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浩:別讓缺乏系統的學習思維成為你持續成長的絆腳石

如果有人問我人生的第一學問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學習”。

學習是我們從“不知”到“知”的必然經過;學習是我們從“不行”到“行”的唯一途徑;學習是我們從“不成”到“成”的不二法門。

正如孔子所言,他將人分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下下等人,而要改變和提升的方式就是“學”。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我們的人生正是如此,我們從出生,到成長,到成熟,到成功,到成就,到成名,這中間學習是貫穿始終的。因為學習我們成長了;因為學習我們成熟了;因為學習我們成功了;因為學習我們成就了。

足見唯有堅持學習才能讓我們持續成長,唯有成長才能讓我們邁向成功,並最終取得成就,所以千萬別讓不學習和缺乏系統的學習思維成為我們持續成長的絆腳石。

學習是系統的,系統的學習思維包含“12345思維”和“九維思維”還有“道法術器”的思維,也就是我在“從平庸到優秀只差貫通一套萬能思維體系”文章中講到的“易道思維”。(關於什麼是易道思維,請翻閱我前面的文章)

我認為沒有系統的學習思維支撐的“學習”不叫“學習”,都是在打發時間和混日子。

系統的學習思維之“1”的思維

“1”的思維就是核心思維,本質思維,道的思維,所以學習的核心思維是什麼呢?我認為學習的核心思維就是“問”。

《易經》中有講到君子以學習來積累知識,以多問來明辨是非,以寬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學習的過程中,其實質是學習者不斷地“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南宋理學家朱熹說過:

“讀者無疑者,需教有疑”

因此疑問是學習的關鍵和核心,疑問能使我們產生認知衝突,能使學習者積極思考,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完成新的認知,甚至產生創新。相反如果一個人在學習過程,長期處於無問題狀態,就說明他思考不夠,那學業也就很難有大的提高,當然更無創新可言。

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在他的代表作《天問》中,對“天”一連提出了一百七十八個問題。在他看來,“天”並非深不可測,因此他打破砂鍋“問”到底,務必窮極“蒼天”之奧秘。

荀子也說:

“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荀子把“好問”做為學習成才的核心途徑,這是很高明的見解,學貴有“問”,有問就有“思”,有思才有“踐”,有問有思有踐才有“悟”。

因此我們一定要多多培養自己“發問”的能力,同時在面對孩子時千萬不要用:“你怎麼問題這麼多”,“別那麼多廢話,再問我就揍你了。”等語言來抹殺孩子愛發問的天性,因為你同時也抹殺掉了孩子探索思考和創新的天賦。

既然問是學習的第一大學問,那問什麼?如何問?怎麼問?這就需要根據所學領域去多多琢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問法結果是大不相同的。但不管我們學什麼或處理什麼事情和解決什麼問題,我們都可以借用兩套萬能的發問模型。


第一套發問模型就是美國陸軍兵器修理部首創的“5W2H”發問分析法。舉例:當我們準備要學習一門功課或者一項技能時,我們可以試著發問:

WHAT——學什麼?WHY——為什麼學?WHO——跟誰學?(為什麼跟他學?)WHEN——什麼時候學?WHERE——在哪裡學?HOW ——怎麼學?(學習進度表?)HOW MUCH——學成什麼樣?學到什麼程度?(誰來監督和考核?)

當然5W2H發問分析法應用領域很廣,這7個問法是通用型的,因為這是一套閉環的發問法。WHY——為什麼是原理,HOW——怎麼做,如何做是路徑,這兩個是比較核心的發問法,也是我們常用的,大家在學習中多多靈活使用即可。

那第二套發問模型就是我在前面文章中提到的我們中國人獨有的,老祖宗傳下來的易道思維發問法。道的思維主要是“道法術器”的思維模型,那麼當我們新接觸一個領域一個行業時,我們就可以發問這個行業和領域的: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術是什麼?器是什麼?

