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为什么国号不叫汉?

用户98047812536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422年在位)。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

刘裕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自隆安三年(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史家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称。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病逝,终年六十岁。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

作为汉朝皇族后代,刘裕没有叫汉而叫宋,因为;其一,刘姓之人建立的皇朝,大都是遵奉刘邦为先祖,自称复兴汉室,或者再建汉朝, 刘裕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是他是楚王刘交后裔,楚王刘交是刘邦的弟弟,所以说刘裕并非刘邦的正式子孙,不像刘秀刘备是正宗的刘邦后代,所以他对汉室复兴的念头比较淡薄;其二,刘裕被封宋王,很多皇朝的习惯就是王爵是什么封号,朝代就是什么封号,比如刘邦是汉中王,所以国号汉,曹丕是魏王,所以国号魏,司马炎是晋王,所以国号晋,刘裕是宋王,就国号为宋;其三 ,宋国其实是殷商遗族,原本是商人后代,在周朝灭商后将殷商后人封于此,而刘裕也是汉室遗族,晋国将前朝遗族的刘裕封为宋王不是很合适吗?而且刘裕看上去也是挺满意的。故刘裕定国号为宋。


刘文广


第一,刘裕不是刘邦的直系后裔。他是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虽然刘交和刘邦是亲兄弟,但刘交的后裔不是宗嗣。刘裕没有法理继承汉朝的法统。

即便刘裕要恢复老祖宗刘交的法统,他的国号也应该是“楚”才合理。

但很悲催的是,刘裕称帝前,已经有一个楚国了。即桓玄建立的“桓楚”政权。这个政权被刘裕所灭。

如果刘裕以“楚”为国号,那就太晦气了。谁会拿一个伪政权,而且还是被自己灭掉的伪政权的国号为自己的国号?

第二,两晋交替之际,已经有两个以“汉”为国号的政权了。

一是匈奴人建立的“匈奴汉”政权。

二是巴蜀氐人建立的“成汉”政权。

这两个政权的名声都不好,尤其是匈奴人在灭亡西晋期间,以“汉”为旗号,在北方各地烧杀劫掠。把“汉”旗搞得很臭,在北方人民心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如果刘裕以“汉”为国号。他不仅不会借此来收买人心,反而还会受这个国号的牵连。

也就是说。咱们现在的人觉得“汉”这个国号好威风,好大气。但当时的人不觉得,当时的人觉得“汉”旗很臭,王八蛋才打“汉”旗。

刘裕没有必要背负这个负资产。

第三,刘裕崛起之前,北魏已经建立。其统治者为了恶心东晋,抛出了一个“代汉者,当涂高之”的概念。

这个概念简单点说,就是北魏统治者承认曹魏的法统,以自己是曹魏第二自称。这等于是抹杀了东晋,否认了两晋的法统,宣称晋朝是伪政权。

同时,“代汉者,当涂高之”也隐含了汉朝已经是过去时。魏朝才是正在进行时。

如果刘裕以“汉”为国号。那么他这就是在自找晦气。很不吉利。这就好比隔壁老王给自己的儿子取名“王五是我的儿子”,如果你也姓王,你还会给儿子取名“王五”吗?

这么晦气的事,你肯定不会的。

第四。前面三点都还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一点。

刘裕能够咸鱼翻身,能够从一个底层人物爬到统治者的位置。是因为他从京口起兵开始就一直以“扶保晋室”为口号,招揽人心。

刘穆之、孟昶、刘毅、何无忌、檀凭之、王仲德、诸葛长民等人,凭什么拥戴刘裕?

一方面,是刘裕很有本事。

另一方面,是他们也忠于晋朝。刘裕的口号深得他们的心。

这就跟当年荀彧等人心甘情愿追随曹操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曹操当年没有“奉天子以令不臣”。

不“奉”天子。那么他与董卓、李傕、郭汜也就没区别了。很多人必然不会追随于他。他也不会发展的顺利。

所以后来曹丕篡汉时,他要走合法程序,要承认汉朝的正朔,要对天下人宣称,自己的法统是从汉朝继承来的。

如不然,他就真的与乱臣贼子无异了。

刘裕也是一样的情况。他要想最大程度的减轻篡位压力,树立自己政权的法统。他就必须要承认晋朝的法统。


换而言之,如果刘裕与黄巢、李自成之流一样,以起义军身份起家,然后杀进建康,夺了皇帝鸟位,建立新政权。

那么他的国号,想取什么都行。叫“汉”,也不是不行。就算他不是刘邦的直系后人。

但问题在于。刘裕不是起义军出身,他是官军出身,当了30几年晋朝将领,几乎是一辈子打着忠晋的旗号,最后称帝走的也是和曹丕、司马炎一样的路线。他取代东晋,法统不是从祖宗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司马家手上移交过来的。他接收了原来的东晋朝廷。

