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曾经无比仰慕李白绝世的风采,却最终没和他走上同样的道路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最富盛名的两位诗人,中国人无论文化高低,都能随口背出他们的几篇诗文,而李白的浪漫雄奇,杜甫的厚重深沉,也共同塑造了唐代诗歌艺术的辉煌顶峰。

杜甫:曾经无比仰慕李白绝世的风采,却最终没和他走上同样的道路


李白要大杜甫十一岁,在初出茅庐的杜甫眼中,李白是一个传奇,他潇洒飘逸浪漫瑰丽的诗歌,蔑视权贵自由洒脱的性格,无不让杜甫心向往之,在短暂的与李白相处的日子里,他跟着李白一起求仙访道,饮酒做诗,成为了杜甫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之一,后来他写了很多诗歌来怀念与李白的这段时光,俨然就是李白的一个铁杆粉丝。

但是,杜甫终究没能成为李白那样快意恩仇的游侠诗人,他最终走到了人民群众当中,为底层百姓呐喊。实际上,杜甫对仙道之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跟着李白求仙访道纯粹是因为仰慕李白的风采。

杜甫的远祖乃是西晋名将兼文学家的杜预,祖父是初唐的著名诗人杜审言,他的外祖母是李唐宗室的女儿,但在武后时期遭受到打击,逐渐没落。这种出身在上层社会虽不是十分显赫,但也是名门之后,仕宦之家,所以青年的杜甫以家族为荣,渴望在政坛上做出一番事业。

杜甫:曾经无比仰慕李白绝世的风采,却最终没和他走上同样的道路


盛唐是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伟大时代。青年时代的杜甫游历于齐赵之间,这时他的诗歌也大多表现了自己的游历见闻和理想抱负,最知名的就是《望岳》这首诗。

但是在这种游历当中,杜甫对时局以及百姓的生活一直有着敏锐的观察,开元末年,大唐虽然还是一派繁荣的景象,但已经暴露出许多社会危机,唐玄宗好大喜功,边将就投其所好,频繁在东北西北方向上用兵,每一次用兵,百姓就会遭受沉重的徭役税负,这时的杜甫虽然看到了百姓的苦,但他对统治阶级的火还没有燃烧起来,他还是想着能考中进士,走向仕途,建功立业。

杜甫:曾经无比仰慕李白绝世的风采,却最终没和他走上同样的道路


公元 744年,他在洛阳遇到了李白,这是很不容易的,作为一个游侠诗人,李白一直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豪杰。对于眼前的这个不怎么出名的年轻人,李白没有杜甫那样的狂热,虽然杜甫对仙道之事不怎么感兴趣,但跟着自己的偶像李白,他也学了些道家的术语,并一起游历开封,到王屋山去找道士华盖君,到了那里这个道士已经死了,最后怅然而归,不过这对于杜甫来说,我想这可能并不是重要的。

之后他们在宋州与著名诗人高适相遇,三人一起畅游美景,饮酒做诗,也谈到了边疆的战事和社会的时局,不久他们与高适分别,李杜二人先后前往兖州齐州一带,继续游览山川美景,探寻神仙道友,交流诗歌创作。可以说,杜甫跟着李白游历的这段时间,使他的眼界更宽广,胸襟更博大,而在这次分别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相遇。

杜甫:曾经无比仰慕李白绝世的风采,却最终没和他走上同样的道路


前往长安的杜甫,也从此与李白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李白到长安的时候,大唐帝国在唐玄宗手里正处于鼎盛时期,而杜甫到的时候,正值李林甫为相,政治日趋黑暗。在一次唐玄宗举行的人才选拔考试中,无一人选取,他反而向唐玄宗道贺,说这证明天下已无人才可选,而杜甫就是这次李林甫阴谋中的一个受害人,一心想要报效国家的杜甫,在这种肮脏的政治环境中,求取一官半职也不能得,最后贫困潦倒,只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门客,勉强度日。

这种艰苦的生活摧残了他的身体,也使他对百姓的苦难有了更深的体会,对权贵的骄奢淫逸更加痛恨,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在对西域、吐蕃等地的战争中,已经多次遭遇惨败,为了继续这种无休止的战争,官府不断的抓壮丁,提高税负,在咸阳桥边,杜甫看到的是“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想到的是“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人”“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时的杜甫,他开始了蜕变,成为了一个为百姓发声的人民诗人。

杜甫:曾经无比仰慕李白绝世的风采,却最终没和他走上同样的道路


看到城外百姓的艰苦,想到墙内贵族的奢靡,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己的儿子被饿死,杜甫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士人不服役不纳税,尚且如此,而百姓的生活更是何等艰难,自己正在漏雨的茅草房里,却想到的是天下的寒门士子,没有立锥之地。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使他的思想更开阔,人格更加伟大,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深切感受到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他关注着每一场战役的进程,作战失败,国土沦陷的时候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胜利的时候喜极而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看到骁勇善战的安西军万里奔赴战场,他写下“奇兵不在众,万马赴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的诗句以壮军威。

当然他更看到了人民的痛苦,在石壕村,他目睹了小吏抓壮丁,老翁翻墙走,面对一个老妇,“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到的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杜甫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过了同代的诗人,他站在了民众的角度为百姓发声。

杜甫:曾经无比仰慕李白绝世的风采,却最终没和他走上同样的道路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在长期的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之下,杜甫在潭州前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终年59岁,走完了他虽然并不传奇却伟大的一生。

不知道临终前的杜甫是否想到了那个潇洒自如,豪放不羁的李白,这可能是他最珍惜的友谊,与李白相处的日子或许是他一生最美好的回忆,但是时代终究让他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史诗”“诗圣”是对他的崇高评价, 作为一介平民,相较于李白,我个人更敬重杜甫,因为他的诗,永远是一座丰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