易的思維模式包含:“12345思維模式”和“九維思維”還有“十二維思維”。同樣,我們圍繞這個行業和領域繼續思考12345分別是什麼?九維是什麼?十二維是什麼?然後帶著以上這些問題開始去學習和研究,那麼我相信學習結果一定會更好。

比如今天我正在寫這篇關於“學習”的文章,我就完全是按照易道思維模型的方式在發問,學習的“1”是什麼?“2”是什麼?“3”是什麼?“4”是什麼?“5”是什麼?,九維思維又是什麼?


當我沿著這個模式發問,我就不斷思考,不斷研究和感悟,於是寫出了這篇題為“別讓缺乏系統的學習思維成為你持續成長的絆腳石”的文章。

我本人就是一個比較愛學習,比較愛發問,愛思考的人,我喜歡刨根問底,喜歡研究,所以我常常一個人揹著手在屋子裡來回踱步,有時就這樣在一個房間裡來回踱步我都可以踱步半天,因為我已經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了思考的世界裡。

而每當我思考不明白時,我都會去網上搜尋答案和結果,這時我一般都會百度、谷歌、微博,知乎、微信、還有各類學術網站等去搜一搜,也就是問一問,而每當我做這個動作時,其實就是一次學習之旅,甚至是深度的學習之旅。

所以說到這裡,我想再分享一個詞叫“搜商”,人們都知道智商、情商、財商,但沒有從事互聯網的人可能就很少人知道“搜商”,說實話在21世紀的信息時代,我覺得“搜商”比情商,比智商,比財商都重要,為什麼呢?

因為你“搜商”高,也就是“問商”高。你就會利用各種互聯網工具和平臺去搜尋你想要的信息,然後藉助互聯網你就可以輕鬆學習,包括利用互聯網去解決你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互聯網發展幾十年來,互聯網上存儲在各大數據庫中的信息和知識還有智慧已經基本包含了整個人類幾千年來的知識還有智慧,其實互聯網早已成為一個超級大腦。

所以你只需要學會發問和一些互聯網搜索技巧,你就比很多人高明很多了,因為從事互聯網行業接近10年來我發現很少有互聯網解決不了的問題,而互聯網正是你我這輩子最強大的老師。

所以也正所謂學問學問,學習就在於多問;思考思考,思考也在於拷問,有問才有思,有思才有問,會問就會思,會問會思自然就會有答案和結果。

所以“問”、“會問”、“常問”、“多問”、“善問”,打破砂鍋,刨根問底的問就是我們學習的核心,就是那個“1”,這也是我們探索世界的一把萬能鑰匙。(如您有更好的系統的發問方法和模型,歡迎在文章下留言交流探討,更歡迎提供原創文章

系統的學習思維之“2”的思維

“2”的思維就是陰陽思維,所以我認為學習有兩個維度,一個是知識或理論或方法技巧的輸入,我們可以認為是陰;再一個是學完之後我們對知識或理論或方法技巧的輸出,我們可以認為是陽。

我接觸教育培訓行業也有差不多10多年,從06年大一做安利開始接觸培訓,到中國平安保險,再到大二在南昌做高校大學生成功學培訓,到13年創辦財智匯商學院,再到17年開始做國學,這中間我接觸了60%的中國培訓行業的各種課程和老師。

所以我自己去參加過各種培訓和學習,也組織了不少老師去培訓和教育學員,同時我還跟很多一起學習的同學進行過不少交流和溝通,曾經也大量觀察過我們自己學院培訓的一些學員。

我發現凡是隻完成了看書、聽課、聽語音、看視頻、記筆記這些個學習方式的人,而沒有將所學的知識理論和技巧,包括思維進行討論、分享、書寫、模仿實踐、轉教他人的人,他們的學習效果都很一般。

