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朝为例,说说科举时代生员有哪些老师?其间有何话头和门道?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现代社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太多。一般情况下,学生所学的每门课程,都有独立教授的老师。所以,在现代社会当中,每个学生从小到大所遇到老师的数量,如果用不计其数来描述,似乎一点都不会觉得是在夸大其词。

教师是值得尊敬的职业,教师也是良心职业,这一点,在什么时候、什么国度,大约都是适用的。

但是,在教育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现代社会里,面对未来的发展,面对下一代的成长,我们还是不禁要审慎思索一下:

每个学生,一生会遇到这么多老师,试问:这么多的老师,真正当得起师范、师表这类词的,又有多少呢?

说到真实意义上的师范、师表,我想,大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或可当得起这两个词:

第一,其身严正,是正人君子一流人物;其举手投足、处事为人都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

第二,对学生道德信仰的教育方面,能够培养出学生谦谦君子、翩翩绅士的素养,使得学生在精神上健康、最好能够在精神上独立。

第三,教授学生应有的知识。

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才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师范、师表。

这样的条件,看起来,似乎有些苛刻;其实,仔细思考一下,并不见得就是刻意刁难。

既然,选择受人尊敬的职业,既然,选择了良心职业,那么,就要符合所选职业的各项要求。

说到这里,所有人,都可以回过头去望一望:

在您以往的人生之中,如果请您在教过您的老师之中,选出三位,让您发自内心深处地真情抒写并真诚感恩。

请问,您能不能凑足这三位人数?

请问,您能不能真实诚恳、不欺自心地完成这个任务?

撇开问题,就我浅见,我想,

我们能够深情记住并真诚感恩的老师,可能是这样的:

别人都觉得这个学生没出息、不长进、没前途;只有那个老师,认为这个学生会长进、会成人。

我们能够深情记住并真诚感恩的老师,可能是这样的:

在学生连自己是怎样的人都弄不清楚的时候,只有那个老师,发现了学生的长处,对其进行引导,使其有了前进的方向。

另外,也有一些学生,是受了老师的资助,才记住老师的。老师资助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老师最重要的是“培其才”,而“济其财”只在末端。

说完现代的状况,接下来,说一说科举时代的老师。

清人徐珂所编《清稗类钞·师友类》中的《师之类别》一节,对此有所描述。

话说,科举时代的老师,也很多,但是,比起现代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正因为是“小巫”,至少在数量上不那么多,所以,科举时代的老师,可以一一罗列来说。

一、受业师

生员追随其身边、接受学业,朝夕侍从受教的老师。

受业师有多重要?

《大清律例》竟有专项条款:

『律』311.00殴受业师

“凡殴受业师者,加凡人二等;死者,斩。[凡者,非徒指儒言,百工技艺,亦在内。儒师终身如一;其余学未成或易别业,则不坐;如学业已成,罪亦与儒并科。]”

也就是说:

凡是殴打受业师的,量刑时,要比一般的殴打罪加二等;

殴打受业师致死者,处于斩刑。

另外,其他行业的人殴打受业师,要看学成或未学成,或者中途有没有改投他师,然后,再论要不要加重罪行;

读书人只要是殴打受业师,无论学成与否、改投他师与否,全都罪加二等。

二、问业师

所谓问业师:

一是指生员偶尔拜访,请教学问的老师;

二是指生员通过书信来往,向其讨教知识的老师。

当然,所谓“问业”,也不完全限于请教;也可以是质问、论难、商榷。

三、受知师

所谓受知师,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生员在县、府、道参加考试时的主考官及阅卷的主要负责人;

2.生员在科举年份参加考试时,主考的学政;

3.生员被选为优贡或者拔贡时,主考的学政;

4.生员乡试、会试时的巡抚、主考官、房考;

房考,即明、清时乡会试时分房阅卷的考官。

5.生员朝考殿试时阅卷、读卷的各位大臣;

6.生员就读书院的山长、监院。

另,据刘禺生的《世载堂杂忆》载:

“士子中式者,称主考曰座师,称同考官曰房师,称其余考官曰受知师。”

由此记载可知,考试高中的生员,老师又有细分。

四、保举师

生员正式进入官场之后,才有保举师。

大多数情况下,所属官员为其长官所欣赏,或低阶官员被高阶官员所知遇,然后,长官或高阶官员出具奏疏,向朝廷保荐,希望借此来提升所属或低阶官员的层级、或者填补优渥的职缺。正因为这样,于是,才有保举师一说。

