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里的领导和员工,你们只是假装很努力

银行人员,永远不可能把工作做完的。互联网对这个行业的冲击,导致其深陷变革与发展两难的处境。互联网属性强加到这个行业,又使银行的服务和产品成了一个动态迭代的过程,无法清晰定义一个静态的版本。新的问题总是不断地涌现,每一个问题似乎都有必要立即解决,因此不存在把工作队列清空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人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完成了百分之几,或者百分之几十的工作,而是做完了哪几件重要的事情。一个聪明的员工,应该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且优先完成它们——经验告诉我们这是所有新员工都欠缺的技能。

而在银行里,对于年轻人,几乎没有人告诉他们该怎样工作;包括老员工,辛苦一整个职业生涯也没理解如何工作。因此,虽然大家很忙,但是却没有对本行的发展产生什么重大效果。这里你会问为什么不用“效益”呢?小编认为“效果”可以代表一种均衡的发展和持续性,而不是片面的追求盈利最大化,您细品~

上述这种每天应付事务性工作的人被称为“伪工作者”。这些人每天把自己搞得很忙,他们所做的工作可能也是单位里存在的工作,但是那些工作(也被称为伪工作)不产生什么效果。

只要看看我们身边的一切就能知道这一点:每天按时上报的营销业绩;支行每天无数次统计的指标完成进度;被下发了N次的相同邮件;改版了N次却依旧不流畅的APP。。。。。

在管理层的高压下,银行的员工每天也在认真上班,也会去努力完成任务,但就是会发现这个行业好难做,越来越看不到未来。这就是工作不产生效果的体现。

上述这种每天应付事务性工作的人被称为“伪工作者”。这些人每天把自己搞得很忙,他们所做的工作可能也是单位里存在的工作,但是那些工作(也被称为伪工作)不产生什么效果。
只要看看我们身边的一切就能知道这一点:每天按时上报的营销业绩;支行每天无数次统计的指标完成进度;被下发了N次的相同邮件;改版了N次却依旧不流畅的APP。。。。。

在管理层的高压下,银行的员工每天也在认真上班,也会去努力完成任务,但就是会发现这个行业好难做,越来越看不到未来。这就是工作不产生效果的体现。

怎么办呢?

首先,管理者要让员工站在“做啥能让本行均衡且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去工作。

这样,员工在做不完的工作中,才能动脑筋去寻找那些对本行最有帮助的事情去做,而不是简单应付派下来的工作,然后敷衍了事交差。

比如对公账户开户,如果认识到细致的询问及审核会对风控及后续账户使用带来便利时,大家绝不会随意登记信息和敷衍了事的签字盖章。

再比如基金销售,如果认识到在基金投研的深入能更好的为客户盈利增值进而维系和客户关系,那么绝不会为了完成指标忽悠客户胡乱配置基金。

话又说回来,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不可能对员工进行事无巨细的管理,因此员工的主动性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管理者要让员工明白,员工的积极工作(而不是消极完成任务),最大的受益方是他们自己。

这一点前提是领导者必须具有过硬的管理能力和技巧。单位里不免有员工对自己、对处境、周围人的态度、所给予的机会等等不满意的时候,这种时候,大部分人会消极对待工作,不自觉地成为一个不动脑筋的伪工作者。


甚至有小部分人,会表现出一种任劳任怨的态度,也不和上级争执,被动地从指派的工作中找一些容易的工作来做,而不是捡那些有影响力却比较难的工作去完成。

当领导问起来时,他们会讲自己在认真工作,工作量也看似很满。至于为什么很多重要的工作没有做,他们会推说是因为时间实在是不够。对于这样的人,一般管理者还真拿他们没有办法,在考评时只好让他及格。

但是这部分人实际上在坑自己,因为那些伪工作做得越多,个人进步就越慢,甚至能力还会倒退,慢慢的也就堕落了。

有些时候真的需要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我们所做的事情,就会发现,舍弃一些事情也未尝不可。

扯再远一点,其实很多的人在生活中,也是不断地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其实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

所以,每当你因总也干不完的工作而焦虑时,不妨试试先停下来,重新梳理一遍手边的工作:主动地站在对本单位业务帮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当处于工作永远做不完的处境时,把那些最重要的完成了。试试看,这样的你,工作状态会不会发生改变?



愿大家工作之余有时间感恩成长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