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

隋师傅



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幸福和不幸的时刻。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庭,他们或许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麻烦,但他们也很可能在生活中还是能享受家人带来的快乐。


不知你想了解的是他们哪方面的情况?此外,是什么原因,让你对他们的生活有了这样的好奇呢?


心理咨询师明德


我的母亲就是双向情感障碍,她是从年轻的时候就间歇性的有一些症状,发作的时候,不想动,老想睡觉,不想吃东西,也去医院看过,他们给的答案也各不相同,也吃过药,住过院,因为当时也不算严重,而且是间歇性的,再加上家人也都不懂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一直也没有重视(应该早点重视起来)。后来大学毕业,从山东来到上海工作,而且在上海成家,她的病情好像加重了,严重的时候,她会打人,怀疑有人跟踪她,她自己跟我说也有想过自杀……当时,真的是很担心,在县城医院、市区医院都看过,但都没有根治,过一段时间,当碰到什么烦心事,她又会发作。直到2016年,第二次来上海诊断的时候,医生确诊说是双向情感障碍,(之前有说是癔症,有说是精神分裂,)并建议长期吃药治疗,所以从那时起,一直坚持吃药,先是在上海这边配药,后来是在老家当地拿药,应该说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这两年,尤其是这一年多来特别稳定,碰到什么急事也都能平静,我们过年回老家的时候也不焦躁了,可以说完全恢复正常吧,当然药还是一直吃着,虽然吃药有一定副作用,但还是希望巩固住以后再停药。

作为一个病人家属,想跟你分享几点个人的感受:

1、好好的理解病人

作为病患本人应该是很痛苦的,吃药、住院是其次,关键是他们内心的痛苦,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所以,做为家人一定要多多理解他,多跟他交流,多关心他,多鼓励他,多给他支持,多给他信心,这种支持与理解,对他战胜疾病很重要。

2、病人家属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我能体会到自己亲人生这种病的那种负面的感受,前几年的时候,我一想到母亲的病痛就想流泪,感到自责,还有一股莫名的消极,感觉像有股大石头压在心头。但是后来,我觉得自己不能这样,这样还是自己内心不接受母亲的病情,对于母亲,对于自己,对于家庭都不好。所以,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正视母亲的病情,不管它有多么顽固,去多多理解接受母亲,她的痛苦,她的苦痛。只有身边的人乐观起来,勇敢的面对疾病,病人自己才有信心去面对,而且得到支持,而这种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比医生和药物更有价值。

3、医生药物和心理疏导相结合

我个人感觉这个疾病的根本解决还是靠病人内在的心理成长,是要她自己在内心真的放下一些原来放不下的东西,接受一些原来接受不了的东西,唯有如此,这个病才有可能真正根治,所以,还是关键还是要打开病人的心锁。医生和药物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也要相信专业,相信科学,如果病人真的处于发作状态,处于危险状态,我们也必须对他进行干涉。药物的干涉,虽然不会让她根除病根,但可以先管住病人,先控制住病人,心理疏导必须是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如果她始终是狂躁的状态,什么疏导都不可能发生。

4、接受

接受病人,接受疾病,接受一切可能的现实,抱着一颗接受的心去面对,相信一定会好起来的。


体验式培训师罗云彬


首先是经济上大多比较困难,因为患者本身丧失劳动能力,而且还需要家属专门抽出至少一个人辞职护理和监护患者,其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再加上由于患者患病所带来的“病耻感”和周围人的歧视和白眼,家属面临着巨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

常常有家属对我们说:

“自己都快要崩溃了!”

我还经历过一个患者母亲因女儿久治不愈,屡次复发,不堪重负而最后以自杀了结自己生命的悲剧。

可见其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何其之大!

这就需要我们国家要在医保政策上向这些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予以倾斜和关照,增加其报销比例;

各级民政部门和残联机构也应进一步加大补助和救助力度,并力所能及地安排精神残疾患者的就业,以减轻其家庭负担;

各级精神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除给患者进行诊疗外,多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早在30年前就开始每周给家属做“健康讲座”,是我们业界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