如此一来,新政权的国号,他自己就说了不算。他既然是晋朝皇帝册封的“宋王”,那么新政权的国号,理所应当就应该是“宋”。


Mer86


国号,在元朝之前,不是随便取的。这背后有中国政治运行的传统逻辑:化家为国。先有家,再有国。

中国的“国”,跟外国的“国”,还是有点不一样的,这首先体现在立国体制。

西方的国家,国土小,人口少,像希腊,就在一个小小的半岛上,就已经有100多个国。他们所谓的“国”,仅仅是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的人口也不过是几万,他们的领袖就可以由市民选举。他们在城市中间修建一个广场,开会的时候叫一个大嗓门的人一通知,所有的人基本上就能都到齐了。



罗马帝国开始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城市,后来向外征服了,于是就形成了帝国,但是其中央核心还是希腊城邦型的。

中国就不一样了。

中国的国家疆土太广了,户口至少也在几千万之上,而且中国的立国规模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像之前的秦国、楚国、吴国、越国这些国家的国君,他们在历史叙事上都下意识地向中原靠拢,他们也自认为黄帝后裔。你想,中国是一个农业国,有几千万个农村散落在全国,那怎么样才能让所有的人都来市中心开会呢?这是不可能办到的。

所以,中国人就发明了皇帝制度。皇位世袭可说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的办法。

那么问题就来了,皇帝由谁来做呢?

不管是帝道、王道、还是霸道政治,最终的皇帝只能有一个。在封建时代,很多家庭都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就是所谓“贵族”。可是从秦汉之后,封建制度就被推翻,只有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除了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他的儿子之外,政府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

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但是实际政权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着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责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皇帝原本也是贵族)

那宰相是怎么来的呢?

宰相,在起初的时候是贵族的家臣,帮皇帝处理家族事物的,那个时候叫做“宰”,后来加多了一个象征辅助意味的“相”,就成了后世最大的官职了。

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祭祀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宰杀牲牛。当时替天子、诸侯、贵族公卿管家的都叫“宰”。后来,一个贵族崛起,做了皇帝,原来一个家,此刻变成了国家,于是他家里“家宰”就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

除了宰相之外,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其实一开始都是皇室的家臣,管理皇帝的事物的,比如光禄勋,原本是皇帝的门房(看大门的),后来就给承担了皇宫的侍卫工作,再后来还分出了一些人事管理工作。

这即使中国政治特有的“化家为国”,这和西方国家的“加盟商”性质的封建制度是不同的。

所以,你要想当皇帝,首先就要有一个很有规模的家族,而且府中各项事物都有专门的人来管理。这样,一旦你做了皇帝,这些家臣也就随之转变为国家的行政班子,政府运作不会出问题。一个孤家寡人,是没有办法管理国家的。这一个情况,起码在职业官僚集团形成的北宋之前,都是一个客观现实存在的问题。

所以,要想形成政治集团,或者说势力,首先就要有自己的一套班底。

为什么古代的大臣,一旦开府治事,就很让皇帝忌惮了?开府,就意味着他可以自己招揽人才,形成政治班底了。不过,开府这件事,本质上还是王朝的臣子,家臣虽然有,不过那都是私臣。

一般情况下,贵族要想有自己的家臣,总要有自己的“国”。皇帝是可以封“国王”的,皇帝总要比国王在规格礼制上大一格。可一旦开国了,就会有很大的自主权,皇权只及国王。“国”内的各种僚属,都是直接听命于国王了。曹操建立的魏国,司马炎建立的晋国,都是如此。

彼时魏国和晋国的僚属,已经不归中央皇帝管了,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体系,甚至是服色、价值观、朝堂礼仪等等,都是另行一套。魏国和晋国的僚属,也和皇室一样,从贵族家臣慢慢转向国家政要。

刘裕建立宋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已经有自己的封地,是贵族,按照《白虎通论》的经文说法,他们也是有资格做皇帝的。那作为爵位封号或者国王封号,自然也就成了新国家的国号了。

(大器晚成的刘裕)

说到底,这还是中国古代“化家为国”政治传统的传承。

南朝宋之后,如隋、唐等也都是以爵位号,也即家族荣誉称号来做“国号”的。这当中,也有一些以发迹地来做国号,像齐、梁、北宋等,这也为了向天下传达“贵族承天之运”的意思,我在那个地方已经是贵族了,也有了自己的执政班底,所以就能顺天应民,来做皇帝。

元明清时代,这样的政治传统就被打破了,也不再提“化家为国”了,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实现,职业官僚团队的出现以及君主专制的加强,做皇帝已经不需要“贵族承天”的加持了。

当然,刘裕没有选择“汉”作为国号,也可能有“忌讳”的原因。为什么呢?东汉以儒家为指导思想,谶纬之学大行其道。当时有一个谶语这么说的,“代汉者,当涂高。”

(刘宋北边就是强大一时的北魏)

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当时,在南朝宋的北边,正是从五胡十六国的乱战中杀出开的北魏帝国。

一个大魏国横在头上,刘裕就算再敢自诩刘氏子孙,天潢贵胄,他也不敢犯这忌讳,毕竟曹魏代汉就已经真实发生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