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清平乐》语言半文半古不好理解你感觉怎样,开头进度慢吗?

那拉丝醇香


文言文倒不难懂,古人平时说话又不像文言文里那么文绉绉的,只要从小看古装剧的应该都能听懂吧。

但是进度真的慢,跟港剧比真的至少要是几倍速才能跟上。比如前两集讲了宋仁宗小时候知道自己的身世和宋仁宗执意想见生母,但最终还是被劝告和想通。这些本来可以半集就可以讲的内容,《清平乐》用了两集。三四集宋仁宗成年还是在为身世耿耿于怀而和太后有嫌隙。五六集宋仁宗养母刘娥太后去世,李妃被发现被厚葬,《清平乐》才彻底让宋仁宗把身世相关的事情讲完。

到了第七集才讲到选了曹皇后入宫。目前只是把宋仁宗的亲情和爱情将了个大概,而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好像还没什么贡献。而且宋仁宗的感情目前也是很淡的那种,宋仁宗对苗娘子也不像爱情。宋仁宗对刘娥太后到底有什么感情也没有讲清楚,像是有关心也有怨恨,但看不出有多爱。

对于其他名人的描述,目前还没有特别鲜明的特点,晏殊更像是宋仁宗导师的身份,范仲淹目前还没看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韩琦除了少年时期是个率真的性格,成人后还没有特别鲜明的特点。

整部剧的氛围都是那种淡淡的,好像北宋人的性格都是那种很内敛的,尤其是宋仁宗一直都是隐忍含蓄的气质,怪不得北宋在开疆扩土方面不强。所以整部剧目前也都是节奏平平,没有跌宕起伏,不知道哪里是高潮。


菡萏123


一、该剧语言看似不好理解的原因


1、剧中台词选择偏古文

王凯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觉得电视剧《清平乐》的台词很难,原本觉得完成电视剧《大江大河》的台词对自己而言已经是个挑战,不料《清平乐》的台词更难。《清平乐》的剧本有2个版本,一种是偏白话文的,一种是偏文言文的,为了更好地呈现语境效果,最终还是选了文言文版的剧本。可见该剧在台词选择上本身是仿古的,和现代语言差异偏大,对演员来说完成难度更高。


作为中国艺术的高峰,宋朝鼎盛时期文学大家辈出,《清平乐》中的范仲淹、苏轼、晏殊个个都是大文豪,这些才子又爱好诗词,剧中这些角色动不动要朗诵一下自己的诗作,说话也是文绉绉的,演员们古文底蕴是有限的,虽然他们台词完成得很出色,但文化差异造成的疏离感还是能被观众感知到,表演出来的,和天然就熟练必然产生不同的效果,演员们觉得台词难,无形中也会把这种感觉传递给观众。


2、古装剧流行用现代语境,观众对书面化语言不适应


现在很多古装剧台词不但贴近现代语言,甚至还喜欢加入很多网络流行语,比如古装剧《从前有座灵剑山》中的角色随时能瞥见他们运用网络词:“贴膜技术”“安安静静”、“智商直线下降”等等,观众看惯了这些电视剧的人物对白,再看《清平乐》这种偏书面化语言的剧就会不适应。


但这仅仅是不适应而已,并不意味着《清平乐》的语言难理解,观众本身都是有一定文学基础的,从初中开始学生就会学习较多的文言文,非文学专业的学生古文也会学到高中,大多数观众都是有6年古文基础的人,看个剧还觉得难理解实在夸张了。


剧中人物语言虽然偏书面化,比文言文难度还是低很多,除了念念古诗词,像范仲淹《岳阳楼记》文中“属予作文以记之”这样的文言文几乎没有,多看几集剧,适应了台词就不会觉得难理解了。

二、剧情节奏

1、剧情慢贴合时代背景

这部剧不光是开头慢,整个剧情节奏都很慢。作为宋朝的繁荣时期,太平盛世下人们生活相对安逸,本身生活节奏就是很慢的,剧情缓慢也是为了更贴近宋朝的时代背景,该剧又是以讲述皇帝事迹为核心的故事,皇帝及身边人首先都是读书人,人与人之间等级森严,行动慢条斯理,在拍摄时也呈现缓慢的状态,譬如乳母回复皇帝的话,光抬头看皇帝就用了好几个慢镜头。


2、后期剪辑拉长了剧情节奏

87版的《红楼梦》拍了3年,全集也不过36集,不是内容少没什么演的,而是以前的剧拍得精炼,每集剧情都很饱满,不会为了多收点费就把剧剪得那么长,像《清平乐》70集的剧,光播出时长就很慢。现在的剧动不动集数那么长,一集能说明白的事要分几集来说,剧情节奏慢也是常态了。


湘女追剧


《清平乐》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的确用了不少古文来体现,但我觉得总体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更不影响剧情的发展。而开头的进度我觉得也没有一些评论说的那么慢,毕竟是历史剧,也不能指望几十年发生的那么多精彩的历史事件用二三十集就能交代完吧。

首先,《清平乐》里用文言文的场景多是在朝堂上,而且会用一些白话文间隔,所以理解上是没有问题的。比如在说开头因范仲淹为母亲丁忧而想朝堂告假,从而引发为生母尽孝的论战时,虽然在朝堂上争辩时大多都引经据典,用了不少古文,但因为在说古文之前或之后都会用白话文做铺垫或者总结,所以通篇听下来对不同人物所表达的内容还是能够看清情况的,而且宋代也是一个文化礼教都鼎盛的时期,如果在宋代的朝堂上都用现代文来启奏、辩驳、争论,反而会让观众觉得不符合背景设定和剧情主题。

另外,在生活场景,比如曹丹姝的闺蜜聚会,宋仁宗去看梁家铺子,或者部分人物在酒楼聊天时,大多用的都是白话文,体现轻松氛围的同时也不会让人觉得全剧都在咬文嚼字而过于严肃。

其次,对于开头剧情推进进度的快慢,我觉得这个剧的把握也是没有问题的。历史剧不同于快节奏的港剧和美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前因后果的而,不讲这些讲透反而会让人无法理解,也让历史无法重现。而且这部剧要讲的是整整一个朝代,一个能臣辈出的盛世,这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单拿出来都是可以挑大梁成为另一个故事的主角的,如果要把他们的高光点都通过历史事件表现出来,让观众能尽领略当时人物的风采,肯定是需要细节还原的,又怎么可能像港剧美剧一样快节奏推进呢?

事实上,我觉得这部剧的前几集已经跳过不少不必要的剧情,尽可能在拉快进度,充分考虑观众的观剧体验了。比如梁家铺子家破人亡的经过就直接跳过了,只由韩琦在门外捡了一些纸钱,并到金殿时说了一个结果和原因,其他就通过一些旁人的话来带过,交给观众深思了;再如晏殊被贬再被提升,也只是寥寥几个场景就带过了,其实这里面如果要展开说,实在也是有大篇内容的,只是为了不要过于详尽影响主要剧情节奏做了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