须知,保举师已经全然官场化。

经过保举之后,就小的方面来看,低阶官员会因为保举而衣食无忧;就大的方面看,低阶官员进阶之后,可能就有了膨胀个人欲望的广阔空间。

因此,官场上,很多人对保举师都是感激涕零的。有些人,恨不得把保举师当成亲爹来侍奉。因为做不了高官保举师的义子,无法入螟蛉之列,就只好用老师来称谓了。

就以上的这些老师来看,生员对老师的致敬中,最竭尽真诚、礼数周到的,是保举的受知师。这样的老师,首先认可并欣赏学生的才华、学识和为人,考试时将学生录取,又因为欣赏并认可,所以还会保举学生为朝廷效力。

这种保举的受知师,通俗来讲,就是将学生收进门、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就因为这样,吉祥时令、年节,学生都会拜望保举的受知师,而且,老师、老师的父母、老师的妻妾、老师的子女等,这些人婚丧嫁娶时,学生都会向保举的受知师送钱、送礼。老师也不需要见外,安然接受就是了。

当然,这种保举的受知师,和上文那种单纯升迁关系的保举师,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大多数时候,进入官场之后,一来是和受业师、问业师接触相对较少;二来是和受业师、问业师相隔遥远;所以,很多人对受业师、问业师就很疏远了。

还有一些人,进入官场之后,就会完全忘掉早先的受业师、问业师,对他们不闻不问、视之如路人。这种人,喜欢打交道、通问讯、馈财物的,基本都是可以让他们通达显贵的人;这种人,所交往的,都是声名显赫、可借力、可为自己声援的人。

五、拜门师

所谓拜门师,其实,也可以列在受知师之中。

这种老师,其实,所谓的学生最初原本也不认识他。所谓的学生也不会在意老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如何。即便是老师的辈行低于学生、年龄比学生小,所谓的学生都无所谓。所谓的学生注重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是高官显位,而且能够奥援自己、汲引自己。一般情况下,所谓的学生认准某人可以做自己的拜门师后,他就会请人介绍引见。然后,他会穿戴整齐、拿着丰厚的财物,前去拜谒,看见某人之后,他一定会磕头无数,口上不断地尊称着“老师、老师”。这样,他就会被录入人家的弟子名单了。

科举时代的老师,大体已经说完。

文末,再说说相关话题。

弟子在老师跟前对自己称谓,如果是书面表达时,一般都写“受业”两个字。

但是,弟子在老师跟前对自己称谓,如果是口头表达时,则会有一些差别:

1.对于受业师、问业师,自称为:学生。

2.对于受知师,自称为:门生。之所以自称门生,大约是因为弟子要列于门墙之外等候,才能谒见老师吧。一般情况下,受知师多为达官贵人,他们的公署、私邸,都会有看门人。看门人住的房子,叫做门房。弟子要去拜望老师,肯定要先到门房,等待看门人通报、被受知师传见之后,才敢面见老师。所以,谒见受知师,也被称之为拜门。拜门时,还要给看门人一些银两,叫做门包。据说,门包的分量一般是学生送给老师钱财的百分之十。

(全文结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清人徐珂所编《清稗类钞,师友类》中的《师之类别》一节,对此有所描述。

话说,科举时代的老师,也很多,但是,比起现代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正因为是小“小巫”至少在数量上不那么多,所以,科举时代的老师,可以一一罗列来说。

一,受业师

生员追随其身边,接受学业,朝夕待从受教的老师。

受业师有多重要?

《大清律例》竟有专项条款:

(律)311.00殴受业师

“凡殴受业师者,加凡人二等:死者,斩。凡者,非徒指儒言,百工技艺,亦在内。儒师终身如一,其余学未成或易别业,则不坐,如学业己成,罪亦与儒并科

也就是说:

凡是殴打受业师的,量刑时,要比一般的殴打罪加二等:

殴打受业师致死者,处于斩刑。

另外,其他行业的人殴打受业师,要看学成或未学成,或者中途有没有改投他师,然后,再论要不要加重行:

读书人只要是殴打受业师,无论学成与否,改投他师与否,全都罪加二等。

二,问业师

所谓问业师:

一是指生员偶尔拜访,请教学问的老师:

二是指生员通过书信来往,向其讨教知识的老师。

当然,所谓“问业”,也不完全限于请教:也可以是质问,论难,商榷。

三,受知师

所谓受知师,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生员在县,府,道,参加考试时的主考官及阅卷的主要负责人,

2生员在科举年份参加考试时,主考的学政:

3.生员被选为优贡,或者拔责时,主考的学政。

4.生员乡试,会试时的巡抚,主考官,房考。

房考,即明,清时乡会试时分房阅卷的考官。

5.生员朝考殿试时阅卷,读卷的各位大臣。

6.生员就读书院的山长,监院。

另,据刘禺生的《世载堂杂忆》载。

“士子中式者,称主考曰座师,称同考官曰房师,你其余考官日受知师。”

