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子喜提奧斯卡!願溫暖的家中再沒有孤單!

昨天,一部7分鐘的中國風短片《包寶寶》火了,它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


和包子爸一起迫不及待地看完之後,當我還沉浸在片子的感動中——

只聽包子爸慢悠悠地說,“這片子是在告訴我們,養兒子等於蒸包子,特別容易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嗎??”

當時,眼裡還噙著淚的我,噗嗤一下被逗樂了。

嗨,你看過日子,還真是找個神經大條的,比較容易快樂。


《包寶寶》講的是一個小包子一家的故事。

故事開頭,女主正在廚房裡熱火朝天地忙碌著:揉麵,擀皮兒,然後嫻熟地包出圓滾滾、外形漂亮的包子。

上籠,等候……一籠香噴噴的包子出鍋啦!、


而丈夫這時正坐在餐桌邊看電視,在女主的招呼下才轉過頭來吃飯。

可還沒吃兩分鐘,抬胳膊看了眼手錶,狼吞虎嚥了幾口,就拎起包趕著上班了。


忙活了一早晨,現在卻只能獨自吃早飯了。

女主顯然很失落。

她看著空空的屋子,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可是,當她以為這一天和以往所有的日子一樣,將要在孤單和煩悶中度過的時候,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塞進嘴裡的包子,突然發出了嬰兒一樣的啼哭聲。


女主被嚇了一大跳,然後趕緊把包子吐出來。


這時,她驚喜地發現,小包子居然“活”了!

不僅會哭會笑,還長出了手腳,站在籠屜裡,搖搖晃晃,就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嬰兒。


看著眼前這個白白胖胖,圓頭圓腦,呆萌呆萌的包子寶寶,女主的心頓時融化了。

她先是把他放在手心,滿眼溫柔地看著他;然後又把他寵溺地貼在自己臉頰,真是不知道該怎麼疼愛這個小可愛才好!


就這樣,女主把包子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並像所有的媽媽一樣,開始了對小包子無微不至的照顧。

小包子無聊了,媽媽就陪著他玩“轉圈圈”,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


小包子摔倒了,媽媽會心疼得驚慌失措。

直到把小包子裡裡外外上上下下渾身檢查一遍,才能放下懸著的心。


小包子餓了,媽媽更是會第一時間,把他最愛的包子餡喂到他的嘴裡;


媽媽還會給小包子量身高,記錄他成長的點點滴滴。

當時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真的是被暖化了!

一下子就想到自己給孩子們記錄身高時的心情,那種看到孩子們長高兩釐米,比中了彩票還要開心和激動的小幸福!


小包子成為了媽媽的小太陽和開心果,給媽媽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溫暖和快樂!

有時候,小包子會去陪媽媽買菜。

看到媽媽選到了新鮮的蔬菜,開心地鼓掌,為媽媽喝彩歡呼。


還會特別認真地陪媽媽打太極,有模有樣地模仿媽媽的動作。


漸漸的,在媽媽的悉心照料下,小包子長大了,戴上了小眼鏡,穿上了紅毛衣,成為了一個文質彬彬的帥小夥兒。


他不再喜歡陪媽媽買菜、打太極。

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愛好,希望有自己的朋友,做自己喜歡的事。

可有一次,當他正和其他男孩子踢足球踢得開心——

一個男孩子把球傳給了小包子,小包子腦袋向上一頂,便順利地把球接住並傳了回去。

這簡直太棒了!男孩子興奮地衝上來想和小包子擊掌慶祝!


可護寶心切的媽媽卻從旁邊突然竄出來,並來了一個倒地“飛鏟”。

這一腳,不僅踢走了小包子的足球,更踢走了小包子的朋友和歡樂。


媽媽自作主張的過度保護,讓小包子無法接受!

他生氣了!