而那些將所學知識、理論、方法、技巧,拿去常常跟人交流和探討,甚至去跟其他人做二次三次分享和講演的人,特別是模仿著自己去實幹一把或實操一圈下來再去教他人的,他們的成長都是驚人的。

為此我在我的《26歲我如何擁有百萬身價》一書中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在一個領域成長最快的方式就是去做這個領域的老師。

後來在我專門深入研究如何提升學員學習效果這個問題時,我就發現我們看和聽還有記的學習方式都是在做輸入的動作,而討論、講演、還有模仿著實幹還有教都是在做輸出的動作。


而這正好符合我們常說的“陰陽之道”,你學習只有輸入(陰),沒有輸出(陽),這就不是完整的學習,也不符合“道”,所以學習效果自然就不好。正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因此要到達比較好的學習效果,就必須完成輸入和輸出兩個維度,否則就根本不能叫“學習”。

因為學習學習,有學還有習,學是輸入,習是輸出,有學有習才叫學習。

《道德經》中老子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意思就是說上等人士聽見“道”,會馬上勤奮的去刻苦實踐;中等人士聽見“道”,會將信將疑不一定會回去實踐;而下等人士聽見“道”則會因為鄙陋而大笑;正是因為下等人士的大笑,才顯出“道”的大道至簡和高深。

而學習,只是完成了“學”,而沒有勤奮刻苦的去完成“習”的人,就正如老子口中所說的那些中等人士。

過去我參加過各種培訓課程,我發現大家討論最多的就是課程是否落地的問題,在此我要說落地也有兩個維度,一個是認知和思維的落地,還有一個就是學員自己目標的落地,因為有不少人參加了一些培訓課程後常說某某機構某某老師的課程不落地。

而我想說的是不是某某機構和某某老師的課程不落地,而是目前市面上大多培訓本來就是商業行為的短期特訓班,他們只負責認知和思維落地,而真正落地結果就在於學習者自己,在於學習者是否有學習目標和落地目標,是否有不達目的不放棄的堅定的信念去執行。

如果是自己沒有去落地自己的目標,反而在那說機構和老師,那就是在說不負責任的話,因為目標落地是你自己的事情,思維落地是老師的事情。機構和老師只負責思維和認知落地,而你負責目標落地,你負責拿結果。

我曾經在財智匯商學院教學時也很痛苦這個問題,因為做為培訓機構,機構好不好招生就在於幫助學員落地的結果如何,所以我反覆思考和研究這個問題,直到我機緣巧合的去參加了華爾街的英語培訓,我突然找到了答案。

我開始深入思考什麼是培訓?什麼是教育?當我研究完“培訓”和“教育”兩個詞的定義時,我頓時明白了,我過去接觸的大多商業課程都只是在做思想和認知的講解以及行為指導,而缺少那些“技能型教育機構”的培訓和教育環節,也就是在教和指導之外同時還有訓練+考核+輔導+監督等多個環節。

而如果我們的商業培訓機構只做了一個“教”,也就是隻做了學員認知和思維和思想教育以及短期的行為指導,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那就確實很難有大量的落地結果,因為人都是有差異的,人性都有怕吃苦、怕累、以及潛意識逃避痛苦的弱點。

根據二八定律表明這個世界上畢竟大多數人都是《道德經》中所言的“中士”。

所以後來我還專門研究了一套針對中小企業老闆和創業者的不同於市面上大多培訓機構的一套教育培訓體系,但因為個人能力有限,也可能我研究的那一套太過理想所以一直壓在箱底。

那說到這裡,我希望大家都能徹底明白,學習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輸入階段,第二個階段叫輸出階段,只有完整的跑完輸入和輸出兩個階段並拿到結果的才叫完整的“學習”。

由於文章篇幅過長,我將在下一篇繼續為你分享學習系統思維之“345”的思維,還有學習系統思維之“九維思維”以及學習的“道法術器”思維。

最後,如果你看完我的文章覺的有收穫,歡迎關注我,我們下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