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术的怎么样训练自己对生活的敏感性?

邓凌毅


先说结论:无法训练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对这个世界的感知的进化的逻辑是有迹可循。但是感知的能力却是写在我们基因里面,我们无法让它消减掉一部分,也没有办法通过人为的方法再增加一分。从简单的能感觉到温度的冷暖。到慢慢去感受天的蓝。火的红。油菜花的黄。这一系列的感知进化,我们何曾使用过一丝训练。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接受社会次数的增多。生活当中的险恶与诚善逐渐的提醒我们,我们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存在的人。我们开始认为自己是有思想的,有情绪的,世界与众不同而我们是万物灵长,而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没有主动的训练。

正如在凛冽的寒冬里,一碗妈妈做的热气腾腾的饺子,让我们既感受到了母爱,也感受到了温暖。而在自己生活当中遇到挫折和失败之后我们不由自主的懊恼和悔恨,甚至流下眼泪。看到那些英雄们,我们会难掩景仰之情。我们能感受到舞蹈者身体的美。也能够感觉到农民兄弟劳动中沉重的美感。南方小桥流水的美。北方粗犷大气的美。这一系列的感受。我们需要机缘巧合。和我们设身处地的参与。所以作为艺术类的学生,在我们的创作中需要带有更多的情感色彩,我们能做的是多去感受,尽力的去感受。把套在自己身上的那一层蛹剥离开。走入现实生活,走进人民群众。

虽然根本无法训练,但在我们内心深处,基因代码最深的那一行,我们天生是带有这样的敏感性的,我们要做的是将自己原本就有。能够做到的部分去诱导。激发出来。


周学良老师


敏感来自用心

新闻名记者,几乎天天有新闻报道,他靠什么?当然是靠敏感!他的敏感从何而来?一从敬业心,二从专业水准。记者以其专业能力和素养,早已定好新闻可能发生的N多个点,并设定量变因素和变化数值,每天观察统计,一旦某个点发生的异常巨大的变化,新闻就出现了。你说,他的敏感怎么得来?

对生活的敏感,其实同理,即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曾锐教授


非常非常的容易,就三步:

观察——思考——表达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这确实是一句值我们所有学习、从事、喜好艺术的朋友们奉为经典的语录!

无论你是学习什么艺术,绘画、舞蹈、戏剧、音乐、文学都好,这些艺术种类的创作灵感来源皆来自于我们各自不同的生活。

达芬奇为了创作《最后的晚餐》,在贫民窟中生活了5年;正因为命运对贝多芬身体的无情摧残,让其弹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命运交响曲》;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深刻而真实,难道能跟他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对农民,农务生活的真情实感分的开吗?

所有史上的艺术家,都是在生活中摄取营养,来服务于各自的创作,日积月累方有机会走向神坛。如果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如何能创作出打动心灵的艺术作品?

没有日常观察思考后的次次表达、次次记录、次次默念,又怎能积少成多,以量变完成质变,蜕变升华呢!

所以,朋友!

如果想要提高对生活的敏感性从而完成自我在艺术之路上的蜕变,最简单地方法就是:

细致的观察——全面的思考——准确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