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利用空闲、五一假期送外卖,是应该同情?还是应该声讨?

刘原四川师者情怀


【体验与思考】观点——不需要同情,也不应该声讨

同情是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产生的关怀、理解的情感反应。老师利用空闲送外卖,是以合法的劳动获得合法的收益,是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并不能说老师是苦难的不幸的,所以同情称不上。

声讨更没理由。老师上班的时间,教书育人,奉献青春,不因教师清贫而弃之,无怨无悔坚持三尺讲台,反而因业余时间获得合法的劳动报酬被声讨,这不合理,也不合法。何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人们所认可的道德标准,老师为经营好家庭而努力,何错之有?

所以,老师利用业余时间送外卖,称不上同情,也不该声讨。


体验与思考


  若不影响正常教学,大家就不要声讨教师送外卖。我生活在农村,约二十年前,乡村教师工资很低,难养家糊口。即使那点微薄的工资,还经常不能按时兑现,有时半年多都拿不到一分钱工资。

  为了生存,当时许多教师从事第二产业,多从事畜牧业为主。有的在家养鸡,有的在家种田,有的甚至利用暑假、到建筑工地做小工等等。记得一年炎热的夏天,邻村中年男教师,嫌家门口农资太贵,骑自行车,顶着酷暑,到邻县去买,不幸遇交通事故身亡。

  相对以前,现在教师工资已有大幅度提高,基本能维持生活。但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师工资总体上还不尽人意。有的教师,尤其是中年教师,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不得不从事第二产业,如送外卖。送外卖,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风里来雨里去,如果经济富裕,教师不会去送外卖。若遇到客户是学生,难免有些尴尬。所以大家不应该声讨送外卖的教师。是否值得同情?无法建议,这完全是由个人的情感决定。

  现在社会上,不少人仇视教师群体,批评他们利用家教,开补习班,挣了许多钱。成了最先富起来的人。通过教师送外卖,可能得出,这样批评教师是很片面。利用家教,开补习班挣钱的老师,是极少数。想一想,那个送外卖的教师,假若花点心思,给学生补课,挣的钱不会比送外卖少。

 最后结论,若不影响正常教学,教师送外卖不该被声讨。教师利用假期送外卖,挣点外快,解决生活之忧,上课可以轻装上阵。否则因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心情焦虑,反而会影响教学。

 


爱跳舞的书


不用同情,也不用声讨。生而为人,有为人的权利。生活是另人的事情,该怎么做,由别人自己来决定,同情和声讨那都不是别人自己做的,而是除他以外的人强行添加的标签。

如果我们去掉“教师”这个职业标签,一个上班族利用空闲、五一假期送外卖,是应该同情?还是应该声讨?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会说吃饱了撑的,别人空闲时间挣点钱怎么了?休息时间还不能自由支配了?甚至大部分的人会对这个人表示欣赏和称赞,觉得这个人努力又上进,没有浪费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分来挣钱创造价值。

那为什么当把这个人换成了“中学教师”以后,以上的所有都不存在了呢?反而是各种不平衡出现了?

有人会说,老师的休息时间是用来休息的,如果休息不好,怎么能教好书?休息不好会影响平时的工作。那一般的上班族难道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吗?如果没休息好,平时的上班不会受影响吗?那怎么到了老师这里,要求就格外地严格了呢?

老师们是傻吗?他们不会控制自己的工作强度吗?如果休息时占用他们过多的精力难道他们不会适当的减少一些让自己适应地更好吗?

新闻中的中学教师自己也说了,并不是为了什么挣钱,而是因为平时运动比较少,有一些老年的慢性病,利用休息时间送一送外卖当做锻炼,增加一定的活动量,增强一下身体体质,并不在乎挣多少钱。

教师,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教书是教书本上的知识点,这个部分是他们在学校里面进行的,而育人,是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师利用空余时间送一下外卖,身体力行地向学生们实践了“职业不分贵,每一个劳动人民都值得尊敬”这一点,还有什么方式比这个更好的吗?

惑,并不只是书上那点知识的惑,还有很多的惑,授业,是为了教学生们怎么生活,而这个老师,不正是在做这一件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