方面是斯大林为什么要借兵?一个方面是丘吉尔为什么不借?

首先回答斯大林为什么要借兵?

1941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以后,仅用7天时间就占领了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1个月就占领了莫斯科西部重镇斯摩棱斯克,本来,巴巴罗萨计划是准备要进攻莫斯科的,但希特勒看到南方集团军群已经将苏军西南方面军近80万主力逼退到基辅方向,形成了一个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对德军非常有利,希特勒马上改变战斗部署,将中央集团军群装甲主力和第2集团军迅速南下支援围攻基辅。

此时,朱可夫曾提出放弃基辅以保存80万精锐力量,但遭到斯大林训斥并撤了他的职。最终,基辅战役,苏军6个集团军几乎被全歼,66万人被俘,仅有少部分部队突围。此战以后,斯大林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紧急调集83个师到莫斯科防御,但这80万人仅有25个师是齐装满员,其它的都是缺枪少弹,兵力还不满编。

斯大林一方面要担心莫斯科的安危,一方面还要依靠打赢莫斯科战役来赢得英美盟军的支援,所以,他向丘吉尔写信,希望能派出25到30个师的远征军前来救急。

其次,丘吉尔为什么没有答应呢?

开辟第二战场,实际上不光斯大林希望,英军和丘吉尔同样希望美国登陆欧洲。但丘吉尔与斯大林还不一样,苏军希望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是减轻东线的压力,而丘吉尔是希望美国登陆欧洲帮英国解决难题。对于丘吉尔来说,既盼望美军登陆又害怕美军登陆后抢了英军的地位。这也是丘吉尔迟迟没有开辟第二战场的所在。

当斯大林在基辅战役失利后请求英国出兵帮忙时,丘吉尔肯定不会帮这个忙的。一方面,苏德战争爆发前,英军已经跟德军交上了火,还不是一个战场,在北非在英伦三岛,英军与德军的作战一直在持续;另外,英军远征军还在南亚与日军在作战,所以,英军自己的兵力都不够,怎么可能出兵帮苏联呢?

但丘吉尔心里也清楚,这也许是斯大林的试探,因此,丘吉尔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也是使了不少力。虽然1944年6月6日,盟军才正式登陆诺曼底,第二战场正式开辟。但前期英军还是做了一些试探性工作,42年和43年都进行了两次小规模的登陆。

所以说,斯大林借兵这个招也是很有意思,一方面检验了丘吉尔的对苏联态度,一方面也达到了请求英美帮助的目的。既然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都发声明增援苏联,既然出不了兵,起码物资方面能帮上忙吧。最终,在莫斯科战役时,英美的物资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岛主说事


对于斯大林的这个请求核心在于苏联想知道英国如何给予苏联真正的帮助。

在丘吉尔的回忆录中对此事有描写,1941年9月15日丘吉尔接到斯大林的一封电报,电报中写道“。。。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开辟第二战场是改善局势的最根本方法。你在来电中再次强调目前不可能开辟第二战场。作为回答,我只能重申,没有第二战场,只会有利于我们共同敌人的图谋。

。。。如果说,据他们想象,目前不可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或许还可以找到另一种给予苏联以积极的军事援助的办法?

据我看,英国可以无需冒任何风险派遣25-30个师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登陆,或者取道伊朗运往苏联南部地区,这样苏美军队就可以在苏联国土上建立军事合作。。。”

9月17日,丘吉尔回电斯大林,对于这个问题避而不谈,只是写道非常重视波斯湾到里海通路,会加强军事合作等等。

10月6日他给斯大林的电报中告知会加强军事援助,10月份会有3批物资运出,共有480辆坦克和493架飞机等

10月25日他复电英国驻苏联大使,认为斯大林的这个建议属于异想天开。认为之前在1940年用了8个月时间才将10个师运到法国,而目前缺乏船只且有德国潜艇活动,这么多部队运不了。如果苏联在伊朗的5个师需要替换,可以考虑,但同样作用有限。

对于苏联来说,要求开辟“第二战场”,希望英国在一定时间(1941年内)、一定地区(“靠近德国生命攸关的中心地方” ),进行一个有一定规模(至少能从东线吸引30-40个德国师)、能产生特定战略效果(造成敌人两线作战的困境)的军事行动。无论从其当时的迫切需要,还是从反法西斯全局看,苏联的要求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当时英国出于种种考虑,只表示要尽力援苏,继续空袭德军,对于开辟“第二战场”问题根本不予考虑。

丘吉尔之所以不肯答应斯大林借兵,因为从英国方面讲,它对苏方在二战爆发前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波战争后苏方又奉行亲法西斯的中立政策及其一直进行的反西方宣传耿耿于怀。

实际上,当时苏德战场的形势决定了英国最大的疑虑是担心苏联抵抗不住德军的强大攻势而同德国单独媾和,然后希特勒将战争机器重新转向英国。丘吉尔为首的多数军政领导出自英国利益考虑,坚决支持援苏抗德,但又认为苏联终将失败。因此在1941年英国除向苏提供道义支持、物质援助外,基本上是在等待、观望。这些主张都是以对苏军力量估计不足作为根据的。后来战局的发展证明,英国人的这种估计是错误的,虽然并非毫无根据。

综上所述,1941年英苏战时同盟关系并没有相互信任的基础,两国很难在“第二战场”如此重大的战略问题上取得协调一致,英国也就不会轻易答应苏联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