非常非常生氣!就算母親拿美食來哄也無動於衷……


他開始和媽媽冷戰。

把門上貼上“禁入”,還故意很大聲摔冰箱門,前一秒還在房間裡和朋友打電話哈哈大笑;


後一秒就鐵青著臉,把試圖打探的媽媽關在門外……


媽媽很難過,她做了一桌豐盛的晚餐,以為能夠緩解和包子的僵局。


可沒想到,包子並不買賬!而是轉身就出門去和朋友兜風去了!


媽媽坐在餐桌前,伴著傷心的淚水,獨自吃完了那一桌菜餚!


這時,包子回來了。

不過他還帶了一個人,那就是他的未婚妻。


當這個金髮碧眼的女郎出現在眼前,晃著明晃晃的大鑽戒的時候,媽媽已經完全懵了。

她可能從沒有認真想過這一天會真的到來!

她的眼裡充滿了茫然、焦慮還有恐懼!


而當看到兒子拎著行李,準備和妻子一起搬出去住時,媽媽就像失去了最後一根稻草,情緒徹底失控了。

她不斷地責問兒子,似乎在說:

“你怎麼可以扔下媽媽?”

“你忘了媽媽是怎麼把你養大了嗎?”

“你真的捨得媽媽傷心嗎?”


她想了好多辦法留下包子,可無奈包子去意已決。


看著兒子如此決絕地想要逃離1,媽媽傷心至極。

在最後關頭,她“終於”一口吞下了一直那隻自己一直捧在手心的包子……


世界瞬間安靜下來!

而媽媽這時才回過神兒來,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但無力迴天的她,只能一邊懊悔一邊痛哭,哭聲越來越大。


畫面在這裡突然全部暗下來,讓人的心也跟著跌倒了谷底。

鏡頭一轉,媽媽從夢中驚醒——原來,這只是一個夢。

夢裡的包子是自己心愛的兒子,她當成掌中寶心頭肉,陪伴十幾年卻最後遠去的“寶寶”。

思念像潮水般湧來,她躺在床上默默地流著淚。


這時,房門突然開了。

她坐起身,擦了擦被淚水模糊了的眼睛,仔細看了看,門口站著一個人。


那是自己一直掛念的兒子。


雖然在夢裡想兒子想了千千萬萬遍,但是在看到兒子的那一個瞬間,她卻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了。於是她趕緊躺下,扭過身去。


兒子不知所措地站在門口。

這時,爸爸很給力地一把把兒子推進媽媽房間裡,並關上了房門。


兒子開開燈,默默地坐在媽媽的床邊,什麼都沒說,只是慢慢地從包裡拿出了那熟悉的粉色盒子。


媽媽終於還是忍不住別過頭來。

當她看到那個粉盒子——那是他們娘倆最愛吃的點心,一下子就明白了兒子的來意。

於是,她含著淚輕輕拽了拽兒子的衣服。

兒子看到媽媽坐起來了,緊緊地握住媽媽的手,笑了。


媽媽捏了捏兒子胖嘟嘟的臉,就像小時候那樣。


母子二人依偎床邊,吃著他們最愛的點心,淚水簌簌滑落。

這麼多年的心結,終於在這一刻有了鬆動!

兒子已經意識到:

原來,媽媽不是不愛自己,她只是愛錯了方式;

而自己也不是不愛媽媽,之所以想逃,只是渴望有一天可以被尊重、被當成完整獨立的人來對待!

而媽媽也終於明白了,兒子終究不是一隻包子,而是一個人啊~


故事的最後,給了我們一個happy ending。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包著包子。

兒子包的露餡兒了,媽媽一邊教他到底該怎麼包包子,一邊忍不住扭了一把他胖嘟嘟的臉。


看著那個在片中出現了好多次的捏臉動作,我的眼睛溼潤了!

所有的不解都是因為愛,而所有的和解也都是因為愛。


這個不到八分鐘的小片子,讓無數人看紅了眼睛。

有的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式家長的專制與親情綁架,有的人看到了給予孩子人格獨立與自由的重要性,而我卻從中看到了孤獨。

整個片子中,真的滿滿都是孤獨。

首先是為家庭、為兒女忙碌一生的母親。

媽媽從早晨一睜開眼睛就是獨自一人——

自己做飯,自己吃飯,自己買菜,自己帶孩子!

