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红辰梦劫


万历皇帝,在位时间长达48年,是明朝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同时他也是明朝出土最早的皇帝,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主动发掘的唯一帝王陵。

在位时间越长,赶上的事情就越多,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在万历统治的48年里,发生了许多的事情,许多导致明朝灭亡的事件似乎都可以在万历时期找到源头,因此,史学家们给万历的盖棺定论是“!明亡于万历”。

由于万历继位时才年仅10岁,由张居正任首辅,大学士高拱,高仪辅政。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于万历元年(1573年)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朱翊钧在位前十年,由于年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太后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称为“万历中兴”。

亲政以后,万历并没有表现出大权独揽后的张狂与放任,任然爱学习。经过长期的捆绑式教育,万历的性格变得不温不火,中规中矩,深沉内敛,准确说,他应该是明代最温柔的皇帝,甚至有点软弱可欺。

万历的长期不上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躲避朝臣喷向他的口水,由于万历的软弱,他的朝臣们变得越来越无所畏惧。有人会说,皇帝还怕臣子,杀几个不就完了。事实上,只有昏君才会滥用刑罚,像万历这种经过长期儒家经典教育的君主,是不会这样做的。所以,万历采取了,“惹不起,我还躲不起”的战略。

万历十五年为了躲避群臣的骚扰,万历宣布实行“精摄”,从此不上朝。很多人认为,万历长年不上朝,是万历怠政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国事艰难的原因。事实上,不上朝和不理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万历期间,平定宁夏之乱,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抗倭援朝战争,都是在万历不上朝期间取得的胜利。如果没有万历皇帝的运筹帷幄,就不可能决胜千里。万历不上朝,实质也是在幕后操纵。采取了现代的开小会的策略,召见相关人员就可以了。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冬哥闲谈历史


个人认为,万历是一个功过参半的皇帝,是一个对历史绝对有划时代意义的帝王,明实亡于万历这话也对但是也不全对。还是要把朱翊钧执政分成前后两个时期来看,如果说前期的朱翊钧,应该是除了朱元璋,朱棣和朱佑樘外明代文治武功最有作为的帝王,而后期的昏庸和颓废除了自身性格,疾病和贪婪的原因外,也是和明代的言官体制及政治生态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对万历十年之前的朝廷政治革新和国家一除积弊的功劳归功于张居正,以及冯保,甚至李太后,这没错,但在朱元璋创立的明代帝王高度集权的制度下,有明一朝,那位实权的首辅,太监,太后能翻了大明的天?崇祯明朝末世都没戏,当时能执大明牛耳者也只能万历一人而已,所以说没有朱翊钧的支持和配合,张居正的改制就会被掣肘,张居正的声音就会被政敌淹没,同时张居正的新政再好也只能叫“万历新政”。

当然,万历继位时的确只有十岁,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年龄被很多人说是一个不懂事的年纪,但那是在现在。万历皇帝明显的继承了他爷爷嘉靖的基因,天资十分聪颖,很小就学习帝王御术,对权利有着超出其年龄的控制力,正如名字里的钧字为钧者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

穆宗朱载垕去世后,就因为首辅高拱痛哭时说了一句“十岁的太子如何治理天下啊!”被冯保听到报告给小皇帝朱翊钧,他直接能就把穆宗托孤、当朝首辅高拱给免职查办,高拱推荐的东宫侍读,礼部尚书高仪吓得吐血三天而死,这里边除了有张居正和冯保的“阴谋”之外,也体现了明朝体制赋予帝王的权利,让朱翊钧明白,皇帝再小也是君,首辅再大也是臣。高拱被罢免后,张居正得以成为首辅。

朱翊钧小时候在李太后的严格管教下,学习非常刻苦。五岁就已经可以读书写字,每天五更天(四点)就要起床去随师傅早课,即使继位后每天天不亮就要到文华殿“举日讲,御经筵,读经传、史书”。在明朝的众皇帝中,除明太祖朱元璋之外,像朱翊钧那样确实是不多见的。

朱翊钧为了给张居正竖立朝廷权威,在继位后的第九天就单独在奉天殿左后门召见了张居正(平台召见),这在嘉靖中后期和隆庆朝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朱翊钧虚心请教,共商大计,为张居正在朝内竖立了极高的威信。他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一举扭转了正德、嘉靖两朝以来形成的颓势。

但朱翊钧当时毕竟还是年幼,无法完全控制权利,只能与“贤臣共天下”。张居正死后万历才真正的亲政,对张居正做了彻底的清算,一是告诫群臣“功高高震,不知收敛”的下场,二是把张居正作为“罪魁祸首”加以严厉处罚而尽收群臣归心。帝王心术何其高明,亲政后便牢牢抓住“用人唯我”,生杀予夺在朝廷(皇帝)这根权柄,直至去世。

随后万历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尊严发动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文赖张居正,武靠李如松,打赢了平定了蒙古叛乱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酋首丰臣秀吉侵略藩属的朝鲜之役和苗疆土司杨应龙割据自立的播州之役。三大征使得大明国人振奋,万国臣服,“国际”地位如日中天,可以说在朱翊钧在武功上仅次于洪武和永乐以及宣德三朝,也远胜于正德,更胜于正统两朝。使得日寇惧我华夏近三百年。

