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史记.夏本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的王朝

夏禹治水


夏朝的第一位国君是夏禹,夏禹本名文命,他的父亲叫鲧(gǔn),鲧的父亲是颛顼帝,所以禹是黄帝的玄孙。


帝尧在位的时候,任命鲧治理洪水。鲧花了九年时间,收效甚微。尧统治的后期,任命舜为自己的继承人,代行政事。舜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鲧治理洪水没有功效,便将鲧流放到羽山,结果鲧就死在了那里。


尧死后,舜任命鲧的儿子禹治理洪水。禹感伤于自己的父亲治水未成而受到惩处,就宵衣旰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居住在外面十三年,经过自己的家门口也不进去休息,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夏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同时还划分了五服,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夏禹治水


因为治水有功,舜向上天举荐禹做自己的继承人。十七年后舜病逝,禹代行政事。三年丧期结束后,禹辞让天子位于舜的儿子商均,自己居住在阳城。


然后熟悉的一幕又出现了,四方诸侯都来朝见禹而不去朝见舜的儿子商均。禹于是便登上天子位,接受诸侯的朝拜,国号叫做夏,姓姒。


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


准确地说,禅让制演变为王位世袭制始于夏启而不是夏禹,禹登上天子位的时候起初是举荐他的好战(ji)友皋陶为继承人的,但是皋陶没有继位便去世了,于是禹又推举益为自己的继承人。


等到禹在会稽逝世后,天下便交给了益来管理。三年丧期结束后,益照例学舜和禹辞让天子之位给禹的儿子启,避居在箕山等着诸侯们来请他登临帝位。哪知左等右等就是没人来请他。益很是疑惑不解。


夏启


原来益辅佐禹的时间较短,天下人都不信服他,而禹的儿子启却很贤能,天下人对他都很认可。益本想假意推辞一番却翻了车,白白地将到手的天子之位又送了出去。


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


启帝死后,儿子太康帝即位。太康帝沉溺享乐不理国政,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不是射日的那个)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太康失国让夏朝的统治中断约40余年。相死后,他的儿子少康从小聪明过人,长大后在其姻亲部族有虞氏和老臣靡的帮助和扶持下,苦心经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关心百姓疾苦,与部下一起耕耘、狩猎、习武,深受部下的拥戴。他还把那些流亡在外的夏朝官吏以及被寒浞赶出家园的夏族人召集、收拢在自己麾下,加以组织和训练,建立了一支精锐的复国大军。之后灭有穷氏,重新称帝,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地位。少康主政后,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史称“少康中兴”。


王朝的陨落


少康帝死后,王位经过十几代的传承传到了履癸帝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夏桀。


夏朝自从孔甲在位的时候诸侯就不来朝拜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进取,骄奢淫逸。

夏朝帝王

汤于是起兵统帅诸侯,讨伐夏桀。夏桀兵败奔逃到鸣条,失败后被放逐以后死去。汤便在四方诸侯的拥戴下登上天子之位,并分封了土地给夏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