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与王粲(一)

王粲为东汉后期臣属,曹魏代汉时王粲最初离开长安躲避战乱,因为父辈、祖辈和刘氏有旧交,避乱投靠荆州刘表政权就显得理所当然,但是王粲在刘表手下并未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在此时此地留下了许多感时伤怀的佳作。

杜甫从757年离开长安逃难,759年入蜀开始他漂泊西南的日子。这期间,杜甫想过北归,计划过东游,经历了仕途上的起伏,一路坎坷,终于在768年到江陵,同年秋末转到公安。在漂泊的十多年里,杜甫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重创,去国逃难的孤寂苍凉不由得使他在诗作中将和他有相似境遇的古人——王粲引入。

一、遭乱流寓 异世相逢

杜甫761年在成都草堂身体多病,生计窘迫时最开始有的迁地吴蜀的念头。《一室》中首次提到王粲:"应同王粲宅,留井岘山前",杜甫认为自己应该像王粲那样在荆州建宅留井。本以为去蜀东游可以躲避战乱,缓解困境,但在江陵的日子里,杜甫的身体反而每况愈下,难以维持生计,不得不转到公安县。

处于生命最后旅途中的杜甫,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意气风发,但是他没有放弃诗人的责任,仍然在反映人民的生活,他老年看花,模糊不清,好像在雾里一样,但是他看湘江人民的痛苦,却看得和从前一样清晰。荆州这个地点是他笔墨着于王粲的相通之地,百年前王粲在荆州留下的悲哀也是杜甫怀着的伤恸。

王粲为躲避长安战乱曾逃亡荆州,这时期去国离乡、前途未卜的遭遇与杜甫漂泊的经历十分相似。杜甫到他生命的尽头一直在荆湘之地,此期间共有十二首诗作提到王粲,杜甫在诗作中提到王粲也可以说是士子之心的相通。

关于杜甫与王粲的契合点就在于去国流离,杜甫在诗作中较为频繁的提到王粲,或是以外在的视角进行感叹,或是以内在的视角以王粲自喻,或是化用王粲诗文。

但不管是东游之意还是东游之行,既然有关于荆州,或许就使得杜甫不得不想到这位和他有相同身世之悲的古人,同是躲避战乱,远离政治中心而无法实现抱负;同是在去国途中看见满目疮痍;同是飘零中的一次次客中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