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不少诗人词人不出名,但留下的诗词却千古留传,为什么?

仁医刘郎YC


是的,历史上确实有一些诗人本身不是很出名,流传下来的诗词也比较少,也许创作的诗词本来就不多,但是确技压群雄,诗词被后人传颂流传。这里我想举几个唐诗及作者的例子:被清人沈德潜推举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众所周知,该诗作者是崔颢。关于

崔颢,我们只知道他是唐代诗人,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公元723年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和李白、杜甫、王维应该是同时代的人,但是却没有这几个人的名气大。《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可惜的是,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

还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唐诗《春江花月夜》,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中称赞该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不得不说这是非常高的评价,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大部分人的一致公认。该诗的作者张若虚也因为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但是关于该诗的作者张若虚,很多人知之甚少。张若虚,扬州人,唐代文人,曾任兖州兵曹。他的诗在《全唐诗》中仅存诗两首。但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便足以千秋扬名了。此诗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这首诗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如果说,唐诗是璀璨夺目的星空,那么《春江花月夜》就是唐诗夜空里最为明亮闪耀的那一颗明珠。





梧桐疏雨2


诗人词人不出名,不代表他们没有才华,否则也不会留下千古名篇。至于不出名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个:

诗歌作品少。并不是每个诗人都如乾隆爷那么高产,乾隆皇帝生活无忧,贵为天子,所处的年代又没有什么战争。闲极无聊,写诗作赋,歌以咏志。每天泡泡小妞,喝喝小酒,逛逛江南美景,触景生情于是诗兴大发。普通的诗人可没有这么逍遥,大家都要生活,养家糊口。那时候没有什么作协文化馆之类的单位,写诗完全处于个人爱好,是没有工资拿的。闲暇时候写几首诗,大部分时间需要从事一个“正经”职业,以维持生计。要么做官,要么教书,遇上战争年代还得像杜甫一样四处逃难。量少自然精品就少,能有一两个就很厉害了。像唐朝诗人王翰写诗就不多,《全唐诗》里只有13首留存,但是《凉州词》却永留青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由于历史久远,很多诗歌失传了。古时候的诗人写完诗,有些人没有拿去出版,就自个写着玩。为什么说乾隆爷主持编撰四库全书,功劳大大的。他把经史子集这些书籍都做了统一的整理分类,编撰成册,让散落民间的一些重要书籍得以重见天日。《唐诗三百首》收录的诗歌有限,不及《全唐诗》那么完整,所以出版工作是很重要的。何况古代皇帝动不动就搞个文字狱啥的,很多重要古籍、诗歌因此失传。特别遇上战争年代,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阿房宫、南梁萧绎焚书,大量作品从历史上消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张若虚的诗现只存两首,收录于《全唐诗》,而仅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孤篇压全唐”。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诗歌肯定不应该就这两首,很多都失传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诗人命太短。本来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可惜天妒英才,命不长久。王勃尤其可惜,光是《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就可以断定这是个天才。可惜非要漂洋过海去探亲,结果翻船淹死了,死时才27岁;李贺也是27岁死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年纪轻轻,身体不好,病死了,着实可惜;还有纳兰性德,31岁去世;陈子昂、高启、贾谊都是三四十岁就去世了,倘若王勃能够活到六七十岁,其成就应该不亚于李杜。

写诗需要靠灵感。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李白斗酒诗百篇”,喝点酒就灵感大爆发。有时候就是一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那首千古名篇。其他时候怎么冥思苦想也无法达到那种高度。所以说李白牛逼啊,什么时候都可以才思如泉涌,这也是他高于其他诗人的地方。像崔护,出门游玩,遇见美丽的绛娘,又不敢上前搭讪,只得日夜思念。第二年去时却不见了绛娘,于是伤心之余写下《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如果不是出于真情实感,崔护也不会写出这么动情的诗篇,所以生活经历很重要。

顾空城


脍炙人口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两句出自宋真宗的《劝学诗》,说的是读书给人带来的益处。原诗为: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像

宋真宗赵恒喜欢读书,擅长书法,作为一个皇帝的身份更加的被人认识,而他的《劝学诗》中的名句“黄金屋”、“颜如玉”为人熟知却是超过了他本人作为一个文人的名气。

再有历来被后世传颂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南宋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全诗是: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后人更喜欢引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比喻新生事物是被阻挡不了的,而对《游园不值》的全诗及作者知之甚少。

所以说,有的诗人作品虽少,其人在历史上也没太大名望,但因其一首诗词或者一两句诗词被人们喜欢而广为流传,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