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精彩纷呈,世人只说诸葛亮了,如何评价荀彧这个人?

热爱祖国热爱母亲


三国演义里面的精彩与荀彧无关。

罗贯中的笔下,出彩的人物、情节不少。不提主角曹刘孙,也不提关羽张飞赵云吕布诸葛庞统周瑜鲁肃等人,即使是比较龙套的角色,也不乏被罗贯中安排的比较丰满的情节和性格。比如击鼓骂曹的祢衡,反间盗书的蒋干,乌巢反水的许攸,四处献图的张松等等,人物写得都比较生动,读过三国演义的大部分读者都会在脑海之中对其有印象。

偏偏是号称王佐之才的荀彧让人很难想起有什么高光表现。

通览三国全书,有关荀彧的章节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过场画外音。基本上是荀彧献计,一段话之后曹操言听计从。演义中这种写法极大的削弱了荀彧对于曹魏集团的重要性。

如果翻看三国志,会发现演义中的荀彧和史书中的荀彧是高度重合的,基本上没有对这个人物进行艺术加工。我们不妨先总结一下史书中的荀彧到底是怎样一个存在。

《三国志.魏书》中记载: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

荀氏宗族,是颍川文士集团的代表,其政治倾向、号召力在汉末三国时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荀彧出身高门,是荀子的十四代孙,年少成名出仕。其在董卓祸乱京师之时弃官而去,并且不仅仅是逃离了洛阳,干脆走得更加彻底,连颍川这个祖居地都放弃了,跟随韩馥去了冀州。从后来的结果来看也验证了荀彧的先见之明,后来

“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

荀彧到冀州后,袁绍已经代替了韩馥,夺了冀州。荀彧跟了袁绍一段时间,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这是荀彧第一个高光时刻。其时以曹操的形势来看,是其势力初起之时,手下多以同族将领为主,荀彧投曹操,对于曹操的意义来说不亚于刘备得孔明、孙策有周瑜。甚至可以说荀彧是以合伙人的形式出现在曹操面前的,荀彧的到来,使得颍川士人集团在天下诸侯林立的时代有了倾向性,荀彧也为曹操举荐了多位人才,知名的有戏志才、郭嘉、钟繇、陈群等人。荀彧对于曹操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而在袁绍手下不过是锦上添花,当然会更为曹操所看重。曹操说出“吾之子房也”当不是客气。而这一情节在演义中被罗贯中轻描淡写三行字略过了:

操在兖州,招贤纳士。有叔侄二人来投操:乃颍川颍阴人,姓荀,名彧,字文若,荀绲之子也;旧事袁绍,今弃绍投操;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以为行军司马。

荀彧投了曹操之后第一功是在曹操讨陶谦时守住了大本营。

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兗州反,潜迎吕布。……而兗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这一段同样是荀彧高光时刻,其中匹马退郭贡的情节也在演义中无所体现,荀彧,继续被略写。

在这之后,荀彧为曹操的谋划基本上属于战略级别,像迎天子都许都、针对袁绍的战略方向、坚定抗袁决心、官渡之战的后勤保证、官渡后先河北还是先荆州的问题、进兵南征宛、叶的时机等等,荀彧都给出了符合曹操意图的参谋意见,曹操也都按照荀彧的进言实施并且成功了。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滚滚车轮,在演义的文学角度来看却是没有多少戏剧冲突的背景资料。罗贯中也吝于笔墨,不肯像诸葛隆中对、鲁肃劝孙权那样加以文饰。

荀彧最后的舞台就是反对曹操进魏公。这一事件也是最终荀彧殒命的原由,同时也是荀彧最终盖棺忠良的跟脚。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这一次,应该是历史上荀彧唯一进言违逆曹操心意的一次,而曹操也立刻对之前言听计从的老搭档展现了无情残酷的一面。荀彧也在这唯一一次意见相左后走完了汉魏难明的一生。

纵观荀彧一生,很难说他到底是心向汉还是心向魏。从他投曹时曹操说出“吾之子房也”,他就应该知道曹操之志是效汉代秦,而非他想象的“晋文公迎周襄王”。但于东汉末年那样一个乱局,荀彧也深知汉室复兴已无法操于皇室朝堂之手,天下诸侯纷起,乱局已成,正如曹操所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如果说荀彧心系汉臣,而终于眼看走到曹操称魏公加九锡这一步,以荀彧王佐之才的智谋,他不会需要一直到最后才看到这结果。但他无论心属汉还是心属魏,在不得不表明立场的时候,也只有在生与死之间择一而已。

人最过不了的就是自己这一关。


史海观浪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忠于汉室,荀彧因为汉朝的皇帝的无能而投奔曹操这样的明主,发挥自己的才能。荀彧因为忠于汉朝,没有答应曹操的野心,当他死的时候,他可以说我还是汉朝的子民,我没有选择背叛,包括曹操,我也没有背叛,我死了,我不同意也没有用了,我只是不想我自己看见这一幕的发生.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伟哥视点


荀彧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首席谋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提出者,曹操外出争战,荀彧坐镇后防,他是颖川派荀攸,陈群,钟繇等领袖,在曹操加九锡荣登九千岁魏国公之前,被孟德誉为“王佐之才”的荀彧是曹操的精神领袖,在成为魏国公的道路上与北海孔融等成为绊脚石,只能除之而后快!三国演义是尊刘的,其它一笔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