很多人把三大征巨大的消耗列为明亡的原因之一,也没有错,毕竟花钱太多,但实际情况是三大征军费是由内帑和太仓库银足额拨发,三大征结束后,内帑和太仓库(专用于京镇军费开支)仍有存银,也就是说朱翊钧花的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体己钱”,而万历三大征不打的话,大明则会亡的更早。随后的万历极度贪财,可能也是因为自己的内帑没有钱缺乏安全感以及敌视群臣言官的缘故。

万历十五年开始,朱翊钧开始长达了二十多年的怠政,沉湎于酒色之中,身体虚弱(体胖腿疾),几乎不上朝。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传达,而不是召对的方式,奏折也不再批复。好像一夜之间和群臣成了“冤家对头”。起源是因为“国本之争”这一场长达十五年的立储大争论,万历在与群臣关于太子人选上争夺失败,使得“爱子”朱常洵输给了他“厌恶”的长子朱常洛,从而使万历帝产生了极大的失落感和不安感,认为皇权下降,从此他便不在信任群臣,更加抵触群臣的奏议,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和叛逆心理。

朱翊钧消极和不作为让大明从此陷入了朝廷党争,宦官专权,藩王众多,贪污成风,压榨百姓,武备荒废,财政崩溃,使得大明慢慢的滑向了万劫不复的最终崩溃的局面,朱翊钧作为实际统治者的确是应该负有主要责任的。(十三陵只有他的陵被发掘了)

所以大明第十三代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是一位功过参半的帝王,前期英明神武,文治武功为大明中兴之主,后期贪财怠政,民不聊生实为大明亡国之君。本人不是明粉儿清粉儿,仅言历史,不惜见谅。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少年天子朱翊钧十岁登上帝位,却只能幽闭深宫,他从小受到帝师张居正的严厉管教、冯保的日夜监视告密、母亲李太后的惩罚,尚未成年的皇帝心灵变态受挫、性格扭曲的同时,也埋下大明帝国衰落的危机。

年仅十岁的小皇帝即位后,虽然君临天下,却是依赖于张居正羽翼的呵护,张居正把持朝政,功高震主,俨然成为摄政王。

这个问题无可厚非,因为张居正以一己之力匡扶社稷,力挽狂澜,只能怪朱家幼主太小,不能亲撑朝政。

帝师张居正虽然学富五车,有经天纬地之志,可惜在教书育人方面,操之过急,犯了“欲速不达”的错误。

据《明史.张居正传》,他为小皇帝制定了祥细的日程安排,包括一大清晨的早朝与自己对小皇帝的典籍讲读、背诵各项事宜,事无巨细,亲历亲为。

他订下规矩:“戒游宴以重起居,专精神以广圣𠻸,节赏赉以省浮费,却珍玩以端好尚,亲万几以明庶政,勤讲学以资治理。”

这六条,慨括了生活、做人、品行、健康、政事、读书。

少年天子因为年龄尚小,还是循规蹈矩的把这些功课做好,及至年龄稍大,张居正又把自己喜欢的书法取消,每天沉缅于经史子集的枯燥和紧张中,小皇帝于是对功课和帝师日渐生厌。

他的生母李皇后也来增加思想压力,她派心腹太监冯保日夜监视小皇帝,把所有生活细节都要汇报给太后。

更恼火的是每天五更时分,就推醒儿子去上早朝,年复一年,万历皇帝几乎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万历皇帝十六岁大婚,是太后操办的,出于逆反心理,万历皇帝终其一生对他的王皇后没有一次好脸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家庭“冷暴力”。

也就在这个时候,万历皇帝染上酒瘾,开始反抗张居正。由于万历皇帝喝醉酒后打了冯保的养子,慈圣皇太后把神宗和张居正招呼到密室,声色俱厉地希望张居正效法霍光,废了神宗,起用同胞弟弟潞王,神宗清楚首辅是有这个权力的,于是痛哭流涕,磕头认错,并由张居正代拟了“罪己诏”。

在这瞬间的变故中,万历皇帝对张居正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深深的仇恨!

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张居正逝世。

如暴风骤雨般的报复,神宗皇帝开始清算张居正的团队,轻者削职,重者斩首弃市。冯保被抄家,本人发配到南京明孝陵去种菜。

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十分遗憾的叹息:“世间已无张居正”,并且总结说:“张居正死后,年轻有为的神宗皇帝,并没有支撑起庞大的帝国。”从此以后反而走向长期

怠政。庞大的帝国失去了重心,深一脚,浅一脚,站立不稳,摇摇晃晃,最后坠入危机,走向深渊。

万历皇帝也有值得眩耀的历史,他搞了三大征伐,平定了东北、西北、西南边疆的叛乱。他在一系列的战争中,指挥若定,奖惩分明。

这样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怎么以后沉沦为昏君了呢?

不用我作结论,当朝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作了很好总结:“神宗纵情于酒、色、财、气。”

其实这四个嗜好可能大多数皇帝都会沾染上,不足为奇。

重要的问题是神宗皇帝还染上毒瘾!

这五大爱好彻底摧毁了万历皇帝的意志和品德,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十年不与大臣见面,身体的虚弱使他奇迹般的拖到五十八岁才去世。

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例子。

由于朝政无人打理,神宗皇帝元神俱失,委顿于后宫嬉戏,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益严重,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光怪陆离的团体丛生,反正把明朝弄烂,大家一了百了。

总结:巜明史》中,张廷玉批教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我对此不持异议。