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围攻“北京”,皇帝却差点“送命”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东西宽约600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约120,000平方公里。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自秦汉以来,此地区自古为汉族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战略要地,历朝皆派有重兵驻守。后晋皇帝石敬瑭(原为后唐河东节度使)于936年反后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扶植其建立后晋,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后晋时期


先前说到北宋太平兴国4年(979)宋太宗亲征北汉,平定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长达七十多年的五代十国就此结束,中原再次统一。正当宋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等待论功行赏时,宋太宗突然下令要继续移兵北上准备攻打辽国,试图收复被割让已久的幽云十六州。


北宋时期


当宋太宗提出要出兵辽国收复幽云,军中又出现了两派的声音。

以殿前都虞候崔翰为代表的一派极力赞成。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崔翰上奏:"此一事不容再举,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时不可失也"。也就是这件事不能再等下一次,宋军刚刚平定北汉,要趁这势如破竹的气势马上收复幽燕,甚是容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其他史料中还记载了一个文臣赵昌言的奏表:"自此取幽州,犹热鏊(ào)翻饼耳。"幽燕地区没有北汉的缓冲地带后,就像一张热鏊上的饼,不用费劲,随便的就可以翻动。

另一派显然是不赞成,但是基本选择无声抗议。然也有一位武将站出来反对并提出了两条反对的理由:

征伐燕云是一个临时决策,先前无任何物资准备,这不同于征伐北汉。

刚刚拿下北汉不久,攻打太原城的时候兵丁将领都是身心俱疲,现在都正等着论功行赏。如果马上又出征辽国而不先奖赏,那么将士内心不愿、不满恐会哗变。

(提出这两条理由的是呼延赞,这个人在后来的历史演义《杨家将》、《呼家将》中比较有名。)其实他说的很有道理,军人的升官发财都是通过战争后的奖赏,现在不先奖赏就罢了还不给休整,且目前大宋的军队都是后周的军队难恐会产生哗变。

虽然崔翰、赵昌言说的也有道理,但是因为宋太宗没有提前的规划,没有一个整体的战略,宋军根本就没有心理准备。当艰难的攻下太原后,预期是论功行赏、凯旋休整。仓促的战略目标转移让士卒丧气,所以这方面的优势也不复存在。唯一有优势的是,现在从太原开始发兵能少走几步路。

事实上赞同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诸将皆不愿行,然无敢言者。这也说明了太宗专制独裁的行事作风,他决定了的事情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当崔翰等一番言论后,宋太宗如同找到了知音,非常高兴,这件事就又这么定了。

太平兴国四年六月十三日(离征伐北汉后一个月左右),宋军从镇州(今河北石家庄)出发,正式北征。出征集合之时,到了约定时间,还有一些将士迟迟不到,以此表达不满。宋太宗大怒,准备以军法处置,后马步军都虞候赵延溥劝谏,现在外敌尚未歼灭却诛杀处置将士,以后谁还为陛下尽力,太宗才借机作罢。


进攻路线


宋太宗不按套路的出牌,突然对辽进攻使得辽国猝不及防之下,连连败北。所以,最初的进展出奇的顺利,出镇州出发,金台(今河北保定)—岐沟关(今河北易县)—涿州(今河北涿州),辽国城池接连扫平,几乎没有什么抵抗,直至打到幽州城下只用了十天时间。六月二十三号这天宋太宗也到了幽州城下,开始督促攻城。但一直到七月六日,幽州城仍没有攻下。结果,辽景宗派遣支援幽州的十万大军到了。宋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就在七月六日这天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高粱河之战。


高粱河之战

战役打响前奏,正在围攻幽州城的宋军突然受到了一股辽军的偷袭,(这股辽军就是当时去支援北汉时战败退回驻扎到幽州附近的得胜口、清河、沙河,现北京市昌平)。这批军队的存在,给幽州城内固守的士卒增添了信心,可惜太宗皇帝一心攻城,以为能够速战速决,并没有先消灭他们。傍晚,耶律休哥(契丹族。辽朝宗室大臣、军事家,多智谋,善料敌)带领的十万大军赶到,每人手持火把,已是夜幕降临的天空却犹如白昼。连续多日攻城的无果身心俱疲的宋军又见一片火光,如此情景不知来了多少人马,再也没有了气势。城内的辽军又乘机冲出城外,遭三股军队合围,其斗志彻底瓦解。结果宋军大败,丢盔弃甲,仓惶南逃,耶律休哥一直追杀三十余里,宋军被斩杀一万余人。《辽史-耶律休哥传》记载:"追杀三十余里,斩首万余级"。


两军交战


在宋代的史料中将高粱河之败都写的很隐晦,完全规避了宋军的失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只是记载太宗因多日攻城不下,将士疲惫、后勤跟不上,担心辽国的援军到来,所以整齐有序地班师回朝。事实上高粱河之战,大宋不仅是败,还是惨败。宋太宗在逃跑途中也身受重伤,差一点成了辽国的俘虏。结合宋代的《默记》和《辽史-景宗纪》此次战役的结局:宋太宗兵败幽州城下,只身逃脱,后有辽兵紧追,随行的侍从、服饰物器皆被抢夺杀尽。而且太宗腿上还中了两箭差点丧命,伤病年年复发。

那么为什么宋军会遭到如此的惨败?大致有四点原因:

1、 轻 敌

1、灭北汉的时候在石岭关伏击辽军,大胜。2、征辽前期节节胜利,麻痹了宋太宗,低估了辽国的实力。

2、 军纪不整

灭了北汉后,军队中带着北汉皇宫中的妃嫔又继续出征辽国(太宗挑拣过后,剩下的妃嫔赏赐了给一些将领,一些没有得到赏赐的军人直接在北汉抢夺民女做妓)。从主帅、将领到士兵,这里边有大量的随军女眷,导致士气不振。

3、 战术失误

1、 四面攻城(幽州城里其实都是老弱病残,三面围城的话城内守军有可能就开溜了)。2、想着速战速决,没有部署打援部队。3、没有安排后路的援军,以至于遭到合围后差点命丧幽州城下。

四、军心不稳

上面说到到集合出征时还有部队迟到,又不奖赏又不休整,军中应有不少人不愿意征辽。

大宋战败的后果:

1、 宋辽的友好关系被破坏

2、 后来辽国对大宋多次实行军事打击

3、 辽国加强了幽云的防御

4、 严重挫伤了大宋军队的士气

5、 宋太宗的威信丧失

宋太宗最初的意图是通过征伐幽州,建立自己的绝对威信,没想到事与愿违,既没有收复一城一池又让自己威信大跌。高梁河的惨败以及仓惶逃命使得从此不敢亲临前线,在之后的对辽作战中太宗常常"运筹于帷幄",导致后来将后周的精锐部队玩送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