而丈夫呢,從頭到尾只在開頭和結尾出現過兩處!並且一直在看電視。

這是多少家庭的真實寫照啊!

從孩子出生後,媽媽們便開始了沒有節假日,7*24的精神緊繃,娃電鋸一樣的哭聲,毫無規律的睡眠,以及永遠處理不完的吃喝拉撒屎尿屁……

每一天都是固定的重複重複再重複,唯一的新鮮感就是娃出新狀況了:吐奶了,發燒了,咳嗽了,溼疹了,拉稀了....

而爸爸呢,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廁所刷手機!

沒有精神支撐的妻子們,只能把全部的愛和精力投注在孩子身上。

母親寵愛孩子,卻對孩子產生以來進而迷失自我。

但是當孩子長大,註定要離開我們去尋求更廣闊的世界。

所以,電影中,為什麼媽媽要吃掉孩子?

因為需要!

那個時候,除了做媽媽,她是真的已經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什麼了。

這是一種令人心酸的母愛,自私、無助又孤單!

其次,是幾乎沒有存在感的父親。

電影中,父親在缺席的同時,已經成為了這個家庭中可有可無的一個註腳。

即使是全家團圓的場景中,他也只能孤單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茫然地看著電視!

沒有人去爭奪他,更沒有人去關注他。

除非他生命寬廣而精彩,否則他在家庭中就是一個零。


當然,有些爸爸是因為自己家庭責任感的薄弱甚至缺失導致自己離家庭越來越遠的。這種屬於No zuo no die型,只希望能早日反省!

但也有一些爸爸是被動被孤立在家庭之外的:

我們都知道,媽媽在懷孕和哺乳期,因為激素分泌的原因,會更容易親近娃;而爸爸則是需要後天慢慢建立這種鏈接。

但悲哀的是,許多爸爸們剛嘗試上手帶娃,就因為一些小失誤被家人不停地嘮叨埋怨!

人都有畏難情緒,捱罵多了,便想著放棄了。

可感情都是處出來的,養個貓狗,也是養了才有感情,何況是娃呢,也必須是一點一滴日久才能見真情。

當爸爸們帶娃時間越來越少,娃也就越來越不願跟著爸爸,然後爸爸也就破罐子破摔,索性不管娃了,成為了一種惡性循環。

所以,在帶娃這件事情上,家人可能真的需要多給爸爸們一些機會和鼓勵。

比如該放手時就放手,週末把娃丟給老公,自己去和朋友看個電影,自己放鬆的時候,也給老公創造和孩子獨處的機會;

比如當老公和孩子玩的時候,給老公一些正反饋,告訴他“你看孩子多喜歡和你玩啊!”,“哇,有爸爸陪的孩子就是不一樣,笑容都比平時燦爛呢”……

人一旦體會到被需要的幸福,就只剩下勇往無前了。

孩子是夫妻倆一起生的,理應兩人一起養!

況且,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關係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

要知道,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註定與我們分離!枕邊那位才是陪伴我們最久的人!

最後再說說兒子。

雖然他一直享受著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但卻也是最孤獨的。

因為在那個家裡,沒有人理解他!

他喜歡足球,但母親卻每次都強制帶他離開;

他有了自己心愛的人,卻被母親一把推出門外;

他的決定但凡不合母親心意便要承受母親的淚水指控……

可母親忘記了,雖然他只是一個包子,但也有渴望有獨立自由的靈魂!

幸運的是,故事最後,媽媽認識到了錯誤,夢醒來後悔恨不已,接納了離開的孩子。

看到這裡,很是欣慰!

其實我們數以百萬計的家庭都是這樣在矛盾和調整中不斷走過來的,不是嗎?

人生就是在不斷調整和妥協中成行。這是我有了孩子之後才有的理解。所以,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何況,所有妥協和反省,也都是因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