由此记载可知,考试高中的生员,老师又有细分。

四,保举师

生员正式进入官场之后,才有保举师。

大多数情况下,所属官员为其长官所欣赏或低阶官员被高阶官员所知遇,然后,长官或高阶官员出具奏疏,向朝廷保举,希望借此来提升所属或低阶官员的层级,或者填补优渥的职缺,正因为这样,于是,才有保举师一说。

须知,保举师己经全然官场化。

经过保举之后,就小的方面来看,低阶官员会因为保举而衣食无忧,就大的方面看,低价官员进阶之后,可能就有了膨胀个人欲望的广阔空间。

因此,官场上很多人对保举师都是感激涕零的,有些人,恨不得把保举师当成亲爹来侍奉。因为做了做不了高官保举师的义子,无法入螟蛉之列,就只好用老师来称谓了。

就以上的这些老师来看,生员对老师的致敬中,最竭尽真诚,礼数周到的,是保举的受知师。这样的老师首先认可并欣赏学生的才华,学识和为人,考试时将学生录取,又因为欣赏并认可,所以还会保举学生为朝廷效力。

这种保举的受知师,通俗来讲,就是将学生收进门,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就因为这样,吉祥时令,年节,学生都会拜望保举的受知师,而且,老师,老师的父母,老师的妻妾,老师的子女等,这些人婚丧嫁娶时,学生都会向保举的受知师送钱,送礼,老师也不需要见外,安然接受就是了。

当然,这种保举的受知师,和上文那种单纯升迁关系的保举师,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大多数时候,进入官场之后,一来世和受业师,问业师接触相对较少。二来是,和受业师问业师,相隔遥远,所以很多人对受业师问业师就很疏远了。

还有一些人,进入官场之后,就会完全忘掉早先的受业师,问业师,对他们不闻不问,视之如路人,这种人,喜欢打交道,通问讯,馈财物的,基本都是可以让他们通达显贵的人,这种人,所交往的,都是声名显赫,可借力,可为自己声援的人。

五,拜门师

所谓拜门师,其实,也可以列在受知师之中。

这种老师,其实,所谓的学生最初原本也不认识他,所谓的学生也不会在意老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如何。即便是老师的辈行低于学生,年龄比学生小,所谓的学生都无所谓,所谓的学生注重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是高官显位,而且能够奥援自己。汲引自己。一般情况下,所谓的学生认准某人可以做自己的拜门师后,他就会请人介绍引见,然后他会穿戴整齐,拿着丰厚的财物,前去拜谒,看见某人之后,他一定会磕头无数,口上不断的尊称着,老师,老师。这样,他就会被录入人家的弟子名单了。

科举时代的老师,大体己经说完。

结尾,再讲讲相关话题。

弟子在老师跟前对自己称谓,如果是书面表达时,一般写受业两个字。

但是,弟子在老师跟前对自己称谓,如果是口头表达时,则会有一些差别。!

1.对于受业师,问业师,自称为:学生。

2.对于受知师,自称为门生,之所以自称门生,大约是因为弟子要列于门墙之外等候,才能谒见老师吧。一般情况下,受知师多为达官贵人,他们的公署,私邸,都会有看门人。看门人住的房子,叫做门房。弟子要去拜望老师,肯定要先到门房,等待开门人通报被受知师传见之后才敢面见老师,所以,谒见受知师,也被称之为拜门,拜门时,还要给看门人一些银两叫做门包,据说,门包的分量一般是学生送给老师钱财的百分之十。








拍案再惊奇


古代科举制度是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与宗师形成私人依附关系;学子门生成为世族豪强地主的一种依附人口。入仕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又需官僚举荐,于是大批追求功名利禄之士纷纷投靠以儒学起家的官僚门下充当门生。门生投靠宗师举主者日多,对门阀大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充当门生,不仅要出财货,致赙赠,还要为主人奔走服役,甚至要为主人行不法之事。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 乡试,2 会试,3 殿试。

例如,曾国藩道光十二年(1832年)考取了秀才。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再如康熙年间,广东顺德有个百岁老人黄章,竟在曾孙的搀扶下,千里迢迢到京师会考,科考中舞弊成风,贿买、夹带、顶名、冒籍、枪替、传递等等诸种作弊手段五花八门甚是黑暗。

不过清朝牛人好像没有几个科举取得好成绩的。查了一下清朝状元居然没有认识的。看来清朝的科举制度不怎么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